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 活生生的人 为核心对象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它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正是如此,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口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引起众多相关学科的重视与关注。 基于此,本书精选了近20年来已在国内公开发表的41篇与口述史学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希望以此呈现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与趋势。具体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性别研究、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学?档案学与博物馆学、体育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以及医学等等。
本书系傅秉常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 1943年,是傅秉常出使苏联的*年,日记主要记载了在苏联的见闻,1944年和1945年的日记,主要记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也涉及国内的政治军事,以及二战后重建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关系。日记原稿由其家人珍藏,中研院近代史所曾分三册出版繁体字版,现经傅家后人授权,经过再次加工整理出版简体字版,以为治民国外交史的学者提供*手资料。 除此之外,傅日记并非限于两国关系,还描述了战时苏联民众日常生活、个人的参观访问见闻、对不同国家外交官之百态之记录,乃至个人情感,如丧母之痛和对国民政府运转失当的不满等。内容丰富,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史料。
傅秉常(1896-1965),民国时期有名外交官。曾任国民政府很后一任驻苏大使。本书系傅秉常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是研究民国史之重要史料。1943年,是傅秉常出使苏联的靠前年,日记主要记载了在苏联的见闻,1944年和1945年的日记,主要记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也涉及靠前的政治军事,以及二战后重建靠前秩序中的大国关系。
傅秉常(1896-1965),民国时期有名外交官。曾任国民政府很后一任驻苏大使。本书系傅秉常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是研究民国史之重要史料。1943年,是傅秉常出使苏联的靠前年,日记主要记载了在苏联的见闻,1944年和1945年的日记,主要记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也涉及靠前的政治军事,以及二战后重建靠前秩序中的大国关系。
为了回顾自己的百年人生,给世人一个交代,季羡林先生邀请蔡德贵教授协助季羡林先生进行口述历史的工作,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真实的讲述他的人生经历。本书通过口述整理的方式讲述了季羡林家庭、事业中的种种细节,如与婶母、夫人相处的细节,留德期间与伊姆加德的交往经过,以及人们非常关注的与前后几位秘书。那些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你没有想到的,都在其中。
本书收录了有关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联的口述史料,均为原始档案影印件。全书分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篇和东北抗联篇两部分内容,每部分按记录时间排序。书中通过汇集沈阳市档案馆馆藏的东北抗日联军活动期间亲历者的回忆口述材料,再现了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细节及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反映了当时残酷战争环境下国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力作,这也是发挥档案资政育人作用、为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之作。
本书以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为指导,以民族濒危口述史料征编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探究并论述了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征集、整编、保护与开发利用,试图为其他民族口述史料征编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社会各界对土家族进行多维度研究提供详实的口述史料。全书分为土家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口述史料与土家族口述史料、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征集、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整编、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的数字化保护、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的开发与利用等章节。
一部北大荒的开发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军垦史。军垦人的艰辛与拼搏,汇聚成“北大仓”的硕果,凝聚成“北大荒”的精神。本书收录了一百四十余位军垦老人的口述实录,既有重大事件的历史亲历,也有日常生活的鲜活细节,更有对自身生命历程的深切感悟,反映了军垦群体在北大荒开发进程中的真实状态。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军垦人的经历、精神和人生态度,更多元地观察和理解那段历史,进而对我们的时代和生活有更深入的审视和思考。
该书精选我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通过对王茂林、于幼军、杨汝岱、孙英等数十位省部级老领导、老同志进行访谈,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现改革开放40年中诸多重大决策出台的过程,全面回顾全国各地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内容涉及陕西经济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义乌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前前后后、重庆计划单列往事、四川改革开放的起步与扶贫工作、玉树灾后重建、凤阳大包干等。书中所有文章均为亲历者第一人称讲述,他们多为重大事件亲历者、决策者,并长期担任省部级领导职位。书中既有对事实的回顾,也是亲历者心路历程的呈现,目的是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历史,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生动鲜活的新时期党史读本。
本书旨在通过生活在北京城内不同区域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不同区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形成一部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北京城市生活变迁史。本书在编排上根据北京城环形结构的特点,分成内城篇、外城篇和郊区
傅秉常(1896-1965),民国时期有名外交官。曾任国民政府很后一任驻苏大使。本书系傅秉常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是研究民国史之重要史料。1943年,是傅秉常出使苏联的靠前年,日记主要记载了在苏联的
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史的访谈记录,第二部分是著者对口述史呈现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的研究。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史的访谈记录,第二部分是著者对口述史呈现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的研究。
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史的访谈记录,第二部分是著者对口述史呈现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的研究。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史的访谈记录,第二部分是著者对口述史呈现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的研究。
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史的访谈记录,第二部分是著者对口述史呈现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的研究。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土家织锦传承人口述史的访谈记录,第二部分是著者对口述史呈现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的研究。
温州大学对整个温州,乃至浙南的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母机,还是高等教育的母机。在基础教育方面,全市72%的名校长和53%的特级教师都出自温州大学。在高等教育方面,温州大学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孕育了三所本科高校: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创办的温州肯恩大学;利用社会资源创办的温州商学院;利用良好的办学机制创办的温州大学瓯江学院(2021年成功转设为温州理工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温州大学也培养了大量教育界的骨干,温州11所高校里的班子,特别是校长或书记,相当一部分是温州大学培养的,这对整个地方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此温大九十周年校庆之际,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温州大学组织采访了26位见证温大发展的领导、教师与学生代表,回眸一件件温大历史上与时俱进、跨越发展的重要事件,回首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