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问题,是个真正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话题。即使是在历史上,它也是个士绅和民众都非常关注,并且为之付出许多努力的问题。对于理解历史上文化之共享与互动,了解山西以至华北历史,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更值得探讨的是,大槐树移民传说和广东的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客家的石壁村移民传说等等传说,所反映的地方历史变迁的过程。这个问题牵扯到历史时期区域开发的问题、宗族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士绅的问题、族群的问题,特别是军事制度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或者比较准确地理解这类传说的产生和流布。这一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正体现了作者关于区域社会史或者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论意义的思考和阐述。
《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由卞君君编著 。 《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简介: 上海,在1843年之前,只是中国众多小县城中默默无名的一个。鸦片战争之后,它被发现了,西方人 用船坚炮利将它轰成了一座贯通东西的新兴之城。从此,上海成了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古老中华 民族面向世界的窗口。 然而,这座城市的崛起,是屈辱?是进步?1843年,传教士麦都思创立墨海书馆,现代印刷技术传入 中国,上海成为近代西学东渐的根据地;1845年,中国近代史上个租界——英租界出现在上海滩; 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上海租界,此后,上海逐步成为亚洲金融中心;1854年,小刀会起义,上海海 关为列强所窃,这成为外国控制中国关税机构之滥觞 ……1843年,上海开埠,曾经的滩头成了中国洋气 的摩登之都,东西文明在此交汇、激荡,而
本书讲述了:重庆,这座闻名遐迩的历史名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华蓥山南麓,地当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口,是长江上游的水运枢纽。它西连三蜀,北通汉沔,南达滇黔,东接荆襄,不仅控川西、川东、川北、川南的冲途,而且扼云、贵、康、藏的门户,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西南的军事重镇。 近百年来重庆这座城市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清朝末年的被迫开放、“华西的上海”经济地位的形成、反洋教怒潮的风起云涌、刘湘统治下重庆经济的畸形发展、抗战时的陪都、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山城的终解放……这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使得重庆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城市。
《台湾史话》叙述了台湾地区自考古发现人类生活遗迹始,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止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自三国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台湾的开发,台湾的政治建制、经济发展与贸易,大陆对台湾的移民拓垦,郑氏家族与刘铭传等对于台湾的经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台湾,日本的占领和殖民制度的建立以及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与掠夺,台湾人民持续不断的反抗斗争,日本投降后台湾的光复,国民政府对台政策的得失,迁台人员与台湾土著的矛盾,等等。读后可以对台湾从史前到新中国建立前的开发、发展过程,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关系有一个全面了解。在当今两岸交流频繁的情况下,对于普通读者及有关人员了解台湾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台湾史话》由程朝云编写。
鸦片战争以前,武汉三镇,就已经发展繁荣的封建城镇,尤其是汉口,更是以其发达的商业成为四大名镇之一。鸦片战争以后,汉口开埠通商,在资本主义的冲击和洋务派“富国强兵”的建设下,武汉畸形繁荣。一方面,西方列强的殖民开拓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为了缩小东西方差距,武汉人民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明,同时积极抵抗外国侵略。武昌首义,成为扭转了中国历史的起点;军阀祸鄂,革命洪流波涛汹涌。在国民政府的的白色恐怖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面对日军的铁蹄践踏下,国共携手共同抗日;在反对美蒋统治的风暴中,国民党统治覆灭,武汉城获得新生。武汉百年来艰难曲折的发展轨迹,浓缩于《武汉史话》中。《武汉史话》由皮明庥和郑自来所著。
历史不会忘记,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有人义无反顾、踏上征途;不会忘记,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有人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一段革命的历史,由万千忠骨和热血铸成。本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通过曲折的故事、生动的细节、灵动的讲述,构建起自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到1949年广西解放的传奇史话,让尘封的档案与历史呈现出强烈的现场感,解读一个个拨云见日的抉择是如何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让一个个追寻信仰的革命先辈从白纸黑字中立起来,引导读者走进历史中深刻领悟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内在逻辑,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吴中小志丛刊》收录的志书篇幅都很小,小的《半塘小志》仅数百字,*的《石湖志》也仅四万五千字,这些志书的内容很有价值。但由于收录在一些怂书中,难于查找,单独成书又不很现实。为此特将其汇集整理,主要包括:加标点、作校注、附作者传、增主题词目录、增补相关内容,还添上了一些图片资料。 《吴中小志丛刊》分三大类(篇):掌故人物篇、风物山水篇、游记篇。其中有人物志《吴中往哲记》、《丹青志》、《成化间苏材小纂》。山水志《阳山志》、《寒山志》、《金山杂志》、《石湖志》等。风俗志《吴社编》、《吴风录》等。还有一些杂志《吴中旧事》、《平江记事》、《苏谈》、《吴中故语》等。除单篇册记或游记外,大多数志书前都有一个“标点说明”或“点校说明”,主要介绍作者版本或整理“凡例”在苏州西部诸山并非每山
泉州,这片土地留下了太多历史的印记。从石器、青铜时期越人捕猎纺织,留存下来的陶器和青铜器;到六朝隋唐时期中原汉人南迁此地生活定居,保存至今的砖室墓葬和其中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再到宋元时期,留存的反映多元文化和海外交通的历史建筑和石刻;还是明清时期大量的红砖民居建筑、宗祠宫庙、窑址遗迹;抑或是近代以来的洋楼、沿街骑楼、中西合璧式红砖建筑。这些存留至今的文物,无不在述说着,泉州悠久且辉煌的历史。
犹如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西湖全书》以一种散射式的描述,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定和定格切换。那清丽的群山、那喷涌的泉井、那玲珑的古塔、那精致的亭阁,就像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首批《西湖全书》14册,内容引人注目,题材各具特色,并都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于谦与西湖的关系,过去都是一些零散的文章作过介绍,这次分别以单行本形式推出,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这四位名人与西湖的密切关系,既深刻地展示了西湖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较有可读性。《西湖龙井茶》、《灵隐寺》、《西溪》,虽社会上已有类似的选题图书,但《西湖全书》的这三本则在内容和图片上,明显更胜一筹,雅俗共赏的特色更为鲜明……《西湖全书》采用的是当今出版界十分流行的大32开本,封面则采用200克西班
西湖,的确是一颗永远散发着无穷无尽魅力的熠熠闪光的明珠!这颗明珠,会随着不同季节、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时代,以气象万千、仪态万方的意境,完美无瑕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诚如大诗人苏轼所赞颂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有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绝句,有时却是一章气势恢弘的排律;她有时是一阕音律悠扬的小夜曲,有时却是一部雄恣壮采的交响乐;她有时是一尺清供小品,有时却是一轴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她是多棱镜,她是万花筒,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妙趣横生!她的美,她的趣,既源于远古至今大自然对杭州的特意垂青,又源于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骚人墨客对杭州刻骨铭心的依恋。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天衣无缝的结合,才使西子姑娘的一步一趋、一顰一笑,无不散发出普天下难有其匹的美丽!因此,除了全景式的《西湖通史》
《城市之根 上海老城厢忆往》是 《上海滩》丛书 中的一种,所收录的文章全面地展示了有着700余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的前世今生和沧桑变迁。从上海设县筑城,到百业发展,从原先有 东方威尼斯 之称的城内水网纵横,舟楫交通,到填河筑路,从办学育人,到名家辈出,展现了老城厢既有江南城镇的传统文化蕴涵和市井生活的丰富性,又融入了外来文化和现代生活要素。全书从历史地理、历史人物、社会风貌、街道建筑、近代教育、饮食文化等诸方面描述了上海早期和开埠后的城市肌理和社会变迁。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为《武汉文库》“日译文献”辑的一种,分地理、衣食住、气候与卫生、汉口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历史沿革)、汉口的工业、畜牧业和渔猎、航运、金融通货及度量衡、商业机关、物产、公益及公共机关、关税及邮政制度、铁路等13章,从实证的、客观的角度,通过运用大量的数据揭示了晚清汉口的实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