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地图及大事年表》 紧扣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分正反面。正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陈列世界历史上有代表性若干幅版图,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展现世界历史上主要大国版图的变迁情况;反面依照世界文明史进程,节选人类文明的开端(上古时期)、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时期)、资本主义阶段等9个历史阶段,并精选每个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由图导史,以便生动、简洁地为读者勾勒出世界历史发展的走向。
本图由美国将军FRANK DORN绘制于1936年,用漫画笔触描绘人物、动物、建筑、交通工具,展现了民国年间北平城的风物民情,诸如老先生在西城斗鸡放鸽,小偷在晓市兜售珠宝项链,驼队和驴车进出左安门、右安门,外国人在西山打高尔夫。地图右边和上边还有半圈附图,从公元前1100年的建城传说画起,一直记录到迁都南京,既形象生动又幽默风趣地表现了北京的千年变迁。图的左右下首有北京婚礼和葬礼的场面图。地图的背面附有北京建城史大事记的文字介绍。
明灭元后,永乐元年(1403)正月辛卯日,改北平为北京,定为行在,此乃北京城以北京为名之始。永乐十九年北京需以北京为名之始。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罢和在之称,定北京为京师,原京师改称南京。 明代北京城是封建社会都城建设的鼎盛时期。它自内向外分为宫城(即紫禁城,为城砖干摆城墙)、皇城(黄琉璃瓦顶,红墙身)、大城(在砖砌的城墙)。嘉靖三十二年(1553),加筑了城南部的外城,形成了北京面“凸”字形轮廓。 明代京需由三套城墙组成,内城的中心是景山主峰上的万春亭,壮美的中轴线以钟楼为传统起点,南至永定门。主要建筑座落在贯穿三重城圈7.8公里长的中轴线上,以府、寺、观、坛、庙及四合院相映衬,呈左右对称。紫禁城处在层层城墙的拱卫之中,以天、地、日、月四坛相围。巍峨的宫殿,秀美的御苑,威严的城门、典
公元1215年,蒙古骑兵在战乱中烧毁了金代的中都宫阙,只有东北郊的太宁宫幸免于难,忽必烈建新都城选址时,放弃了金中都原址,而以太宁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兴建新都。至元十一年(1274)基本建成,此前,于元八年(1271)建国号为大元,九年(1272)二月忙乱中都为大都。 刘秉忠,字仲晦,号藏春散人,是大都城的规划设计与修建工程的主持人。他熟读经典,在建国的许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大都城面积约五十多平方公里,它的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的南侧,北城墙在今小关一线,东城墙和西城墙分别和今二环路内侧的东直门、西直门各在南北一条垂直线上。 在大都城的平面设计上,出现了一条明显的南北中轴线,在积水潭东北岸上选定了大都城的几何中心,既中心台,台东约23米处建筑了一座中心阁,相当于今天鼓楼的所在地。 大都
《中国历史地图及大事年表》 紧扣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正面为中国历史地图,背面为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正面陈列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22幅版图,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展现我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情况;背面将我国历史分成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先秦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等15个历史时期,精选每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