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要时代见证者的文字中,感受德意志民族群星闪耀的精神与文化。 德意志人 骄傲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民族?如果你让这些人自己进行评价,*会发现所谓的民族自豪感不甚准确。从瓦尔特 冯 德 沃格尔韦德到路德、康德、席勒,再到海德格尔、布莱希特和当代作家马丁 瓦尔泽,《德意志人》集结了德国文化名人和著名知识分子的各种观点。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对 德意志 民族身份的批判态度。 约翰内斯 弗里德旁征博引,呈现了中世纪以来,德意志诗人和思想家如何看待自己的民族,如何认知自己民族的品质与价值,又对外来者持怎样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观点带来了哪些影响。《德意志人》从历史文学的角度,阐释了众多文学巨匠对 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 这一说法提出质疑的原因,并生动地展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文化的演变过程。
本书是中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变迁的开创性著作。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是秦汉至隋唐八百年间我国北境和西北境的主要民族。其内迁的部分,都与汉族融合,为伟大的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无论在中国古代史,还是在中国古代民族史与中华民族史上,中古北方民族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即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暨五胡的历史进行了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匈奴内乱、南迁与杂胡化》《东、西羌与羌人的抗争》《蒙古草原的动荡与乌桓、鲜卑》《十六国的纷争与民族分布》《汉及前后赵、诸燕国、前秦政治制度》《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民族融合 十六国历史的必由之路》等。
对许多人来说,美国西部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大平原、牛仔、印第安人的异域服饰等赋予西部冒险和浪漫的印象。向西扩张的历史被营造成勇敢、上进的白人拓荒者历尽艰险改造蛮荒部落、打造现代文明的过程。而本书作者则呈现了美国西进运动中血腥、残酷及满是欺诈、背信弃义和毁灭的一面。 迪伊 布朗通过整理目击者的叙述、部落的历史和其他档案文件,记述了从纳瓦霍人的长途迁徙开始,到伤膝谷对苏人大屠杀结束的西部边疆三十年冲突史。作者以达科他人、尤特人、苏人、夏延人和其他印第安部落的酋长和武士们的口吻,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战斗、大屠杀和那些被蓄意破坏的条约。美国印第安人面对白人的西进运动,终失去了他们的土地、生命和自由。
本书按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 编写刚要的要求,对河北省的回族古籍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整理,涉及的种类更广泛,内容更详尽。
丹尼斯 塞诺(1916~2011)是20世纪后半期欧美内亚语言与历史研究的泰斗级学者,其影响至今不衰,依然是同一领域数辈学者赶超的对象。本书在塞诺自己推荐的以英文撰写的内亚史论文中选出20篇予以汉译,可以稍稍反映他在内亚史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书后还附有塞诺自己编订的论著目录。
本书集中收录作者研究中古时代与内亚各人群有紧密关联的各种名号的文章。通过分析这些内亚名号的结构、功能、语源、应用及流变,整理传统文献中某些难以理解的汉字音译语词,使它们发挥揭示历史复杂面向的作用。
在清初驱逐沙俄侵略军战争中,以满族为主体的东北八旗作为清军主力在反击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644年八旗军队主力连同百万满族群众,从龙入关,东北地区陷入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被动局面,致使沙俄侵略者趁机侵入黑龙江流域,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中论述甚祥,我们以此为据并通过大量史实,有力驳斥了以往学术界流行的清朝初年,封禁东北说试问清政府面临如此严峻的内忧外患,怎么可能做出封东北的决策,倘若清政府实行封禁东北的话,又怎能取得驱逐沙俄侵略军的伟大胜利。 本书在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二十年出版的新史吸收西方民族学研究的新方法的基础上对清代东北封禁,新满洲的构成,反击沙俄的主力军东北满族区域文化,学校与科举,萨满与索罗杆等课题进行了全新的理论阐释和史实描述。
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西州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张杰,1954年5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历史系,1982—1985年先后获辽宁大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4年8月-2005年8月留学韩国,为国立汉城(首尔)大学高级研究学者。现任辽宁大学历史。
上古的中原部落联盟与周边部落融合而成华夏族,造就了强盛的秦汉皇朝,也缔造了汉民族自身。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至唐朝形成了更多民族、更大规模的统一,出现了“胡越一家”、“天下一家”的鼎盛局面。宋元明清则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成长期,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创造了我们的伟大祖国,这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本书以“多元一体”为纲,以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国家统一与民族的关系为线索,概述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开篇岭南 寻迹古南越国》以岭南历史上出现的、距今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为题材,全面挖掘并还原了古南越国将近100年的历史风云,由岭南的地理概念、土著族群展开,从秦平百越、南越国现、南越中兴、南越国衰落一直延伸到南越国灭亡、岭南划入汉朝版图,包括与南越国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地方背景,涉及秦王朝、西汉王朝及各个诸侯国与之交叉的一些历史事件。 在对南越国的史实遗事进行深入细致的叙述中,许多关于岭南地方和社会发展的源头逐步揭开,包括岭南早期的开发和治理,地域、环境的变迁和城市的建设,文明及文化的形成,风气及风尚的萌发等,清晰而生动地披露了岭南社会由蛮荒转向文明的进程,写就了一部岭南地区的拓荒史和开发史。
日本人今天使用的姓名很容易被认为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实际上却大约是明治政府创造的。江户时代,人名有表示身份的作用,但王政复古时发生大混乱。在明治政府的临时对应中产生了现代的姓名,变成了管理国民的工具。本书前半部分详细梳理了江户时期日本人名的种种情况,后半部分分析了明治政府前五年颁布的各种人名政策造成的混乱及其缘由。
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有一批支持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友人,他们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向外界传播20世纪中国革命的征程和社会的巨变,其中有一些长期留在中国,参与到教育、医疗、外交等事务中,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本书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讲述这些国际友人的中国故事,借他们的目光来重返20世纪的历史现场。国际友人的个体生命经验与20世纪全球进步运动的思想与行动网络交织,与中国的革命与社会建设相互作用,呈现出一个复杂、动态的全球20世纪时代景观,也为反思当下的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独特的视野。
旧时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旗民”。在清代,旗人与民人是社会成员的基本分野。民人就是隶属省府州县之人,以人数众多的汉族人为主体;旗人则是被编入八旗组织之人。八旗虽依满、蒙、汉不同民族成分编组,但起核心作用的始终是满洲族人,所以,旗、民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与满、汉差别相对应的。旗人又称“旗下人”、“在旗的”,他们在行政隶属、权利义务、经济来源、政治地位、文化习俗等方面均有别于民人,甚至所居住的地域,初与民人也是泾渭分明的。这样一来,旗人便成为清代社会中人员庞杂、特点鲜明、影响强大的一个区域人群。
班布日所*的《雄踞欧亚--蒙古四大汗国/中国 蒙古族系列丛书》为反映蒙古历史的专*,分为四章 ,用平实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金帐、察合台、窝阔 台、伊儿四大汗国的历史。
《记忆整合:滇西北藏族村庄民族志研究》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全书采用了多点民族志的观察方式,两副衬托一正。主点是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为藏与纳西两族杂居。副点一是维西县白济汛乡小维西村,为傈僳族与藏族杂居;一是贡山县丙中洛镇白汉洛村,为怒、藏杂居。前两个村庄在澜沧江边,后一个村庄在怒江边。通过精心编织,层层叠放,克服以偏概全痼疾,立体展现材料,在历史演变、生计模式、婚姻制度、社会组织、风俗文化与宗教信仰六个层面上说明三教(藏传佛教、天主教、东巴教)并存、六族(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白族、怒族、汉族)共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现象。
本书作者在梳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通过合理想象推断,为读者还原讲述了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大月氏兴起、强盛、消失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战略意图本为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但出使西域后却客观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开通后,大月氏作为西域大国,与汉王朝关系友好,常互派使节,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昌盛。汉亡后,散落在丝绸之路上的月氏人慢慢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