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 主要是指纳粹德国)的关系是民国外交史上重要的一页,就其合作规模及范围而言,战前的中德关系实可与战后的中美关系相比较,只不过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等诸多原因及后来的战争关系,中德间的这种友好往来基本处于较为秘密的状态而鲜为人知。
选取10个左宗棠不为人知的侧面:选择、交友、用人、家风等,全面复盘其人生路径及命运抉择,展现一代名臣的光与影,揭秘左宗棠从问题少年到晚清战神的逆袭之路。
李玉刚编著的《章乃器》内容介绍:章乃器(1897~1977),原名埏,字金烽,浙江青田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办人之一,经济学家、实业家、银行家。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粮食部部长,民建中央副主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委。 在20世纪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章乃器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他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是1936年入狱的“七君子”之一:做了新中国的部长,却又在1957 年“反右”中被打为“右派”。他的一生跌宕起伏,随着历史命运多舛。《章乃器》较为全面的回顾了章乃器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历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传记作品。
*与蒋介石虽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之下,却是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属于不同性格的两种人。本书从他们诞生的时代、家庭和宗族背景切入,从故乡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从所受的不同教育和早期经历,深入发掘其特质、禀赋的成因,以及它们对两人事业的进程和晚年不同心态的深刻影响。
宋美龄跌宕起伏一生,大致分为大陆时期、台湾时期、美国时期。台湾时期和美国时期,可称为她的 后半生 。从时间来看,后两个时期在她的历史中占的比重还应该大于大陆时期。依照中国人特别重视晚年历史,强调 盖棺定论 的传统,更应有所关注。 本书在全球背景下,以宋美龄个人的思想、行为与生活为主线,探讨她在 外交 工作、社会事业、妇女工作等方面的作为,梳理其与家族其他成员的关系,分析其晚年隐居生活的幕后工作,勾勒她与中国现代史的一些风云人物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以图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其人、其事与其作用。我们认为,惟有如此方能在重重迷雾中找到那个真实的宋美龄,进而才可以更容易为宋美龄在历史上定位。
本书作者为乔冠华与龚澎的女儿乔松都。乔冠华——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 杰出的外交家。他才华横溢,被*称之为“南北二乔”的“南乔”(北乔为胡乔木)。龚 澎——新中国外交部的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杰出的外交家。她的才干,她的人格魅力不仅为她的同志所钦佩,也令无数对手所折服,周恩来说:“没有人能够代替她。”作者乔松都以一个女儿的独特视角和挚切情感,为读者展示了乔冠华与龚澎的革命传奇人生和三十年风雨同舟的动人情感,作者还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龚澎去世后乔冠华晚年走过的历程及家庭变迁,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叶剑英在广州》以叶剑英在广州的革命实践活动为主线,回溯他在广州生活、战斗和工作期间的风雨岁月,再现他在广州这座大舞台上演绎的 拔剑角群雄 的一幕幕历史画面,展示他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忠诚的共产主义者转变的闪光人生轨迹。《叶剑英在广州》颂扬了叶剑英在解放广州、接管广州、治理广州、建设广州的丰功伟绩。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主政华南,并担任新广州的首任市长,为接管广州、治理广州、建设广州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新广州的发展奠定了基业。叶剑英调离广东到北京工作之后,仍然关注着广州,牵挂着广州,对广州关爱备至。《叶剑英在广州》还详细记述了叶剑英逝世后灵骨南徙广州、安葬广州的具体细节和真实往事,读后将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叶剑英、认识叶剑英、熟悉叶剑英大有裨益。
宋美龄做为 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女政治家 的地位受到肯定,她擅长于演讲和鼓动,并在 新生活运动 、中国空军组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43年访美争取外援活动、坚持 一个中国 立场等事件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她的政治生涯一直在为她所归属的政治系统的某些政治目的而奔走游说,充分体现了她作为政治活动家的素养。虽然宋美龄不是政治领袖或政治理论家,但是在其一生的政治活动中,的确不乏真知灼见,虽然明显不能形成系统或体系,不能担当创立某种政治思想或政治演说的大任,但是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政治思想,仍然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书避免了对宋美龄思想地位拔高脱离实际的弊端,重在从政治视角来研究其一生从事政治活动的思想变化的历程。二姐宋庆龄眼中单纯的小妹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女政治家?教会学校、留美、蒋
他是官二代,他是科考失败者,他是晚清重臣,他是辛亥革命*赢家,他是洪宪皇帝,他是袁世凯。 他烧过书,从过军,当过兵,做过梦。他建班底、结人脉、观时机、重人才,经起落不放弃,一生都在向攀登人生*奋斗。 百年毁誉付谁定,是非黑白莫能名。本书以晚清的风起云涌为大背景,全面解析袁世凯从花花公子成为洪宪皇帝的一生轨迹,间插各种配角的支线剧情,秉承史实,以谐趣笔法,将晚清及民国初年的大历史、小细节描写得栩栩如生。
容闳(1828 1912),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是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 中国留学生之父 。 容闳自童年至青年时代接受了完整的西方教育,后又到美国留学,但是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在大学毕业后,他怀着以 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的远大抱负,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环境,决然返回祖国,积极投身社会改革活动,竭尽全力实现心中的理想蓝图。 实现理想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和坎坷,容闳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参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等,促成近代中国代官费留美学生的派遣,参与建立中国近代座完整的机器厂江南机器制造局......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始终怀抱一腔炙热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为中国近代化作出巨大贡献。
2021年是杨匏安牺牲90周年。从1896年11月6 日出生,到1931年8月就义,杨匏安35年的人生之路,从当年好学上进的岭南英才少年,到博学多识的宣传马列先驱,从学贯中西的理论家,到视死如归的革命家,他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才华乃至生命整个奉献给了党的事业,是真正为理想信念而赴汤蹈火、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本书传播了杨匏安的信仰之美、情怀之美、清廉之美、奉献之美和家风之美。
熊向晖同志在晚年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生动翔实地记载了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领导下,在隐蔽战线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十二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从事外交工作的丰富经历。这些鲜为人知的史实让读者领略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作风和斗争艺术,以及熊向晖同志的传奇人生和传奇经历。
张闻天,1900年8月生,上海浦东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33年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年参加长征。 在长征中,张闻天坚决支持正确的军事主张。遵义会议上,他根据会前与、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见,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为挽救党和红军,实现党的军事路线的根本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延安时期,张闻天长期主管全党的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1938年后,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并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马列学院院长等职,为推动全民抗战做了大量宣传和教育工作,并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他所作的《论青年修养》《论待人接物问题》等讲演,在广大干部和青年中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