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 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历史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一部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 热忱之作 。
美国汉学家罗威廉继《救世》之后的又一力作。是长时段、小地域和大历史的有机结合, 为读者理解中国农民起义和土地革命提供了细而深刻的个案。 按照长时段理论,本书研究的时段从14史记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跨度长达七个世纪;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是的这本书能够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的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时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画卷。
"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 百年来台湾的 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 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 政权的统治,始 摆脱本土、大陆和世 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 势和缺失,表达了 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本书不是 资料书,而是 关于台湾人今天的 与困境的书。 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 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 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 热忱之作 。"
从前,西域有个小国叫楼兰。它只存在了不过五十年,却成了人类永恒的梦幻。 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楼兰美女之谜魅惑何在?罗布泊什么时候能重回楼兰故地?从张骞、班固到斯文 赫定、井上靖,发现楼兰、复活楼兰,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 著名作家高洪雷,以扎实的史料做底,以优美的文笔和瑰丽的想象,复活黄沙尽头、大漠之下的楼兰。
南京城南长干佛陀里有 两座古老的寺庙,一座是晋 代东吴孙权为印度高僧康僧 会所建的 江南首寺 建初寺 ,另一座是东晋咸和年间所 建的长干寺。这两所 的 寺庙,开创了江南佛教文化 的先河,并随着岁月的流逝 及朝代 替,屡毁屡建。尤 其是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 诏敕以皇家规制在长干寺原 址建成了规模宏大、金碧辉 煌的金陵大报恩寺与五彩琉 璃塔,当时中国人称之为 塔 ,西方人称之为 南 京瓷塔 。该寺塔被列入 中 世纪世界七大奇观 之一, 可惜在太平军战火中被毁。 如今,渐行渐远的大报恩寺 塔在长干里复建,重现了昔 日的辉煌,千年守望,薪火 相传。 千百年来,这座古寺在 屡毁屡建中到底发生了哪些 故事,又藏有多少不为人知 的秘密,本书带你寻觅和佑 证那些谜团,回忆尘封的历 史记忆。
《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是部全面系统研究福建家族社会与文化的著作。《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以福建地区为个案,结合地方志、族谱、碑文、笔记、小说等多种文献资料和多年来社会调查的资料积累,从家族制度的形成、家族的内部管理及运行、家族与封建官府的对抗依存关系、家族的扩张与分裂、家族的祖先祭祀、宗教信仰、家族的规范教育、文化娱乐,直至家族的建筑形式等各个角度,全面展示了福建社会文化变迁的生动画卷。作者力求从本土问题意识和宗族组织运作实况出发,把结论融贯于叙述之中,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得到自己的体验和启发。
河西走廊摄制组编著的《河西走廊(CCTV纸上纪录片)》内涵丰富,重新揭示了河西走廊作为国家经略的重要战略地位;它所昭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合精神等,既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它用文化方式诠释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
《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一书是以宋代以来传统吴淞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为中心,描述环境与人文的关系的史学著作。《清华国学丛书: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9-20世纪)》在现代地理学的基础上,对古代吴淞江流域的河道和水环境的景观与人文的关系,这一地区鱼米之乡的环境形成及其发展,古人在传统知识体系下对环境的认知与社会反映等问题都做了系列的描述。
上海音像资料馆(暨上海广播电视台版权资产中心)成立于1984年,是上海市的专业音像资料馆,也是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集中管理的专业机构,现直属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本书是上海电视台纪录片栏目《上海故事》的同名图书,是2018年、2019年出版的《上海故事 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上海故事 走近远去的城市记忆》的续篇。本书从该栏目2011年开办起的近400期节目中精选30余篇,对节目进行故事化的改写,以反映上海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人文风貌。内容包括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回忆、城市建设变迁等几个板块,旨在展现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和上海人几十年的乡愁记忆,使之成为上海当代社会生活史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安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迂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历时254年。安阳又是邺都所在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个朝代在邺建都,共计94年,故安阳有“七朝古都”之称,都城史达348年。 安阳建城史更长达3300余年。安阳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震古烁今的重大事件,如大禹治水、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妇好请缨、文王演易、武王伐纣、西门豹投巫治邺、信陵君窃符救赵、项羽破釜沉舟、曹操邺城发迹、岳飞精忠报国、袁世凯退隐洹上等。 安阳不愧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安阳还是甲骨文的发现地、《周易》的发祥地和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中国文字博物馆也兴建于斯。 本书以翔实的历史
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府为京师。同年八月,朱元璋宣布应天为南京,此为南京命名之始。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宣布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从朱元璋到朱棣,南京为明朝都城共计53年。此53年为南京第yi次成为全国统一王朝的都城。当时的南京,不仅是王朝的政治中心,还是王朝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因此,明初53年是南京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如此,明初南京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自洪武直至永乐、宣德时期,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制定了有明一代的纲纪法规。这些纲纪法大多是在南京制定,其后它们或被稍加改造,或被直接沿袭,垂范后世,影响直至清朝。《明初南京五十三年》编撰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明初南京政治、经济、教育、以及文人命运等的探讨,进一步挖掘南京城市的历
王铭铭著的《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精)》以滨海城市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1949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泉州传”。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作者意在通过自下而上地叙述一个地方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揭示域外与本土交错关系下泉州的“古今之变”,说明其演变过程是在家庭、地方社会、 与 大空间范围中的世界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另一方面借助历
内容提要 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元末乱世之中,赤贫起家,千辛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以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同时代的众多厉害角色,几乎是赤手空拳建立起庞大的帝国。朱元璋之后,燕王朱棣为夺皇位发动了'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成为千古之谜。而朱棣在惊涛骇浪中登上皇帝的宝座,他就是历赫赫有名的明成祖——永乐大帝。
2014年是明代著名的海南文化名人海瑞诞辰500周年。海瑞一生为政清廉、正直刚毅,其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然而受其“偏激”性格所累,不论当世或是后世,关于海瑞的争论颇多。《海南历史文化》特别组织编写“海瑞专辑”,分设“本卷特稿”“思想研究”“诗学探讨”“治黎策疏”“海瑞其人”“综述”等专栏,对海瑞一生的主要政绩、治理思想、道德品格、为人处世等进行综合分析,力图以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展示当代学者、特别是海南学者关于海瑞研究的*成果。
末代瓦寺土司口述影像史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本书属于 日本近代对中国边疆调查及其文献研究 丛书之一,获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为译著,主要记录了近代日本一些组织或个人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的调查活动,内容包含兵要地志、政情风俗、商贸经济、民族文化、社会风貌等方面。这些文献资料对于我们了解近代中日关系至关重要,同时弥补和丰富了我国的边疆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