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 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 ,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明,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 纲 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人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
《宋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通过对宋代历史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的历史考察,探讨宋王朝怎样由盛而衰而灭亡。作者将整个整个王朝的帝王将相都放到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审视评鉴,对宋代不少人物的所作所为和历史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次约请专家对《宋论》全文进行仔细校勘、详细注释、畅达翻译,以便现代读者了解其深刻思想。
起源于图绘的中国古文文字,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一画中,隐含了先民言语的符号。象形的文字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活环境、使用的工具、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思想观念。以分析古文字来探求古代社会的具体状况,可以解读古文明的重要信息。 本书是作者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讲授The Written Word in Ancient China一课的教材。作者将文字学与考古材料、人类学知识相结合,用421个古文字巧妙地重构了中国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途径,囊括了文字、古史、渔猎、畜牧、农业、谷物、冶金、工艺、饮食、衣服、居住、交通、生命、娱乐、商业、医学、战争、祭祀、天文、方向与四灵等各个方面,在解析文字神秘起源与其意蕴、字形流变之外,更诠释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礼记》是中国重要的典籍之一,郑玄注则是重要的《礼记》注本。自郑玄注行世至今,二千余年,传本寔繁,其文字舛互,指不胜屈。王锷教授致力《礼记》、郑注有年,前以宋本纂图互注礼记为底本,汇校唐石经、宋抚州公使库刻本、婺州蒋宅刻本、日本足利学校藏本等二十余种版本,撰得《礼记郑注汇校》,深得学界肯定。今在此基础上精订文字,细裁校语,厘为《礼记注》,以期通行,方便各界读者使用。
《岁时广记》总计四十二卷,是一部以节令时俗为主的类书,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祭祀祈祷、服饰饮馔、游乐诗赋、养生诊疗,甚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希冀集天上人间之大成。 遍览全书,我们会发现古代人们的生活是与岁时紧密相联的,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活动,孟春应有杏花雨饮桃花水,仲夏应有黄雀风置清凉珠,中秋应有鳜鱼肥喝菊花酒,季冬应有暖玉鞍扣冰鱼。读来风韵、朴实、有趣,画面感油然而生,字里行间俨然是一幅幅古代生活的画卷。 搜节物之异闻,考风俗之悠尚,手编心辑,博而不繁。 正是本书*好的概括,它是我国历史上现存资料*丰富的民俗资料图书,堪称民间百科全书。且因成书在宋朝,保存了许多现今已经散佚的图书内容,如《岁时杂记》《四时宝境》《辇下岁时记》《缙绅脞说》等,可谓弥足珍贵。
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倾六十年心血的力作《 清朝开国史》(修订本),分上下卷,33章,130余万字,史料弘富,结构谨严。本书视野开阔,将明清易代史事置入16至17世纪东北亚等大变局之中,展现各方势力的交错与消长,探讨农耕、森林、草原、高原、海洋等文化板块的互动与激荡。本书聚焦辽东争局,以萨尔浒、沈辽、宁远、北京、松锦、山海关等重大战役串联历史文脉,完整讲述了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政权结束的中国历史。兴亡更替,殷鉴不远。
人称 司马小松 的黄易(1744 1802),不仅是书法、篆刻和绘画上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清代*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黄易的访碑、拓碑活动,在嘉祥重新发现并就地复建武梁祠;其首屈一指的拓本征集并通过刊布、题跋等等,三十年间,积五千件拓本的收藏,使得他成为乾嘉金石学中*为活跃的关键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与《小蓬莱阁金石目》等著作。 明清艺术史、学术史研究前沿令人瞩目的Z新力作。 本书从黄易发现武梁祠入手,展开对乾嘉金石活动的生动记述。在 金石亦时尚 的潮流中,翁方纲、王昶、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瞿中溶、阮元等众多学术精英,散布各处的地方官员与雅嗜金石的布衣学者,各以友朋的身份纷纷登场。 作者以清代金石学家黄易为中心,围绕金石收藏的信息渠道、征集网络、回报方式、藏品的经典化
《东京梦华录》全景式地展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风貌,典雅而富有趣味。 本书特邀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师作画近百幅,精美雅致,并精选宋画数十幅,与文字相得益彰,使得全书富有美感。
本书稿是著者积近二十年之力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书稿语言精简,内容翔实丰富,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成果进行了极其细致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全书共分两编十七章,编基本按照时代分述先秦史到清史史料的基本史料,亦稍涉志书、类书和《十通》等史料。第二编分述如何应用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年代学、避讳学等知识对史料进行鉴别和使用。末附《历代帝王世系名讳表》《书名索引》《主要参考书目》。本书稿结构完整,语言精简,涉猎较广,叙述详尽,堪称杰作,足见作者的积累、识见和苦心孤诣。
《百将传》是由北宋东光人张预根据历代官修正史的军事人物传记编纂而成,是一部中国古代名将的传记合集。当时正史包括《史记》到《新五代史》十七本史书,又称之为十七史。张预从中摘要节录宋以前的历代一百位著名将领,为他们分别列传,编纂成册。编者将全书进行了重新梳理,对重要字词进行解释,对其中一些地名、事件进行了考证和注释,对每篇传记都进行了今译,并且对每篇传记进行了评析。该书的编排有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并以更为客观的眼光对古代名将做出评价。
《金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撰,52卷。光绪十九年(1893年)与《辽史纪事本末》40卷同时初刻,后经不断修订,引用书目达510种,事无巨细皆详加考辨,考异以小字夹注正文之中,又崇尚转述,故小字过半。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江西学政吴士鉴上奏朝廷,称 纪述淹赅,考定完密 ,为 乙部中不朽之作 。《金史纪事本末》重视政治兴衰,于社会经济较少涉及。
该书原由蒋介石的训蒙老师兼秘书毛思诚所撰,原题为《蒋公介石年谱初稿》,封面盖有“秘密”字样,是蒋介石亲自审定修改的“原稿秘本”。20世纪30年代以《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为名出版。 该书分为三编:编“韬晦时期”(1887年蒋介石出生至1923年12月);第二编“黄埔训练时期”(1924年1月至1925年12月);第三编“北伐开始时期”(1926年1-12月)。 该书根据“原稿秘本”编辑校订,为保持史料原貌,均按原稿照录。对原稿记述上存在的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图叙史,多角度展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景象。372张图片取自泰晤士报、世界画报、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诸多权威机构,从各国视角呈现第二次鸦片战争细节、经过。从广州城被焚毁到北京城大门被铁骑踏开,展现真实残酷的鸦片制造、坚船利炮、战火硝烟;也呈现中华大地的城市街景、皇家园林、建筑、珍宝 为读者提供了专题图片资料库,以便在细节中发现历史。作者还挖掘中外史料,与图像相佐证,呈现真实的战争与被图像 形象塑造 后的战争,探讨西方媒体宣传在战争中的作用与影响。
《利玛窦书信集》收录了本书收录了利玛窦1580年至1609年之间从印度和中国寄出的50余封信件,几乎包括了目前已发现的所有利玛窦书信,其中还有两封信是从未公开发表过的。这些信的收信人包括利玛窦的领导、师长、朋友、家人,内容多为传教工作的情况汇报以及个人见闻,这些信从另一个角度还原出明末耶稣会在华传教事业从无到有的大概发展轮廓,具有*的史料价值。同时,因为收信人也有朋友和家人,所以其中必然有利玛窦本人的情感流露,从中可以窥见利玛窦的内心世界。本书译者对书信中涉及的人名、地名、称谓、著作、事件及拉丁语引文等内容做了必要的注释,还对个别问题进行了考证和解释,并在意大利籍汉学家梅欧金先生的鼎力支持下核校译稿,力图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尽量可靠的汉语译本。另外书中还梳理了这些信件原件的索引信息,方
《左传纪事本末》,清高士奇撰。全书共五十三卷,分为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二卷和列国一卷。高士奇在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的基础上,广泛参考了《公羊传》 《 国语》《史记》等史经和先秦两汉有关典籍的记载,按春秋时期各列国顺序排列,将每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标目成篇,凡增补的史实称 补逸 ,附录了不同说法的称 考异 ,对失实的记载,纠正后称 辩误 ,对有史实可依的称 考证 ,作者自己意见的称 发明 。且每卷末以 臣士奇曰 的形式,附一篇作者的史事评论,可读性非常强。
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 西南丝绸之路 为主线,分别从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 西南丝绸之路 沿线的人民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文物考古研究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苏州 南京 合肥 汉口 长沙 广州 柳州 贵阳 重庆 昆明 宣威 呈贡 一位民国知识分子的逃难日常,以及战乱流离中的儿女情长;从柴米油盐到昆曲、电影,更真实详细地展现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人生活。 除了合肥四姐妹,沈从文、周有光、巴金、萧珊、叶圣陶、卞之琳、钱存训、蹇先艾、林憾庐、姜亮夫、蒋梦麟、杨振声、梅贻琦、罗常培、溥侗、沈传芷、黎宪初、徐迟、李晨岚、查阜西等诸多现代文化名人的遗闻轶事散落其间
《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辑·雍正朝)》所辑录的档案资料,全部由朱家涪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历史档案馆手抄而成。
《史记》作为 二十四史 之首,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格局。在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本书从《史记》的成书过程、内容、体例、取材、史料运用与价值、述史框架、书法、史学理论、编纂、《史记》纪传与传记文学等方面,探讨《史记》的创作方法和过程等。在熟稔《史记》的基础上,作者对相关史料进行了详细梳理与认真辨析,于前人旧说去粗存精,于己立新说详明其故,自成一家之言。 本书为作者在《 史记 编纂学导论》(凤凰出版社2006年初版)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本次再版,对正文进行了增删润色,增写了绪论,重新核校全书引文并完善出处,另相应添加了部分图片,以使本书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