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苏州老桥志(精)》收录的老桥,范同覆盖全市,以记述古城、古镇的老桥为主。所记老桥一般为20世纪80年代还存在的,有百年以上历史且多含人文历史的老桥、名桥。一些早已不存(或残存),但人文价值较大的桥梁也酌情收录在相关条目内。本志为苏州市专志系列之一,采用条目体。以市区、市(县)分块记述。块面下作无题序,后或按河道,先主流后支流,或按城乡,先城厢后外围及集镇次序,逐一记述。限于篇幅,有些桥梁作列表记载,以桥名、地点、建造年代、主要构造要素为栏目……
《南京城市史》 《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统、完整、清晰地阐述了南京 2500 年建城史和近 500 年的建都史。全书分上、下两编 : 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遗址、湖熟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棠邑、濑渚邑、越城、金陵邑、冶城,到六朝时期的石头城、建业、建康,从南唐的金陵城到明都南京,再到清代的现代南京城,从解读文献和实地踏勘入手,在广阔的时空范畴中,探寻失落的环节,拼合碎裂的画面,梳理旧识,补充记忆,辨疑解难,阐明新见,勾勒出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 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余年中,从民国的首都计划建设到 21 世纪 山、水、城、林 一体的和谐城市建设,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由对史实的探寻升华到史实的提炼,
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一批台湾爱国文化人士为保存民族传统和文化、宣扬民族精神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著名史学家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便是这一努力的成果之一。《台湾通史》也是连横一生*重要的著作,它自 1920 年 11 月至 1921 年 4 月分上、中、下 3 册在台湾初版以来,先后在台湾和大陆至少印行过十几种版本。其中抗战胜利后,商务印书馆首次在大陆印行该书。《台湾通史》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很高的社会价值,是一部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史著,同时也极富学术价值,其中其记载的一些其他史书上不易见到的史料,至今仍为人们所喜欢引用。
......
本书是由温州市档案局和温州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合作编译的 英文文献中的温州资料汇编 第二辑。英国商人亨利 奚安门(Henry Shearman)于1850 年8 月3 日在上海英租界创办周刊《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1856 年后,随着商业广告增多,《北华捷报》开始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Daily Shipping News)。1862 年后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Daily Shipping News and Commercial News,又译为《航务商业日报》)。自1859 年起,《北华捷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得到上海工部局的资助和优先刊载工部局文告和付费广告的特权,因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 英国官报 (Official British Organ)。1864 年7 月1 日《北华捷报》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这时,该报馆改组为字林洋行,因而当时的中国人将
有了一点年纪,记性便渐渐地衰退,许多经历过的事情开始变得不甚了然,有时甚至连曾经动人心魂而又铭心刻骨的东西,也会淡忘。一个人是这样,一座城市,一个民族又何曾不是如此。随着岁月的远去,人们的记忆都会退化,直至完全消失,除非有人能够将这种记忆赶快记录! 人们对于苏州悠久的历史,总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2500多年前的春秋吴国建立了这座城池;1500年前的六朝兴建了许多寺观;1000多年前的唐代“水陆相邻,河街并行”的水城双棋盘格局已经蔚然形成;500年前的苏州则开启了它为辉煌的明清时代。然而,对于近这100多年来的苏州岁月,人们又了解了多少? 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人们对于近现代苏州社会的认识,在这种氛围里,只要一提起从前,似乎总是暗无天日,地主、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民不聊生;一提起新中国建立之后,似
从1861年起,英、德、俄、法、日相继在汉口辟设租界。80多年间,屈辱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崛起交织,演绎出一幕云谲波诡、风云激荡的历史活剧。 本书以严谨的志书体例,条分缕析,叙介了汉口五国租界的经济活动、政治体制、文化事业、市政建设及社会生活等基本概况,构建了汉口租界富于历史纵深感的全方位图景,充分诠释和深入阐发了租界兼具侵华基地和西方文明示范窗口的双重性,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达以 存史、资治、教化 之功效。全书 116万字,随文图片240幅,篇幅宏大,内容详尽,填补了国内汉口租界研究领域的多处空白,实为武汉近现代史和中国租界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全九册)以时间为轴线,按弋(阳)横(峰)苏维埃时期、信江苏维埃时期、赣东北苏维埃时期、闽浙赣省苏维埃时期等不同阶段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套书总计450万字,收录1300多篇文献。文献收录时限从1927年8月至1937年12月整整10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生、党的建设、群团组织等各个方面;其类别主要有文件、决议、报告、信件、电文(含中央来信来电)、报纸、刊物(含中央苏区报刊)和主要领导人的讲话、训令、文章等,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在2000多年的传统中,地方志书官职官修的权威特性使得地方志在资政、教化、育人方面的效用代代传承,弦歌不辍。方志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历史贯通性、民族区域性、客观权威性、法律证据性、资政辅治性,有着丰富独特的内涵和价值。2019年7月16日,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 第二届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学会主办,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承办,此次会议采取以文与会的方式,会议共收到海内外论文200多篇,经过专家匿名评审,有131篇论文入选。结集出版《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即是此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旨在增进海内外有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学术交流,分享海内外方志文献收藏、利用研究丰硕成果,共同促进中国地方志事
本书是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上下两册,精选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光绪十年(1884年)至二十三年(1897年)南陵县诉讼档案中典型意义的案卷,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对其进行信息采集、内容综述、案件分析、索引编写、图版归类等,以限度地方便读者研究使用。书稿丰富了清代县域档案史料的内容,将为中国法制史与社会史研究提供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民国)《开阳县志稿》共十三章,叙事止于民国二十八年。内容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建设、自治、社会、人物、拾佚。是志广集各书,博采旧闻,体例审慎,条分纲目,排比整齐,史料丰富,是贵州民国时期的章节体志书。本书系据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藏贵州印刷所铅印本影印而成。
《珠水春潮 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40周年历史图文集》一书以广东全省改革开放大发展作为背景,收录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清远10个市的历史图片,同时以简洁的文字反映全省及各市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6个方面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成就。 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将改革开放40年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取得的成就呈现出来,适合对广东改革开放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取得成就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容像画,也就是肖像画,它是记录具体某个人音容相貌的人物肖像画,是中国古代人物肖像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多为晚辈延聘画师给年迈父母或逝去的先人留容,以备怀念、祭祀之用。也有人因为政、为教有功,深得民心,子民自发为之立生祠绘像,如明代徽州人就因许多 良守、良令,公在地方,感在人心,结栋宇而绘冠裳肖像, 以供人们 瞻仰 。 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容像是中国古代逼真记录个人相貌神情的重要手段。 《徽州容像》一书收录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徽州容像99张,对于研究当时的风俗人情、绘画表现技法等有较大参考价值。因此本书的出版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