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降书:日本军国主义的绝命符 七十年前的1945年,是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反法西斯取得终胜利的重要一年。1945年5月7日,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法西斯也走上了穷途末路。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国首脑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播发《终战诏书》,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意味着日本政府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与美国、中国、英国、苏联等九个同盟国代表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DocumentsPertainingtotheJapaneseSurrender);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今南京黄埔路3号南京军区司令部)大礼堂内隆重举行。 历史上的这两个日子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喜庆
《日本史的诞生》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冈田英弘的 作品 ,主要从 东亚史的 视角 ,阐明日本 建国的 历史。 冈田英弘 认为, 无论哪一种文明,*初写下的历史框架,限制了人们的意识。而日本早期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思想,就永久地决定了日本人的性格,是日本史的局限。冈田英弘还指出,迄今形成的日本史,仅仅是日本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日本列岛外面的世界各国是割裂开的,因此他提出日本的历史应该放到整个世界史之中来撰写。 在《日本史的诞生》一书中, 冈田英弘便打破了日本史学界历来的观点,跳出了 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历史区分,将日本古代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进行解读。他 指出日本的成立与 7 世纪东亚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 他反对将公元前 660 年作为日本建国的年代,认为不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日本和东亚研究专家傅高义教授2000年出版的著作。继其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日本第一》1979年风靡日本并在美国、新加坡等地引起关注后,作者用近二十年的持续观察、研究及更广范围的交流,重新审视"日本第一"的合理内核,回应日本经济和社会“哪里出了问题”,并结合美日中关系提出解决的思路。此书另一内容上的特点是,傅高义对其学术生涯做了回顾和经验总结,在社会学者的学术经验之外,平添了不少生动性。
日籍八路军 特指在1945年前后,因日本战败而留在中国的部分日本官兵与后勤工作人员,他们参加到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队伍中,在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初期贡献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之后大部分在1950年代回到日本。本书是著名学者董炳月对日籍八路军官兵的访谈录。作者在游学日本期间,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 日本老八路 群体,遂展开对这些老人的采访。其中包括二森范子、中村义光、幅敬信、柳邦南、沟胁千年等日籍八路军代表人物。每一位主人公的经历都堪称传奇,作者通过整理相关采访录音与资料,将这些人的故事真实的呈现出来,故事坎坷真实,感人肺腑,从每一个个体的偶然的历史命运中,勾出战争年代跌宕起伏的变迁与革新。通过这些老人的艰苦经历与革命生涯,更能使得后人以和平、人道的立场来总结历史、展望未来。
本书置身于日本 后战后 的历史语境,以身份认同这一场域作为出发点,展示日本当代著名文学家村上春树对种种时代重大问题做出了怎样的关注和思考,呈现作家以怎样的姿态将时代课题编织进文本,尤其对始终压抑日本人心灵的战争记忆问题以及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进行了怎样的书写,并剖析其内在动因。 本书与其他有关村上研究的专著*的区别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文学范式的解读上,而是将村上与时代结合在一起,着力于分析村上作品与战后日本思想文化空间、一代人的情感记忆之间的关系。本书立足于文本分析,但又超越了文本分析,不仅将村上视为一种文学现象,更视为一种时代现象。
这是作者写给15岁正值初中毕业的女儿的一本书。其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设计了剑、心、宝、锄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的历史(明治维新以前),讨论了日本的国家形成、历史建构、宗教信仰、社会变动等方面的议题,涉及遣唐使、圣德太子、源平合战、南北朝分裂、幕府更替、黑船来航、尊王攘夷运动等诸多日本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并对日本中心论等流行观点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全书将被分解为琐碎断代的历史重新整合,展现出其整体面貌。作者通过本书,希望传递给读者的不仅是日本史中具体的细节,更强调看待历史的角度与解读历史的方法,以宏大的胸怀与视野走近历史。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讲述了日本列岛和日本人的形成以及“日本”的由来,剖析了日本独特的“摄关政治”的形成、构成日本二元政治的“武家政权”的建立,叙述了从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到德川将军“元和偃武”的日本统一,描述了传承至尽的神道教、物语、和歌、俳句、浮世绘、猿乐、屏障画等独特的日本文化,展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风云激荡的现代化进程,论述了中日战争的爆发和逐步扩大以至太平洋战争的最终爆发,陈述了“东京审判”的历史史实,分析了日本战后政治“55年体制”的解体,追踪了日本战后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足迹。
本书分为十三章分别叙述了日本经历的十三个时代,分别为:史前时代、古坟·大和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 、战国时代、江户时代、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昭和时代(战后)以及平成时代 。
《看得见的日本史》是一本关于日本历史的启蒙读物,没有太多理论性的考证,作者只是用通俗的语言和故事性的笔触来还原日本历史上著名人物和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故事完整且有趣味性,既能够满足对日本历史怀有好奇心的读者,也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乐趣,寓教于乐。
日本难谢罪,深层原因何在? 新民晚报国际部特邀国内日本问题研究前沿的专家,编成35章的《日本谢罪为什么这样难》一书,从日本的民族特性、文化价值观、政治传统等30余个角度,为读者彻底解开这个谜团。日本问题专家汤重南教授誉本书为千篇文章百本书中*看好的解读日本谢罪难题的一本著作。
......
......
日本的历史,以镰仓时代为界限,之前的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是中国虔诚的门生学子,如饥似渴地吸收唐风宋韵,亦步亦趋;镰仓之后,武士阶层堂堂登场,日本便逐渐走上了一条与大陆迥异的道路。 本书主要参照《日本史纪》《东鉴》《愚管抄》《陆奥话记》等日本古代史书创作而成,不同于《平家物语》的故事体,而是以古雅隽永的史家语体,讲述了源平争战到幕府确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征伐史。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书中以源氏为核心,描绘了源赖朝、源义仲、源义经等人征战天下的英雄事迹,以及源氏二代终大权旁落的历史。 本书结束于承久战役镰仓幕府与京都朝廷的直接对抗,承久之后日本武士阶层不再坚持君君臣臣的孔儒之道,转而遵循更加实际的利益原则。于此一转身,当可瞥见历史长河千年不绝的滔滔奔流。
从1853年美国“黑船”叩响紧闭的国门,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日本用60年时间从一个落后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成就了近代世界目前大国崛起的一个独特模式,也成为许多追赶型国家羡慕和模仿的对象。此书通过描写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记录了60年间日本奋起追赶、建设现代国家的艰难历程,也分析了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内在原因。对于追求“大国崛起”的国家而言,日本所走过的道路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大日本小日本》告诉我们应该通过日本人的核心价值观来理解中日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那么什么是日本人的核心价值观呢?药进把它概括为“各得其所”。“各得其所”,即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有属于他(她)的人生角色。日本人坚信应该用毕生精力维护这个天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正因为两个民族的价值观不同,同样的事情和同样的行为会引出完全不同的理解。对中国人来说,公司只不过是出卖劳动力而换取薪水的场所,日本人则把公司看做支配自己人格和个性的统治者,他们一旦进了某个公司自己就不再是自己,而变成了“公司人”;在中国,下厨房的男人对妻子来说是好丈夫,而对日本女性来说则可能是与自己抢角色的危险分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