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的是日本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历史,是以这个时间段内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中心的历史概论。全书分为四篇,共17章,将日本历史分为早期统治时期、武士夺权时期、近代扩张时期和战后发展时期四部分,从日本列岛出现人类踪迹讲述到民主党执政、东日本发生大地震。《图说日本史》以文字配图的形式更形象、更生动地描绘史实,结构方面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阐述与议论相名吉合的方式来表现史实;同时,在编著时更注意各内容之间的协调,能够让读者对各阶段社会的整体风貌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总之,尽量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日本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和重大事件一一恢复原貌呈现给各位读者。
《足利时代》日本战国三部曲之序曲,将跌宕起伏两百余年的足利时代分为创业期、强盛期、衰弱期、灭亡期,以此为主线,结合翔实的史学材料和缜密的论证,对足利时代幕府、朝廷、关东、地方豪强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给人以极大的思考空间。日本武士下克上的传统是如何诞生的?足利义满是如何逐步通过各种手段巩固统治的?足利义持对其父足利义满为何仇恨极深?朝鲜在历史上侵犯过日本吗?幕府与关东为何一直纷争不断?足利义教是如何巩固强权,最后如何惨死的?足利义政的宠嬖政治究竟是什么情况?应仁之乱的起因是什么?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足利时代,日本的佛教、儒学、文学、园艺等文化却得到了长足发展?本书将抽丝剥茧,带给您详细的解答。 《丰臣秀吉时代》日本战国三部曲之高潮,以丰臣秀吉生平为主线,系统讲
《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徽 菊 和象征武士身份的 刀 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它从日本人森严的等级制度讲起,分别从行为习惯、文化观念、道德世界、人情态度、自我训练和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日本人的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中可以解读出日本民族历久形成的种种文化模式。这些充满矛盾的外部行为模式及内在文化价值体系,使我们逐渐窥见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和等级制度下日本 耻感文化 的渊薮。
日本是一个特别的国家,文化内核超稳定而外表却极易变化,让世人捉摸不定。理解了日本历史的独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才能理解日本对东亚、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影响。 本书从四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立体而丰富的日本历史。第一部分从日本人独特的性观念切入,分析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简述从绳纹时代到明治维新的历史,重点是分析日本为什么进行大化改新,以及大化改新何以失败,对比日本历史轨迹与中国的相似之处;第三部分分析日本人的世界观念以及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第四部分则总结日本国民性的成因及特点。 本书以多元视角与理解路径,解答关于日本的困惑,也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提供一个参照物。
不管哪种语言里,都很难找到一本书像 日本研究专家、翻译家爱德华 赛登施蒂克( Edward George Seidensticker , 1921-2007 ) 对东京历史的经典叙述那样,不仅充满了一个城市及其国民的精神,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智慧。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作者凭借其对日本文化的渊博知识和深厚理解,以引人入胜的独特视角追溯了东京是如何从幕府将军的古老都市,历经明治、大正时代的沧桑巨变,转变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在带领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穿梭于百年东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它的各个街区如银座、日本桥等地兴衰沉浮的同时,通过各种令人惊叹的细节、详实的史料以及对日本文化的敏锐洞察力,揭示了近代日本为何能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成为世界强国之后,仍能将古老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的奥秘。
Array
丸山真男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思想史大师,在其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中,有不少关于福泽谕吉以及关于同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的作品。本书的推出,是丸山先生的论著*次较为全面地呈现给中国读者。本书与其说是关于丸山真男研究活动本身的翻译和介绍,不如说是为了通过丸山的福泽研究(以及与此题目相关的部分论文),把近代日本的伟大思想家之一 福泽谕吉的业绩尤其是福泽的思维方法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译者把着眼点放在 日本的近代化 这个题目上,这与她注目于丸山对贯穿福泽时事论深层的思维方法的研究有关,译者认为日本的近代化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本书作为一个思想史大师的精选集,既有个案研究的探讨,又有研究方法的反思,充分展示了丸山思想的深刻魅力,对于中国历史研究者也很有启发。
不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还是在日本文化史,空海都是重要人物。空海随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继承密教衣钵,回日本后创日本佛教真宗,编撰《文镜秘府论》,创日本汉诗学。因此,研究空海与中日文化交流史、文学交流史,既要研究他的生平,更要研究他的入唐。本书即着力研究文学上和中日文学交流史上的空海。
1867 1912年,日本从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一跃成为君主立宪制的现代大国。欧美数百年间的变化,在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余年中急速上演;后世日本的命运,在此亦有端倪。然而,明治却隐身于各个事件和人物背后,难见踪迹。他是无能的傀儡,还是伟大的君主?在时代的巨大浪潮中,他如何应对周遭的一切? 明治天皇在位将近半个世纪,周围总是围绕着一些能力非凡且个性迥异的大臣,历史学家往往从这些人的角度来讨论明治天皇的统治,认为是他们的辉煌成就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而明治天皇只不过发挥着仪式上的作用,仿佛他跟自己的国家毫不相干。不少普通日本人把明治天皇奉为有史以来无出其右的伟大君主,但也很难举出他的某项个人成就来匹配这份殊荣。 著名学者唐纳德 基恩依照《明治天皇纪》和当时政治家回忆录等日本史料,以及欧美使者的
“日本大败局”系列,还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与苏军、美军作战的过程。 《日本大败局II:从珍珠港到中途岛》讲述了美、英、澳、荷联军在太平洋的大对决。日本偷袭珍珠港,在太平洋战场一度占据上风,美、英、澳、荷联军节节败退,东南亚等地迅速纳入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然而,在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之后,美国开始反攻,日本终将尝到惨败的苦果。 本书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与美、英、澳、荷联军的主要战役进行了全景式描写,对双方战役指挥、指挥官及士兵素质、情报运用、 配置及 层面的战略部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对比,配以近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将读者带入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
铁路是近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为人们带来了不受限制的、平等的移动自由。作为铁路与城市的 接口 ,铁路车站也成为近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明治初年,响彻新桥站的一声汽笛,拉开了日本近代化的帷幕。以横滨站和东京新桥站的出现为开端,车站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往来车站的每一天 成为新时代的象征之一。同时,作为城市枢纽和住宅区中的重要公共空间,车站不仅影响着城市的面貌,还控制着人群和信息的集散。正是在这种集散中,近代社会的 公共意识 得以逐步确立。本书从选址、城市规划、建设等多个角度,佐以文学著作、纪实作品和调查报告,追溯日本近代关于铁路车站的共同记忆。
本书是日本战国三部曲之尾声,以日本江户幕府第一任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为主人公,以桶狭间之战、姊川之战、三方原合战、长筱之战、小田原之战、关原合战、大阪之战等战争为主线,详细解读了德川氏的起源、德川家康臣服于今川氏真、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到最终称霸的全过程。在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风云中,德川家康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在骏府城的人质生活是什么样的情形?令人闻风丧胆的三河军团是如何锻造而成的?曾经雄霸一方的今川氏和武田氏为何迅速没落?德川家康为何处死了夫人筑山殿和长子德川信康?日本战国三杰中的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为何相继失败?他们分别拥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东日本和西日本分别是什么样的风土人情?震惊日本的本能寺之变和方广寺钟铭事件的前因后果如何?德川家康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德川家康成功的关键是什
《日本史的诞生》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冈田英弘的 作品 ,主要从 东亚史的 视角 ,阐明日本 建国的 历史。 冈田英弘 认为, 无论哪一种文明,*初写下的历史框架,限制了人们的意识。而日本早期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思想,就永久地决定了日本人的性格,是日本史的局限。冈田英弘还指出,迄今形成的日本史,仅仅是日本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日本列岛外面的世界各国是割裂开的,因此他提出日本的历史应该放到整个世界史之中来撰写。 在《日本史的诞生》一书中, 冈田英弘便打破了日本史学界历来的观点,跳出了 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历史区分,将日本古代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进行解读。他 指出日本的成立与 7 世纪东亚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 他反对将公元前 660 年作为日本建国的年代,认为不
日本国家的现代化始于幕末时代,以美国人佩里来航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为导火索,引发了天皇、朝廷、幕府、各藩之间的争斗角力,*终统一在 破约攘夷 的口号下,通过吉田松阴、坂本龙马、大久保利通等有识之士的努力,日本探寻自身的崛起之路,导致了幕府的垮台,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转变。
本书是日本战国三部曲之高潮,以丰臣秀吉生平为主线,系统讲述了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的历史,重点讲述了备中高松之战、平定明智光秀之乱、统一日本的方式、宗教与经济政策、发展和平事业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丰臣秀吉凭借武力和过人的能力,在继承前辈事业的基础上,结束日本战国末期乱世,完成统一大业,确立了日本新秩序的历程。
......
这是作者写给15岁正值初中毕业的女儿的一本书。其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设计了剑、心、宝、锄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的历史(明治维新以前),讨论了日本的国家形成、历史建构、宗教信仰、社会变动等方面的议题,涉及遣唐使、圣德太子、源平合战、南北朝分裂、幕府更替、黑船来航、尊王攘夷运动等诸多日本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并对日本中心论等流行观点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全书将被分解为琐碎断代的历史重新整合,展现出其整体面貌。作者通过本书,希望传递给读者的不仅是日本史中具体的细节,更强调看待历史的角度与解读历史的方法,以宏大的胸怀与视野走近历史。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是作者约翰·W.道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后的日本的杰出研究。书中大量引用日文材料,并有数十幅精心挑选的档案照片。它是关于长达六年之久的美国对日占领 完整、 重要的历史著作,而这一占领对日本社会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描述了占领期间日本的转变。作者对该时期日本流行文化——歌曲、杂志、广告甚至笑话——的分析极为精彩。作者被称为“美国关于太平洋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 重要的历史学家”,他以 的方式展现了西方与东方、胜利者与战败者之间丰富而激烈的相互作用,涉及的层面从操纵裕仁天皇的命运到各阶层的男男女女的希望与恐惧。这本书已经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基准性的研究成果。
本书是日本战国三部曲之序曲,将跌宕起伏两百余年的足利时代分为创业期、强盛期、衰弱期、灭亡期,以此为主线,结合翔实的史学材料和缜密的论证,对足利时代幕府、朝廷、关东、地方豪强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给人以极大的思考空间。日本武士下克上的传统是如何诞生的?足利义满是如何逐步通过各种手段巩固统治的?足利义持对其父足利义满为何仇恨极深?朝鲜在历史上侵犯过日本吗?幕府与关东为何一直纷争不断?足利义教是如何巩固强权,最后如何惨死的?足利义政的宠嬖政治究竟是什么情况?应仁之乱的起因是什么?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足利时代,日本的佛教、儒学、文学、园艺等文化却得到了长足发展?本书将抽丝剥茧,带给您详细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