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 依附理论 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 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开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 这些 血管 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
美国的历史不仅是政治性,也是经济性的。美国人以公民身份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以消费者的身份行使经济权利。自由市场代表着美国精神中的冒险、创新、不择手段、机会主义,它影响了美国的政治法律建设,又逐渐在种种社会运动中被法律和政策规制,它们彼此互动形成美国式资本主义,并塑造着多种物质文明和城乡景观风貌。 布 斯里尼瓦桑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从长达400年的美国经济发展史入手,揭示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在关联。这本书告诉我们,硅谷和华尔街的众多风险投资公司为何深深根植于 五月花号 的筹资过程;美国建国者对英国的反对不仅源于政治抱负,还有个人经济利益的考虑;安德鲁 卡内基当初的电报局送报员工作怎样为他后来领导让他跻身全国巨富的钢铁帝国铺平道路;枪支制造企业雷明顿公司怎样在战后凤凰涅槃,发展成为
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时代。 自1974年问世以来,《光荣与梦想》一直为无数人念念不忘。这部伟大的作品巧妙地浓缩了美国从1932-1972年的40年丰富历史。著名通俗历史作家威廉曼彻斯特以数任美国总统的执政与竞选为明线,从让胡佛颜面尽失的 胡佛村 胡佛车 等、罗斯福史无前例的四次当选,一路说尽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直至让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同时不动声色地细致描画美国1932-1972年的40年社会发展历程,内容涵盖 补偿金大军 风潮、经济大萧条、人权运动、麦卡锡主义、种族隔离制度、两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空间竞赛到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曼彻斯特将美国这40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艺术、科学、时尚、音乐、娱乐,甚至生活热点、妇女的服装潮流、口头语的变化、性观念的更迭全景式重现。曼彻斯特更将
本书视美国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把始于17世纪英国殖民者定居北美,延续至21世纪大衰退的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商业、资本、控制和混乱四个时代,不仅全景展示美国经济的演变历程,也在时代背景下描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 除了人口趋势、贸易模式、投资偏好和生产力指标,作者也关注杰斐逊对英国人的鄙视,梭罗对商业的道德批判,劳工暴力运动,20世纪的购物中心,女性主义者对婚姻的批判,收入与分配政治,奥巴马对银行家的爱恨交加。
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时代。 自1974年问世以来,《光荣与梦想》一直为无数人念念不忘。这部伟大的作品巧妙地浓缩了美国从1932-1972年的40年丰富历史。著名通俗历史作家威廉 曼彻斯特以数任美国总统的执政与竞选为明线,从让胡佛颜面尽失的 胡佛村 胡佛车 等、罗斯福史无前例的四次当选,一路说尽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直至让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同时不动声色地细致描画美国1932-1972年的40年社会发展历程,内容涵盖 补偿金大军 风潮、经济大萧条、人权运动、麦卡锡主义、种族隔离制度、两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空间竞赛到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曼彻斯特将美国这40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艺术、科学、时尚、音乐、娱乐,甚至生活热点、妇女的服装潮流、口头语的变化、性观念的更迭全景式重现。曼彻斯特更将
《冰雪王国》,19世纪末,探险家们着迷于全世界一块尚未标记在地图上的神秘区域 北极。1879年7月8日,美国探险船 珍妮特号 从旧金山起航,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始了迈向未知世界的探险。 本书生动讲述了19世纪后期著名的 珍妮特 号极地远征的惊险故事。作者有幸获得当事人留下的私人书信、航海日志,尽可能地还原了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每位探险成员的个性及心境。另外,通过书中描述的媒体对新闻的争夺与渲染、隐藏在探险背后的帝国主义扩张、日益突破进步的科学发现与科技发展,《冰雪王国》为我们描绘出19世纪末迷人而充满惊奇的图景。 这是一部我们认识人类自身以及了解19世纪后期历史的精彩作品。有英文评论如是写道: 我一读完,就立刻翻开*页重读了一遍。
这是一部重要的保守主义视野的美国历史,本内特并不是要恢复新史学以前的美国史学传统,对美国历史一味地歌功颂德,相反,他主张从美国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本内特写这本书的*终目的是: 以这部历史来激发浪漫情绪,鼓励美国人再次或首次热爱这个国家。不是不加思考的,不是盲目的,而是睁大眼睛 。本内特的写作技巧很有特色,他不是空讲道理或原则,而是用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具体的细节来感动你、影响你。他能从大量的历史素材中,借助文字技巧,发掘出历史人物的心声与情感,以寥寥数笔让你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
自1500年欧洲人首次踏足巴西以来,它一直是一个令人极度着迷的地方。与 新世界 的其他任何地方相比,巴西既展示了美丽壮阔的一面,但也目睹了欧洲人最可怕的暴行。这部由两位巴西著名历史学家撰写的作品,旨在展示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从其起源到21世纪的历史。本书描绘了不同时期但近乎持续的斗争,这些斗争是为了建立政治制度和社会框架、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护公民权利 这就是本书的主题。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西仍未完全实现上述目标,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试验场之一:它兼具创造性、残酷性和独特性。对于当地居民和外来者来说,巴西的历史都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传记。
这是一部 4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的演变史。 4000 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史前文化,一路走过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到唐宋元明清,也走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走到大一统的清朝。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古人们是如何突破语言、宗教、习俗的隔阂,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终塑造了中国的呢? 草的世界 与 禾的世界 是指哪里?又有何不同?为什么多个朝代的和亲献贡策略会时不时地失效呢,游牧民族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匈奴龙庭不停迁移?鲜卑人创立的北魏为何执意迁都洛阳?安禄山造反是草原各势力博弈的结果?金朝皇帝还会被大臣打板子,谁才是谁的主子?华夏的 任督二脉 是大运河打通的吗? 本书从多个角度观察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巨大的华夏文明与草原文明之间数千年的碰撞、互动、融合过程,尤
从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短短的几个月间,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蔓延,至少造成3000万人死亡,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人数还要多。而在美国,至少有50万人遭遇不幸。然而奇怪的是,这一改变了战争进程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遗忘或者忽视。在本书中,克罗斯比不仅系统地描述了西班牙大流感在美国传播的三波浪潮,讨论了其对美国武装部队、主要城市和领土的影响,还分析了美国人为何对这一灾难丧失记忆,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
本书利用丰富的档案材料,将焦点集中在民间、个人以及非政府机构之间的互相交往和积极互动上,梳理了蒲安臣、留美幼童、戈鲲化、古德诺、杜威、国际体育等六个领域的丰富历史轨迹,向读者展示,无论中美两国的官方外交关系如何变幻不定,民间和文化层次的交往自有其自身发展的特质和运行规律,并且始终保持高度的活跃机制。 共有的历史 注重文化层面和非政府之间的关系,关注中美两国共享的价值观和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只注重政府和军队。从这种角度,我们可以解读出一种全新的中美关系史,并可能找到一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范式。
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推翻了欧洲殖民者的统治,踏上了现代化的探索之路。彼时,美国正挥舞着干涉主义的大棒对它的后院虎视眈眈,欧洲老牌帝国无不垂涎于大洋彼岸的丰饶资源与广阔市场。身处百废待兴、强敌环伺的历史困境,拉丁美洲该如何找到它的出路? 在本书中,恩里克 克劳泽以媲美文学作品的笔触,借助九位拉美历史人物的人生线索,勾勒出一百五十年来拉美的政治思想面貌和历史探索轨迹。在这些人中,有为刚刚走出黑暗的拉美点亮民族之光的何塞 马蒂,有在动荡时代的夹缝中传递思想火炬的巴斯孔塞洛斯,有倾尽祖孙三代之力前赴后继投身革命事业的帕斯家族,有写出风靡全球的《百年孤独》,却因与独裁的共谋关系而饱受争议的加西亚 马尔克斯,还有一生坚持对抗独裁专制的巴尔加斯 略萨。他们虽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却怀揣着相似
马娅 亚桑诺夫将追随雅各布 贝利这类从美国革命出走的难民的足迹,呈上效忠派大流散的全球史。虽然已有历史学家探讨过效忠派在殖民地内部的经历,却从未有人充分描述过效忠派在美国革命期间和之后散居世界各地的历史。事实上,效忠思想广泛存在于早期美国的整个社会、地理、种族和民族谱系中,同那些爱国者相比,这些人的 美国性 一点也不弱。他们中既包括刚来不久的移民,也包括五月花号登陆者的后代,既有英国圣公会牧师,也有卫理公会和贵格会教徒,以及见多识广的波士顿人和来自卡罗来纳偏僻乡村的农民。
1963年,肯尼迪政府在南越的 反叛乱战争 陷入进退两难之际,南越吴庭艳政权被军事政变推翻,而幕后推手不是别人,正是美国。推翻吴庭艳政权是美国越南政策的一大转折点,从扶持吴庭艳上台,到转向利用军事政变倒吴,伴随十年间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摇摆与深陷,其行为动机始终是所谓的美国国家利益,牺牲的则是另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本书意在全面利用解密资料,突破越战研究 美国中心 的论调,道破动机与阴谋,揭露傲慢与冷酷,厘清吴庭艳政权倒台这一越战史上的重大事件背后美国所扮演的角色。
“火山湖泊之国”尼加拉瓜是中美洲地峡面积*的多民族国家。这里东西濒海,河谷纵横,马萨亚等数十座火山和尼加拉瓜湖等数十个湖泊点缀其间,绿水、青山、白云、蓝天、沙滩……构成一幅独特迷人的热带风光画卷。1821年独立后,尼加拉瓜人民前仆后继,同外部干涉殊死搏斗,终于在1979年推翻了延续40多年的独裁统治。近30年来,尼加拉瓜政局不稳,发展缓慢,至今仍是拉丁美洲贫困的国家之一,面临着稳定社会、凝聚民心、发展经济等长期艰巨的任务。 巴拿马地处连接南、北美洲大陆的中美洲地峡,以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沟通两洋的运河而闻名于世。巴拿马的立国和发展与运河的开凿同美国的战略密不可分,正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成为独立国家。但巴拿马人民从立国之初就顽强不懈地争取和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权益,终将长期处于美国控
美国的历史不仅是政治性,也是经济性的。美国人以公民身份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以消费者的身份行使经济权利。自由市场代表着美国精神中的冒险、创新、不择手段、机会主义,它影响了美国的政治法律建设,又逐渐在种种社会运动中被法律和政策规制,它们彼此互动形成美国式资本主义,并塑造着多种物质文明和城乡景观风貌。布·斯里尼瓦桑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从长达400年的美国经济发展史入手,揭示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在关联。这本书告诉我们,硅谷和华尔街的众多风险投资公司为何深深根植于“五月花号”的筹资过程;美国建国者对英国的反对不仅源于政治抱负,还有个人经济利益的考虑;安德鲁·卡内基当初的电报局送报员工作怎样为他后来领导让他跻身全国巨富的钢铁帝国铺平道路;枪支制造企业雷明顿公司怎样在战后凤凰涅槃,发展
了解财富进而拥有财富,拥有财富之后,如何维护财富,对于解决美国面临的经济和政治挑战至关重要。作者爱德华?N.沃尔夫是世界上秀的财富经济专家之一,自1900年以来对财富积累和分配的模式进行了权威的描述。在未来存在深刻不确定性的时代,这部著作提供了事实和精确的分析。它将成为当代公众辩论的少数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如作者所言,本书是其过去四十年针对这一课题持续研究的成果,它是经验导向式的,只有少量理论分析。整本书记录并分析了1900年至2013年美国财富积累模式和财富不平等程度的发展趋势。在有可比数据的情况下,还进行了国际对比。
灯塔作为海岸线哨兵曾矗立在美国历史的前景中,如今成了海岸风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烙印。埃里克 杰 多林透过灯塔的棱镜,从美国的*座灯塔波士顿灯塔讲起,为我们呈现了一段精彩纷呈的美国历史。他以美国的逐渐壮大为背景,追溯了灯塔体系创建之初的日子,突出介绍了人们为照亮这个国家贫瘠的海岸线而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斗争,*终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博弈和*终和解。 在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通信技术被广泛采纳的当今世界,《辉煌信标》为属于过去的灯塔唱响了一曲令人心酸又给人希望的挽歌。
奴隶贸易中的非洲奴隶,真的不反抗吗? 1805年的一个清晨,海豹猎人阿马萨?德拉诺上尉在南太平洋登上了一艘载有数十名西非奴隶的西班牙船只。上尉本人是反对奴隶制的,但很快他就发现,情况并非自己想的那么简单。这群顺从的男女 奴隶 其实才是船的真正主人,他们精心策划阴谋,伺机谋杀军官。 这是一起真实的历史事件,天主教、基督新教教徒和穆斯林在一艘漂泊的航船上狭路相逢。曾经的西班牙船主是死是活?奴隶的反抗能否得逞?上尉能否识破阴谋? 历史学家格雷格?格兰丁带我们回到那艘船上,记录下诡计、反抗与剑拔弩张的时刻,并由此展开对世界格局的思考;捕捉19世纪人类经济社会与文化信仰间的矛盾冲突,书写一部全新的美洲奴隶史。
美国是如何打破孤立主义,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历史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是如何进行的,美国人民面对历史转折关口,又经历了怎样的观念转变?这本书就是美国畅销作家琳内?奥尔森针对上述主题的有益尝试。在对待纳粹德国的态度方面,以查尔斯?林德伯格为首的対德绥靖派,以及聚拢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身边的主战派,成为推动政策走向和局势转变的关键角色。本书也围绕着这两位重要人物,探讨了二战前夕,以及二战爆发后和美国参战前的国际形势、国内政情民心,并详细描绘出精英阶层、知识分子、普通老百姓对待战争、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等的态度。是积极干预还是保持孤立,是直面战争还是和平第一,是个人得失还是国家利益?这本书用了28个章节的篇幅,借助扎实的文献资料,以生动的笔触,丰富的
《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经济结构单一、社会发展落后,为世界上不发达国家之一。洪与美关系密切,与中美洲邻国的关系较为复杂,未与中国建交而与台湾当局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哥斯达黎自然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比较富足,且拥有稳定而延续的民主制度,它是世界上20个生物种类多的国家之一,素有南、北美洲野生动植物园的美称。杨志敏、方旭飞编著的《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向人们展示了两国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在《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的领导下,《列国志》各承担单位尤其是各位学者加快了编撰进度。作为一项大型研究项目和大型丛书,编委会对《列国志》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资料翔实、准确、*,文笔流畅,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备。《列国志》之所以强调学术性,是因为这套丛书不是一般的“手册”、“概览”,而是在尽可能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所得和个人见解。正因为如此,《列国志》在强调基本要求的同时,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没有对各卷的具体内容及学术观点强行统一。应当指出,参加这一浩繁工程的,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科研人员以外,还有院外的一些在该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