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 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本书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国精神。
在20多年田野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茶马古道的定义、历史缘由、线路、运载主体、区域间综合环境调适和资源互补、城镇与人口流动、文化传播交流和精神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清晰深入的探究,试图说明,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有着历史和空间的持久联系,它们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早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自然而然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茶马古道》以交互流动往来的 交通线 , 通道 或 走廊 来动态地、整体地贯穿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这一区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茶马古道,并将人文精神贯注其间,以熔铸对茶马古道的人文和审美理解,将学识与阅历、感情合翼,并以生动的文笔畅述,令人耳目心境一新。
本书上起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下讫公元280年三国归晋,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串连起近百年的三国历史,涉及几十个影响深远的战争、战役和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地理讲述三国历史故事,并随文编绘了88幅全彩历史地图,全方位直观展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北平历史地理》中含54 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书中以四色印刷方式呈现。
本书是薛爱华*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 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黄河从哪里起源,流经哪些地方,对各地产生了何种影响,留下了什么样的文化 这些才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应该熟知的黄河的真实样貌。本书稿面对大众读者,以黄河一路奔腾到海为轴线,探源溯流,娓娓讲述黄河流经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故事。书中穿插多幅高清图片,图文并茂,设计精美,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让读者轻松获取与黄河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年表》是一部内容精详,用途广泛,又非常便干查检的工具书。该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尽,编排细致,尤其是包罗中、日、朝、越四国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纪年,是一部既新颖又实用的工具书。此次修订,增加了近年来作者的*研究成果,修改了初版中个别讹误,对以往的众多历史年表取长补短,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历史工具书。
《中国历史地理论集》主要收录了侯仁之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同时收录多篇追溯求学经历的文章,展现一代学人的思想与风采。侯仁之的学术工作一方面与国内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一方面又与国际的学术前缘相接轨,《中国历史地理论集》的出版力求突出侯仁之作为研究者和文化交流使者的双重身份。收录的大部分中英文稿均为侯仁之撰写,其中有几篇为首次发表。
这是一部收集回忆瞬间的作品,一位资深记者用镜头将过去50年间的城市街景与居民生活一一记录。在那个照相金贵而稀缺的年代,这些画面不仅是这位记者的人生旅程,更是这座城市、几代人的征途写照,定格了一段精彩跌宕的时代变迁与民生大事。 经历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也许会追忆旧日时光;新生于繁华新世纪的人们,也许想了解父辈的光辉岁月。厘清我们来时的道路,才会更珍惜现在,更坚定未来的方向。 七十年代匆忙的晨光、扬尘的集市、挑水的担子、漏雨的屋顶;八十年代的广场、新楼、市场与老街;九十年代拆毁的旧屋,最后的手艺铺子,老虎灶与洋快餐;千禧年按下了加速键,热闹的商品经济、人口流动与新兴潮流。年华流转不自知,时光容易把人抛,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生了太多变化,需要在某一刻驻足,将这些时代与人的记忆细细
马帮是一种民间运输团体,是20世纪90年代前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基础又与茶马古道沿途边远山区淳朴无欺的多民族民风、民俗、民规,以及神秘的古老传说、宗教信仰等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马帮及马帮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该书主要讲述了奔波在茶马古道上的这帮特殊人群,在路途上和他们的人生中发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马帮故事。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
此次选编刘师培著作之精华,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论经学,二为读书札记,三为论文学,四为教科书。丛书共六册。册《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群经大义相通论》等六种,以论经学为主。第二册《读书随笔》《读书续笔》《左盦题跋》等六种,基本为读书札记。第三册《中国文学讲义概略》《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附录》《论文杂记》,三者为刘师培文论之核心,故以《中国文学讲义》为名。其中《中国文学讲义概略》本系单独成书,所述内容在专讲魏晋六朝文学的《中国中吉文学史讲义》之前,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且其书除《刘申叔遗书补遗》中收录外,传本罕见,价值颇高。第四册为《中国历史教科书》 第五册为《中国地理教科书》。第六册为《经学教科书》《伦理教科书》。清末民初,各类学校相继成立,代替古代书院,这是教育史上的
本书属于 日本近代对中国边疆调查及其文献研究 丛书之一,获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为译著,主要叙述日本杂志记者深谷松涛、画家古川狄风两人自1915年12月至1918年3月多次深入中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进行调查以获取各种信息的踏查记。书稿主要由 千山绘画巡礼 满洲乞食旅行 海洋岛观捕鲸 长白山探险记 鸭绿江遇险记 蒙古横越记 等部分构成。此书是了解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对中国行为的珍贵史料,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徐松与 研究》从“徐松生平考论”“徐松著作叙录”“《西域水道记》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考据研究,认为徐松不仅是传统实学的继承者,也是经世学术的开拓者;其《西域水道记》是乾嘉时期质实求证的考史风气、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潮、西域开辟的政治环境、边危四伏的时代隐忧、西学知识的引进利用等多种因素因缘际会的时代产物,是西北史地学的开山之作。
(详述版) 王志毅先生初心于行走浙东山水,追寻浙东的 唐诗之路 ,他数次出发,从水路和陆路,从萧山西陵为起点一路向东直至东海之滨,走访、考据、思考,形成了这本书稿。 整部书稿由两大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水路陆路行走,遍寻浙东山水间消失或遗落抑或重修的古迹,通过他考据研究,回溯穿越时间长河,鲜活地再现浙东地区古今行政、宗教、水利、农业、交通、商贸和社会生活状态的变迁历史,深入浅出,节奏明快。后半部分记录了历史上出生于浙东的杰出的人物群像,如著名思想家王阳明,作者以自己渊博的人文修养,梳理了王阳明学说的形成、变化和对后世的影响;作者还展示了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群像,像蔡元培、蒋梦麟和竺可桢,以详尽的资料还原了他们的生平、事业、成就,并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评价,娓娓道来,非常生动。作为
这部著述是《大运河文化辞典》编纂的副产品。全书共包括11篇文章,随文附件6个。书中所涉及的一些意见与建议,既是指导性的,也是探讨性的,对八卷的协调和各卷之间的分工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书为地方文史图书,南京路街区是上海的标志性街区之一,从1840年上海开埠后开始辟筑,1865年正式定名为 南京路 ,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南京路街区以东西南京路为主轴,向南北两侧支马路延伸,北起苏州河,南至福州路;西起成都路,东至中山东一路外滩,现隶属于黄浦区外滩街道和南京东路街道管辖。它是东西文化汇聚地,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上海老字号品牌消费的承载地,上海近现代金融贸易的起源地和引领地,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影响力。本书以地方文化史的角度,主要叙述了历经百年变迁的南京路街区所蕴藏的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珍贵而又鲜为人知的史料、风格迥异的优秀经典建筑和精彩诱人的历史人文故事。 本书由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负责编撰,南京东路街道、黄埔区档案馆以及黄浦区文保所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体系,是祖先流传下来的重要财富,集中体现了历史上各代园林名家的智慧。本书把中国几个著名古典园林的建筑特征,文化信息,历史内涵,艺术风格,以及价值和贡献等进行梳理,不仅涉及建筑、文化,历史,雕刻,生物和文学等学科知识,还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是凝固的音乐同时又是一首大型交响乐,融文化,建筑,艺术,美学,科技,生活于一体,是古老的东方明珠,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