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不仅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而且与古代王朝历史紧密关联。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称 历象之学 ,为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四门显学(农、医、天、算)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献史料,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在我国古代正史系统 二十四史 中,从《史记》开始,有十七部断代史列有天文学方面的专志,形成了以历法、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天文学体系。这些天文学史料在中国历史上负有特殊使命,即在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对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军事、宗教、礼仪系统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鉴于此,针对目前我国天文学系统史料整理方面的空白,本书将我国古代天文志加以校正、注解,以 二十四史 中的天文类志书为基本研究对象,在中华书局《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基础上,借
北宋著名大臣、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资治通鉴》,记事止于宋代开国之前一年(959),而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从宋太祖建国(960年)开始续写,直到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220卷,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 《续资治通鉴》记述详明简要,考证严谨,编排合理,受到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推崇,被评价为《资治通鉴》好的续作。 1956年亲自指示的标点本《资治通鉴》出版之后,《续资治通鉴》标点本也在1957年出版,已经通行60余年。现将《续资治通鉴》转为简体横排,纳入《中华国学文库》,便于大众阅读。
?《东都事略》是纪传体北宋史。全书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钦宗赵桓,计帝纪十二卷,为各代帝王在位时的大事记﹔世家五卷﹐记叙后妃和宗室﹔列传一百零五卷﹐载各种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迹﹔附录八卷﹐列举辽、金、夏、西蕃、交阯的情况﹐没有表和志。此次整理,以台湾图书馆所藏南宋绍熙眉山程舍人宅刻本为底本,校以文海出版社影印覆刻宋本及所附钱绮《校勘记》、缪荃孙《校记》,并参校了国家图书馆所藏朱允达标校振鹭堂覆宋本、台湾图书馆所藏旧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参考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隆平集》《宋史》和宋人文集、笔记等予以校证。
《纲鉴易知录》(全8册)107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盘古,下迄明末的编年体简史。该书将我国清代以前几千年的历史大事系统而又删繁就简地记载下来。本书的内容分别辑自《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书的整理者以脱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为底本,并以其他一些刻本相互参校,同时对照其所据原书予以校正,书中凡干支纪年,均添注了公元纪年。
本书专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以唐开成石经本为底本,参以唐以前的文献、出土文物及石刻中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兼采段玉裁、陈乔枞、皮锡瑞诸家的研究成果,对《尚书》文本详加比勘校订而成。每篇均分校释、今译、讨论三项,几乎巨细无遗地汇集了有关尚书文字考释和专项问题研究方面的成果,堪称今文尚书注释的集成之作和有关尚书问题的百科全书。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本书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按年编辑史料,上接《左传》之终年,下迄秦之灭六国与统一,即起于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止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原来分散杂乱、年代错误、真伪混淆的史料,作编年的整理和考订,使成有条不紊、真伪分明的史实文献。每年史料着重阐明当年之大事,包括纵横家所记纵横权变之掌故、游说辞与书信等。广泛采用各类古籍及近人研究成果,取材宏富,考辨精密,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这套书从《资治通鉴》中提炼出1580个故事,短则100-200字,长不超过1500字,收录《资治通鉴》全部内容,让读者轻松读懂《资治通鉴》。非精编版,非白话直译版,精编细篡,不失原著精髓。
《三苏年谱》六十一卷,二百馀万字,是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合谱。孔凡礼先生历时二十年写成《苏轼年谱》,六年写成《苏辙年谱》,四年写成《苏洵年谱》,经删补后合三书为一,总名 三苏年谱 ,可谓一生研究心血之结晶。是谱从三苏作品入手,广泛采录宋代史书、笔记、诗话等材料,巨细靡遗,逐一辨析,同时融汇了大量关于三苏行实及作品写作时间的考订成果,旨在全面记述三苏事迹。今在原版基础上重作修订,力求以更精更新的面貌,呈现这一三苏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本书全书分三编:“两宋财政发展史概述”、“两宋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宋朝财政的管理体系与设施”。本书概述两宋财政的发展,将其划分为全盛时期、熙丰改革时期、北宋衰亡时期、南宋“中兴”时期、南宋没落衰亡时期这样五个阶段,从整体上对两宋财政进行客观描述,描述两宋300年间财政沿革的史实,分析前后间的因果关系。对宋代财政开支中一些零杂但又十分重要的项目,如祭祀、兴学、农田水利、城池桥道、赈灾、蠲放等等,也开创性地进行了探讨。利用各类文献和数据资料,通过谨慎的分析与鉴别,使本书对宋代财政全局的把握,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本书的研究,理清了宋代赋税与征调、中央与地方,以及中央各财赋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
《鄂国金佗稡编续编》由南宋名将岳飞之孙岳珂编撰,是现存*重要、*详尽的记录岳飞事迹的史籍。 岳飞在南宋宁宗时追封鄂王,且岳珂曾在嘉兴府城内金佗坊居住,故本书名为 鄂国金佗 。 《鄂国金佗稡编》二十八卷,《续编》三十卷,其中包括宋高宗给岳飞的亲笔手诏,编年体岳飞传记,岳飞之妻、子事迹,岳飞被毁谤和被平反、追封等经过,岳飞所撰奏议、公文、诗词、题记等遗文,以及当时人记载的岳飞相关史料。 《鄂国金佗粹编续编校注》是一部详尽的岳飞史料汇编,由著名宋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曾瑜进行校注、考辨,是了解岳飞事迹*为可靠和便利的版本。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曲折复杂,留下的历史资料十分丰富。其中仅文献资料,就有近万件、数千万字。过去各级各地党史、档案、文博等部门,已经陆续编辑出版了不少有关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但大都是分散的、不够系统的,而且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尚未编辑出版,分散保存在各个单位、各个地方,既不利于保存,也不方便研究利用。尽快汇编出版一套兼具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以供社会各界使用,既是党史工作部门重要责任,也是一项有利于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文化建设工程。基于这些考虑,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通力协作,编辑出版这套《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是与中
官家史料,限于各种制度、条例,或因写作者的水平,或因曲笔隐晦,其中微妙与变化,难以窥见奥窍。掌故笔记,即为史料之补充,于研究起到拾遗补缺作用,并有独到价值。 本书作者徐凌霄、徐一士。 二徐并称 晚近掌故史料之巨擘 ,史家高阳先生盛赞, 民国谈掌故,首推徐凌霄与徐一士兄弟 。《凌霄一士随笔》与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瞿兑之《人物风俗制度丛谈》,被誉为民国三大掌故名著。 《凌霄一士随笔》系《国闻周报》专栏,由二徐合撰,从1929年7月7日第6卷第26期至1937年7月19日第14卷第28期,连载八年,累计一百二十余万言。内容主要有三:一是排比史料,叙述近世重要人物。二是论清代科举制度演变。三是厘清近世官僚派系斗争之脉络。
黄易是清代金石学与艺术史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任职于济宁运河厅,并担任河道总督的幕僚。1786年八月在经过山东嘉祥时,他发现了著名的武氏祠,并就地复建,这是乾嘉金石学标志性的事件。黄易所收藏的金石拓本,数量富甲一时,他为学术界贡献了大量精拓本与旧拓本,《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可以视为一个缩影。而作为 西泠四家 之一,他的隶书、篆刻与绘画在当时也负有盛名,友人常以不获他的字画与印章为憾事。 本书从公立博物馆与图书馆的收藏、清代金石著作、各种出版物、海内外拍卖图录及私人收藏中辑得黄易友朋往来书札660余封。与黄易通信的人,既有乾嘉时期的学术菁英如王昶、钱大昕、翁方纲、钱坫、严长明、孙星衍、洪亮吉、武亿、桂馥、阮元、瞿中溶,文艺菁英如袁枚、姚鼐、陶樑、梁同书、罗聘、董洵、邓石如、伊
本书是民国年间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的《史料旬刊》《文献丛编》中清代档案史料的选编整理本,涉及有清一代各项制度、外交通商、司法行政、思想文化、科举教育、社会宗教、吏治状况及若干重要历史事件等各个方面。凡已经其他专题资料(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清代文字狱档》)全部整理者,或该专题另经过更为全面深入整理者,本书不再选入,以省不必要的重复。入选史料均按朝代分辑,校正原先编辑过程中的错讹疏误,并根据原档的文件样式,对所有史料进行分段并加新式标点。由于这些档案原先的刊布方式是 随时发现,即行刊布,片鳞只爪,兼容并纳 ,所以某些专题的内容并不完整,为便于读者,本书在整理过程中,参考《清实录》及少数能接触到的其他档案史料进行了必要的增补。意在通过兼备资学助研和方便阅读的史料编纂体例,为广大
已经有600年历史的紫禁城(故宫)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性符号,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意义。本书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建设史、紫禁城作为朝廷的政治史、紫禁城作为宫廷的生活史、紫禁城作为故宫的博物院史四个方面着眼,将紫禁城置于大历史、大文化的格局中,提纲挈领、脉络清晰地予以呈现,是一部紫禁城的整体史。
青柯亭刻本是《聊斋志异》的个刻本。之后不仅出现了众多重刻本,如上洋李时宪刻本、杭州油局桥陈氏刻本等,而且后世通行的注本、评点本、图咏本等皆以青柯亭刻本为底本。 作为《〈聊斋志异〉珍本丛刊》的开局之作,天津图书馆藏本首次灰度影印,本书原为著名学者王利器所藏,与上海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淄博市博物馆等藏本在篇目、卷首、文字等方面出入很大,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特别邀请聊斋学者袁世硕教授作序,邹宗良教授撰写前言。
唐大诏令集是唐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现据商务印书一九五九年排印本重印。另外,原排印本前面以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名义所写的出版说明,实系赵守俨先生扫笔,此次重印我们征得赵先生哲嗣赵珩先生的同间,采用了赵先生的署名,并将原出版说明改为前言,谨以此表达对赵守俨先生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钱玄同日记》始记于1905年12月9日,终于1939年1月14日,距其逝世仅两天,长达35年。除1911年全年阙如外,其余每年都有断续不等的记载。钱氏日记早于其他五四文化名人(如胡适始于1911年1月、鲁迅始于1912年5月),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情节(如中国留日学生、同盟会在东京的反清革命活动和章太炎的讲学等)。钱氏个性率真坦荡,表述直截了当。他的日记,不仅记个人经历、所见所闻和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也记载个人对人、事等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同时记载大量的读书心得以及治学成果。因此,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育史和学术史的珍贵资料,是钱玄同先生35年人生的真情独白,是一部五四前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是一位重要学人思想、学术观念演变和读书治学的心路历程,是一部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转型发展的嬗变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文明成果。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年),共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本纪”记帝王及王朝之事,为全书纲领;“表”载录各个历史时期王侯将相及相关事件;“书”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和重要专题;“世家”记载王侯贵戚及其家族兴衰;“列传”叙述各色人物事迹及周边民族历史。《史记》完成了对古代编年体、国别体、资料汇编体等史书形式的整合,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后世国史都以纪传体为标准体例,中国古代“正史”二十
《元丰九域志》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北宋神宗元丰时综合性地理总志。全书分十卷,始于四京,次列二十三路,终于省废州军、化外州、羁縻州,分路记载所属府、州、军、监及其距京里程、四至八到、主客户数、土贡、领县数和名称;每县下又详列距府州方位里程、所领乡数、镇、堡、寨名目以及名山大川。府州县皆标出其等第。文直事赅,条理井然。书中记述州县沿革,以元丰以前为主,涉及唐、五代只一笔带过。该书虽文字记载简要,但内容丰实,独具一格。书中除记载当时疆域政区外,又备载各地户数、元丰三年(1080)土贡数额及城、镇、堡、寨、山岳、河泽的分布,据统计仅镇即达一千八百八十余个,山岳、河泽亦各在一千以上。这是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其中所列土贡数额远较以往任何史书、地理总志为详,而所载镇名更为宋时
本书原名《湘绮楼日记》,晚清四大日记之一。日记起于1869年止于1916年,时间跨度长达47年,记录了从同治中兴到辛亥革命前后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社会风俗、思想风潮以及清末民初众多著名人物的掌故轶事。此外,日记还详细记录了王闿运的治学、创作和教育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