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然
1966年吴德同志调北京工作。此后十年间,他担任北京市及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领导职务。本书根据吴德同志的口述整理,是了解和研究 文化大革命 的珍贵资料。
本书是一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口述史。199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并进入到了一个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性节点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迎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好思想上的准备,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正是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者一对一采访了十位中国知名高校的原党委书记和校长,聚焦时代变迁与高等教育发展,以生动的事例,忠实记录他们所在大学在学校治理、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的理念与实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抓住机遇、迎来腾飞的发展历程。 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大学
《我为什么上大学 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以时间线为轴,聚焦1947 1983年间参加高考的30名中国两院院士的个体经历,披露受访者的励志追梦人生。本书涉及人物有 七一勋章 获得者吴天一, 香料院士 孙宝国, 首届中国存储终身成就奖 获得者郑纬民,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得者陈国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等,内容叙述采用 小传 讲述 手记 模式。当事人通过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对青春岁月的回顾,展现那一代青年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成长历程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今天的青年特别是高考学子有一定的启迪和正向激励作用。
......
《口述史研究》是由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关于口述史的连续性出版物,计划每年出版2期,此为第四辑。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2篇,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捷克与中国的14位学者围绕口述历史与环境研究,口述历史、记忆与认同,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教学,以及口述历史经验总结与思考等专题展开跨学科与跨领域探讨。此外,还收入书评书介5篇,这些作品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口述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的*成果。
《林崇德口述历史》主题是展示一个中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知识分子成长生涯,自述爱国、爱党、爱学术、爱教育和爱学生的历程。作者要表现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理念:把忠心呈于国家,把孝心献于长者,把爱心奉于社会。作者要对心理学界说的话是: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国际化;要对教育界说的话是:培养出跨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要对社会说的话是: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只要在人生十字坐标上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都能发光发热。全书以十章展示了作者身为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发展历史:家乡,入学,投身基础教育,重回故校,构建思维心理学,构建基础教育观,学术带头人之路,老骥伏枥志千里。作者在口述历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求实求是的原则,因此对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 活生生的人 为核心对象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它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正是如此,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口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引起众多相关学科的重视与关注。 基于此,本书精选了近20年来已在国内公开发表的41篇与口述史学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希望以此呈现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与趋势。具体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性别研究、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学?档案学与博物馆学、体育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以及医学等等。
本书主要由对九位澳门报贩、一位澳门报人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澳门报业zui辉煌时入行,在如今报业衰微时依然坚守在这个行业,可谓见证了澳门报业兴衰的 活化石 。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澳门报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本书系傅秉常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 1943年,是傅秉常出使苏联的*年,日记主要记载了在苏联的见闻,1944年和1945年的日记,主要记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也涉及国内的政治军事,以及二战后重建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关系。日记原稿由其家人珍藏,中研院近代史所曾分三册出版繁体字版,现经傅家后人授权,经过再次加工整理出版简体字版,以为治民国外交史的学者提供*手资料。 除此之外,傅日记并非限于两国关系,还描述了战时苏联民众日常生活、个人的参观访问见闻、对不同国家外交官之百态之记录,乃至个人情感,如丧母之痛和对国民政府运转失当的不满等。内容丰富,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史料。
北大考古的历史是北大所有师生共同书写的,是所有关心支持北大考古的各界人士共同书写的。这段历史的每位参与者都为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把自己人生的喜怒哀乐与之紧紧联系起来。这是一部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历史,也是有着各种各样评价的历史,但绝不是一部生硬呆板、晦涩枯燥的官修史。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口述史研究》第三辑将继续秉持 回顾性、前瞻性、多元性与跨学科性 原则,围绕口述历史的理论、方法与跨学科应用等问题展开讨论。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3篇,来自英国、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16位学者围绕口述历史、叙事与医学、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与企业(商业)研究、口述历史、社区规划与历史建筑等专题展开跨学科和跨区域讨论。
本书内容由 七一勋章 获得者、安阳军分区原副司令员王占山的口述史和其家人、战友、朋友的回忆讲述构成。王占山作为一名老兵,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上百场战斗。面对枪林弹雨,他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为我国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和平时期,面对功勋荣誉,他从不以功臣自居,不计较个人得失,退而不休、情系国防,为赓续传承红色基因积极贡献力量。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王占山 七一勋章 。
本书以顾应昌先生的生平为线索,详细记录了他在台湾的土地改革、外汇汇率、税收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建言,以及对大陆国有企业改革、汇率调整、一胎化政策、住房私有化等问题提出的建议。他的看法极具指导性和前瞻性,对今天面临的经济课题极具参考与借鉴价值。
在北京郊区的村村落落中,“隐匿”着这样一个被遗忘的人群。他们的祖先,都是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庄头”。“庄头”既不同于汉族地主,也不同于内城旗人或八旗兵丁,他们为皇室和王公贵族经营庄园、土地,催租督产,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可富甲一方,但却世代为奴。如今,关于他们的历史记忆,正在一代代人的淡化中逐渐泯灭……本书通过将口述访谈、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相结合,在多重视角下,考察了京郊地区旗人社会及其后裔的生活状况。
曾目睹了整个北洋的兴衰,亲身经历军阀混战时期的一些重大战役,诸如援湘战役、*次直奉战、第二次直奉战、直鲁联军与国民军之战、北洋政府安国军与国民革命军(即北伐军)之战等等,参与了直系奉系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
本书是 《宽窄巷》人文书系 中的其中一本。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深耕四川本土文化, 《宽窄巷》人文书系 是对已推出的一大批人文报道的一次整理集结。全书分五个篇章来介绍包括马识途、王火、许倩云、徐述、严西秀、朱宝勇等名家在内的四川文学界、川剧界、曲艺界、编导界、蜀地音乐不同文艺领域的大家,以 抢救性 的方式试图留下蜀地文脉。本书以人物报道结合人物访谈的非虚构写作方式将每一位名家的艺术创造与人生起伏记录下来,凝结成为一部部个人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