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朴永馨教授以高昂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辛勤耕耘在特殊教育这片热土上,对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个北师大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在特殊教育领域赢得了崇高地位。他曾经主持或参与了多种基础教育课程或计划的制订工作,为建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口述历史访问计划,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在筹备时期,即由筹备主任(嗣任首任所长)郭廷以开始拟订进行,其目的在访问当代军事、政治、外交、文教、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人物,请其自述生平,为现代史保留忠实而深入的纪录,以备历史学者之研究。自一九五九年十月起迄一九七二年九月止,参加访问工作者先后有沈去龙、王聿均等二十二人,接受访问者七十余人,成稿六十六份,约四百八十万言。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本所于一九八二年开始征得应访者(或其家属)同意,陆续刊印访问纪录,列为口述历史丛书。一九八四年春在所长吕实强推动下,成立口述历史组,恢复访问工
《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限量珍藏礼品盒全7卷)将张学良的口述细化了许多历史情境,使一些事件更加丰满,许多人物更加鲜活;他的口述也填补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空白、断点,纠正了一些讹传,澄清了一些混沌模糊的历史真相;张学良的一些“即兴点评”,使有些复杂的历史叙述变得简单明白,有些茫昧的人物变得清晰;张学良对其亲历的历史事件和接触过的众多历史人物都有比较冷静、客观的认识评价,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是非功过也都有坦诚的叙述。 张学良口述历史除了因为张学良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价值之外,他本人叙事风格的个性化也是一大特点。访谈内容真切具体,语言风格率性独特,方言口语生动自然,讲述话题随性而易,不囿常规。总体而言,个人色彩纯粹,较少有其他因素掺杂。同时,也由于张学良
《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的史学成名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1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篇构成,在每一篇里又分若干章,详细叙述了从远古时代到民国十一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而且还叙述了东南亚中西亚各国、各民族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本书原名《中国历史教科书》,本书是*部以近代史观分阶段地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曾得到胡适、鲁迅等人的称赞,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开创了以新的章节体载撰写通史的先例,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家编写史书的主要体裁。 《中国史》本书巨细无遗地叙述了中国从远古到清末的历史,洋洋一百二十多万言,规模宏大,波澜壮阔,梁启超赞扬本书 成一家之言 ,可谓实至名归。作者 注意于民族之盛衰,国家之兴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 波罗行纪》(又名《马可 波罗游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富有的国家 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行纪》英译本的注释本以伯希和的《马可 波罗注》(Notes on Marco Polo)为精细深刻。
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节点,五洲传播出版社策划出版《小康中国发展口述史》,分为两册,其中《小康中国发展口述史 我的共和国记忆》内容来自 百岁老人口述史 大型公益项目。本项目采访百岁老人50余人,通过编写个人传记等形式挖掘百岁老人的个体经历,最终形成关于家国情怀的群体记忆,将老人的口述历史制成 人文档案 。这些百岁老人历经百年风雨,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口述史也是一部鲜活的共和国历史,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记录,更能以史喻今启迪后人。
本书是一本记录朱家角普通民众生存生活的口述历史作品,作者通过对朱家角许多茶客的采访和录音,介绍了古镇从清末到改革开放前普通民众的生活细节和历史人文片段,展现了古镇的人文传统和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