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远见的人、一个政治家、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口才好的反对纳粹德国的演说家,温斯顿 S.丘吉尔是20世纪伟大的人物之一。在这本自传中,丘吉尔回忆了他的童年、他的学校、他在南非的 布尔战争 中担任战地记者以及他初涉政坛成为议员的故事。本书不仅仅让读者对这个伟大人物有了一个了解,而且正如丘吉尔自己所写的一样,是 一个逝去的时代的缩影
本书是一部完整记录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思想及对中国历史伟大贡献的著作。作者综合近几年孙中山先生研究的*成果,全面展现了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开创共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实现国共合作的伟大历史转变以及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披荆斩棘、奋斗不息的历程,缅怀了他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该书宏大的篇幅布局,反映出孙中山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作者以高度的史实把握能力,让历史说话,用事实发言,也使得该书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本书的出版对弘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再思毛泽东》一书为研究毛泽东 这位1976年辞世的中国革命开拓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收集一些新近发现的由毛泽东执笔的著作,尼克?奈特重新审视了毛泽东思想里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并对毛泽东进行了 再思 。 这本书系统且全面地分析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起作用的观点,阐释了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尝试,以及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
毛泽东的阅读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精神成长史、认识发展史、思想升华史、知识愉悦和情感表达史。他的阅读和实践,相互守望,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因此,他的阅读史,也是他的读书生活与人生实践的关联史,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史。 在不同时期,因背景不同,任务不同,境遇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兴趣和精神状态不同,毛泽东重点阅读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也不是无规可循。总体上看,其阅读都或隐或显地是为树信仰、求真知、促实践、达情意。从这几个角度来梳理毛泽东的阅读史,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他在不同时期为什么读书,重点读什么书,怎样读这些书,如何运用书本知识,这样一些饶有意味的话题,进而了解他的思想探索和内心活动,以及他的某些决策的前因后果。
黄兴(1874 1916),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黄兴》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黄兴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在辛亥革命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1902年,黄兴留学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在日本发起创立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黄兴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后参与南北议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任讨袁军总司令,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赴美,积极策动讨伐袁世凯,与孙中山呼应。1916年,黄兴病逝于上海。 本书将黄兴的革命踪迹融入中国近代革命大潮中, 再现了一位近代革命家的历史贡献。
这是一部有关民国外交官顾维钧的传记。放眼近代中国,顾维钧堪称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而多姿,袁大总统身边的红人、27岁任驻美公使、民国三大美男子之一、四段传奇婚姻、政坛不倒翁、第22号战犯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 1985年11月14日)是中国近现代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中华民国高级外交官员。被誉为 民国第一外交家 。他一生出使多国,六次出任外交总长,两次出任财政总长,两次代理国务总理,但也曾被国民党政府通缉,被共产党宣布为头等战犯。从这个意义上讲,顾维钧的传奇又不是圆满的,如他 半个外交家 的身份一样,只能落得 半世繁华 。
在五光十色的中国近代史中,在百余年当国者的公私生活和政治成败的记录上,多姿多彩的领袖人物,“少帅”张学良将军,应该是独占鳌头了。他那带有浓厚传奇性和高度戏剧化的一生,在民国史上老中青三代的领袖中,真没有第二人可与其相比。尤其是他政治生涯中后一记杀手锏的“西安事变”,简直扭转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只此一项,已足千古,其他各项就不必多提了。 本书基于史实,以客观公正的视角,通过整理当前*研究资料及成果,向世人展现了张学良将军的戎马生涯。全书共分十一章,前五章探讨了张学良的生平和处世,他与日本人、蒋介石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接下来五章涉及张学良扣押蒋介石(“西安事变”)及后果;后一章叙述了张学良被幽禁的情形。结论部分分析了张学良对中国现代史所作出的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每到一个重大的节点,尤其是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总能看到一个不避矢石、勇于担当的身影,他不计个人荣辱,善打硬仗,总能力挽狂澜、打开局面。毛泽东赠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元帅亲历了20世纪中国的各种军事斗争,指挥的百团大战和抗美援朝战争取得的辉煌战绩,令他当之无愧地进入世界一流名将之列,让整个世界为之侧目。彭德怀在中共的高级将领中,是一员极富个性的战将。这种个性让他赢得战场荣誉的同时,也令他不断遭遇挫折和逆境。 本书以大量的中外史料,酣畅淋漓的叙事笔法,深入解读了彭德怀这位 东方战神 的戎马人生,充分诠释了彭德怀打仗 勇猛 风格之外机变敏锐的军事指挥艺术。同时,有血有肉地还原了彭德怀与毛泽东的真实关系和交集过往。
这是一本展现普京铁腕柔情的全新传记,它全面剖析了曾服务于克格勃的普京如何一步步走进俄罗斯的权力核心,并担任两届总理、四届总统职务;揭秘了他在处理重大国内国际问题时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平衡东西方关系时的取与舍;展示了他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个人魅力,成为俄罗斯男人学习的楷模、女人择偶的标准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他既是俄罗斯当今政治体系的创立者,又是忠诚的守护者。2018年3月,普京第四次荣任俄罗斯总统。在未知的将来,他能否带领俄罗斯续写前三个任期的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书不仅回顾了曼德拉27年的铁窗生涯,更是续写了曼德拉卸任总统职务之后直至2012年期间,其作为 南非国父 及 精神领袖 的精彩生活。全面展示了为全世界人民所景仰的 曼德拉精神 ,不仅讲述了其深陷囹圄27年中,为了自由和正义而表现出的志坚如钢,还展示了其在敌人和政治对手面前表现出的宽容和和解,一种希望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都得以释放和自由的大爱。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 主要是指纳粹德国)的关系是民国外交史上重要的一页,就其合作规模及范围而言,战前的中德关系实可与战后的中美关系相比较,只不过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等诸多原因及后来的战争关系,中德间的这种友好往来基本处于较为秘密的状态而鲜为人知。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号太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 排满 。 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被捕入狱。 1904年,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被孙中山迎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与改良派论战。1909年,与陶成章等改用光复会名义活动。次年设总部于东京,被推为会长。1911年回国,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 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1935年在苏州设立章氏国学讲习会,收徒授业。 晚年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邹容(1885-1905),字蔚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1902年,留学日本,参加留日学生爱国运动。 1903年夏,回国,在上海爱国学社撰成《革命军》,宣传革命
张謇不是革命家,然而却与辛亥革命发生密切联系。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张謇选择了实业与教育,欲以实业与教育救国。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多家企业,并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女红传习所等,他所有与政治有关的活动,都从实业和教育救国的前提出发。辛亥革命前,他参与发起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他任南京临时政府总长;1913年出任袁世凯政府农商总长;袁世凯称帝后辞职南归。1926年病逝,给世人留下一个号称全国模范县的南通。本书详尽描写了这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艰难而不平凡的一生。
章士钊(1881--1973),著名爱国人士,辛亥革命重要活动家之一。字行严,号秋桐,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清宋任上海《苏报》主笔,积极鼓吹反满革命,协同黄兴筹建华兴会,早编译出版专著宣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颇具影响。辛亥革命后,先后任《民立报》主笔,南北议和南方代表,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曾主编《甲寅》周刊,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章士钊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积极著文立说,为现代中国早期的政治理论和司法制度建设做出了贡献,影响深远。 本书详细描写了章士钊辛亥革命及以后各个时期的重要活动,阐述了他对现代中国政治学术的巨大影响,是认识和汲取章士钊思想遗产的较好读本。
选取10个左宗棠不为人知的侧面:选择、交友、用人、家风等,全面复盘其人生路径及命运抉择,展现一代名臣的光与影,揭秘左宗棠从问题少年到晚清战神的逆袭之路。
《陈其美》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 的其中之一,对辛亥革命和重要人物的了解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依托丰富史料记载,多方位展现陈其美的传奇一生,介绍了他与孙中山、蒋介石等人的传奇交谊,对学界不同的评价进行的叙述和讨论。
被称为 国民党左派的旗帜 的廖仲恺先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本书侧重介绍了廖仲恺在辛亥革命前后参加革命斗争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辛亥革命爆发前,他积极宣传革命、发展组织;辛亥革命高潮阶段,他在广东军政府担任要职,在治理财政方面贡献卓著;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他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筹建黄埔军校,促成*次国共合作。在廖仲恺身上,充分体现出 适潮流发展、与时代共进 的鲜明特色。 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姻缘,因其 天作 巧合而成历史佳话。这对革命伴侣的感人事迹,也成为本书的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