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岩波日本史”系列之一。作者聚焦十九世纪后半叶,探究在整个世界史潮流中日本的开国如何定位;支撑了两个半世纪的幕府在何种历史背景和政治理论下不得不垮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幕府倒台后成立的明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以及幕末维新中一般民众的生活百态。以及,放眼世界,讨论并思考维新 们归国后,如何应对日渐高涨的自由 ,这种 的 终诉求是什么,这个被称为明治维新一个终结点的明治宪法体制到底有什么意义,等等。本书为“日本的历史”系列丛书之第七卷。
《日本史的诞生》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冈田英弘的 作品 ,主要从 东亚史的 视角 ,阐明日本 建国的 历史。 冈田英弘 认为, 无论哪一种文明,*初写下的历史框架,限制了人们的意识。而日本早期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思想,就永久地决定了日本人的性格,是日本史的局限。冈田英弘还指出,迄今形成的日本史,仅仅是日本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日本列岛外面的世界各国是割裂开的,因此他提出日本的历史应该放到整个世界史之中来撰写。 在《日本史的诞生》一书中, 冈田英弘便打破了日本史学界历来的观点,跳出了 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历史区分,将日本古代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进行解读。他 指出日本的成立与 7 世纪东亚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 他反对将公元前 660 年作为日本建国的年代,认为不
幕末时期,新选组承担着维护京畿治安的重任,是著名的佐幕派武士集团。他们身处时代剧变的旋涡中心,深度参与了禁门之变、鸟羽伏见之战、戊辰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永仓新八是新选组草创期的核心人物,也是新选组干部中极少的幸存者之一,他在《*后的武士:新选组始末记》中回顾了新选组的整个历史,讲述了浪士上洛、暗杀芹泽鸭、池田屋袭击、油小路激战等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日本和东亚研究专家傅高义教授2000年出版的著作。继其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日本第一》1979年风靡日本并在美国、新加坡等地引起关注后,作者用近二十年的持续观察、研究及更广范围的交流,重新审视"日本第一"的合理内核,回应日本经济和社会“哪里出了问题”,并结合美日中关系提出解决的思路。此书另一内容上的特点是,傅高义对其学术生涯做了回顾和经验总结,在社会学者的学术经验之外,平添了不少生动性。
倭五王指《宋书 倭国传》中记载的赞、珍、济、兴、武五位倭国王。在邪马台国与中国断交150年后,五王在五世纪初重新向中国派遣了使者。当时东亚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倭国也卷入其中。河内春人从中国史料出发,解读了倭国向中国遣使朝贡的意图和时代背景,展现了当时倭国国内不稳定的王权与文化氛围,分析了倭五王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日本天皇的对应关系,描绘了五世纪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关系。
《日本学研究的 异域之眼 》从比较文学的 跨文化 理念出发,倚重原典实证,研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旅居日本的欧美学者对日本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其相应日本文化观的形成原因。以梳理 异域之眼 所带来的洞见与视域盲点为主轴,整体观照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全面阐述学科化的 日本学 这一理论本体的基本内涵、发生轨迹、典型特征与价值意义。旨在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与国际日本学研究拓展新的视角、思路与研究领域,以期进一步深入理解日本,更加全面地理解欧美世界,并提供反观中国自身的镜鉴。
本书接续前作《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只选取事件大纲,向 16 岁的女儿讲述错综复杂又充满争议的日本近现代史。作者从比 开国 更早的 18 世纪末的宽政教育改革说起,透过近现代史上纷繁的政治事件,关注各个阶层的思想状况及社会文化的变化趋势,围绕尊王攘夷、忠义思想、教育改革、武士道精神、常民心态、国家神道等主题,以思想史家的敏锐,展开对日本近现代史的观察与思考。尤为难得的是,作者正视了 18 20 世纪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通过史实的呈现,敢于向青年一代承认并引导他们反思 大日本帝国 加诸亚洲各国的侵略伤害。希望读者能够以更理性、更坦诚、更深刻的眼光回顾历史,走向未来。
“日本战国时代”是日本极为重要的一段历史,它对日本人的风土民俗、国民特性,以至后世的明治维新等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是武田信玄将中国“战国时代”中的“战国”二字借用过去,说出“天下战国之上”之后,当时的日本人才有了我们生活在“战国”的自知和觉悟。群雄割据,战事连绵,天皇流离失所,大名、武士、乡绅甚至马夫却都有了成为称霸日本的“天下人”的可能。对强者来说,这是 的时代;对弱者来说,这是 坏的时代:对历史学家来说,这也是一段没有专门正史记载的时代;而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日本 有趣的时代。 樱雪丸编著的这本《日本战国演义(天下布武)》以德川家的兴衰为主线,从1467年的应仁之乱写到1615年的丰臣氏灭亡,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进一步了解日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