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族人),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为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又被称为佛陀(觉者)、世尊等。 其生卒年代,北传佛教根据汉译《善见律毗婆娑》中“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前486年,南传佛教则作公元前624-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前543年。 传说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其父净饭王,属刹帝利种姓。其母为摩诃摩耶。从小在宫中生活,娶妻后生有一子。 据说他深感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不满婆罗门祭司及其梵天创世的说教,29岁时在月夜乘白马出家修道。开始遍访名师。后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悟到苦行不能达到解脱,转而前往菩提伽耶,在菩提树下禅定“成道”,证得诸法实相。随后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为阿若侨陈如等五人萱说“四谛”、“八正道”等道理,称之为“初转法
八思巴是藏族杰出的历史人物,是藏传佛教的一派宗师。他成功地使元朝皇室接受了藏传佛教,成为元朝帝师。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使西藏地方和广大藏区归附元朝中央,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他创制了蒙古新字——八思巴文,丰富了祖国的文化遗产,并为藏、蒙、汉之间的文化、艺术、科技交流做出了贡献。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生平及多方面的成就。
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出身麦加古来西部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七世纪初,他开始在麦加传教,要求信教者信仰的真主安拉,伊斯兰教徒都是兄弟,不分部落,这有利于阿拉伯的统一。他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伊斯兰教开始时受到麦加城商业贵族的反对,害怕它会影响他们的政治权势和得自集市贸易的经济利益,因此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带着少数信徒出走到麦地那城(麦地那是“先知之城”之意),这一年后来作为伊斯兰教纪元元年。穆罕默德利用麦地那农民、手工业者贫民的力量在此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了武装与麦加商业贵族展开斗争。630年穆罕默德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为政治宗教领袖。穆罕默德承认卡柏古庙黑陨石为伊斯兰教的神物,卡柏神庙改为清真寺,保留了麦加贵族宗教和
《玄奘/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编著者黄强。 本书以简明生动的笔调,较为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的生平事迹,包括:家庭情况、充满传奇的出生,童年时代种下佛陀因子,少年时随兄长出家,青年时立宏志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历经千难万险,经西域到达印度一带,遍访佛教名师,辛勤求学,后学成,成一代高僧,誉满五印,载誉归来,潜心译经,创立法相宗传播佛...显示全部信息
《利玛窦——凤凰阁》凝聚了笔者菲利浦·米尼尼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热忱,讲述了一位1601年来中华帝国觐见皇帝的西方人的故事。这位西方人既不是外交使节,也不是士兵或商人,却被皇帝视为“欧洲的使者”。他就是利玛窦。《利玛窦——凤凰阁》并不是供利玛窦研究者品评的学术作品,而是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为了使阅读更加轻松有趣,笔者采用了小说的创作手法,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跌宕起伏,但此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仍是一部历史传记。
在一篇题为《艺术的永恒》的文章一开头就说:“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人试图破坏我们奋发向上的热情,办法就是让我们亲眼目睹与人有关的一切都毫无意义,转瞬即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去是万丈深渊”,“未来是未知的永恒”。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会“像愚蠢的孩子一样感到害怕”,就会产生一种“觉得一切都毫无意义的感觉”。什么能改变人对现实生活的这种消极态度呢?什么能使人觉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呢?什么能使人觉得生活在尘世还是有意义的呢?艺术!艺术的*功能就是使本来是支离破碎的东西变得尽善尽美,而“在艺术的完美中,我们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天堂般不搀杂任何其他杂物的极乐世界的纯正的、美妙的图像”。不懂艺术的人会因为人会死亡,事物会消亡,而感到惆怅,觉得生活无望。“真正的艺术”就是针对这种情绪的。“
释迦牟尼——佛教的始祖。信佛的人,走进他的思想宝库,找到了自净其心的精神家园;不信佛的人,走进他的思想宝库,也会得到有益的启迪。
根据大型高清晰纪录片《玄奘大师》文学脚本精编而成。从乱世孤旅、绝域求生、生死兄弟、亡命凌山、穿越草原、踏上圣土、随风而逝、西天取经、享誉佛国、归心似箭、呕心沥血、走向天堂等多个叙事层面,还原了一位大行僧人的传奇经历。
德蕾莎修女 世界著名的慈善工作者,她是人类善良、怜悯和仁慈等优秀品质完美的化身。她将一生奉献给解除贫困的爱心事业,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3年10月被教皇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单。2009年10月4日,又被诺贝尔基金会评选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
本书的编写者是佛教徒,自然一有机会总是宣扬一番“化苯为佛”是佛教思想。比如,故事的主人翁格萨尔,按帮始苯教的说法是人与神的混合体,而编者系佛教教徒,所以就解释为佛的化身。于是格萨尔将要出生的时候,犹如佛将临世一般,请求五方五佛为他灌顶的人为加进的内容跃然纸上。但在整个史诗中,基本上的映了牧民的生活,如他们的信仰、风俗习惯、道理观念以及原始苯教的本来面目等。从语言文字上讲,大量采用牧民的口头语,也有不少古词语;还有很多比喻和谚语,在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画用。在史诗的格调上,开头总是请神祈褥,自报地点,自我介绍,然后转入正题,并以比喻和谚语明示话中之意。。这种格调贯通于所有分部本中。因此,可以说这部《天界篇》概括了整个史诗的全貌,也是一部整个史诗必不可省的序幕。
《史记风云人物》一书,正是取材于《史记》七十列传的一本历史类通俗读物。全书按出类拔萃的智能之士、救危扶倾的股肱之臣、纵横沙场的百战英雄以及气概非凡的王公贵族等四个类别,精心挑选了老子、管仲、白起、信陵君等四十多位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为读者揭开四十二段扑朔迷离的历史风云。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必定有其不为人知的过人之处。苏秦和张仪,师兄弟最会搞策划,他们怎样玩转列国,从一介草根迅速走红,变成主导合纵连横的政治明星?管仲原是个贪图小利的小商贩,晏婴本是个先天不足的小矮人,他们又是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蜕变为使齐国走向强盛的大功臣?吴起和白起,都是凭借武力起家,前者为了上位,不惜杀掉自己的妻子。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迦毗罗卫国占地面积只有320平方公里,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当时正值诸国纷争,兵荒马乱的年代,但是净饭王性情淡泊,一心只治理自己的国家,抚恤百姓,被视为一代明君。 净饭王年轻的时候,非常的英俊潇洒,所以上天对他格外的偏爱,他娶得了邻邦善觉大王的妹妹:摩耶公主作为自己的妻子。摩耶公主可谓是人中之*:面貌端庄秀丽,品德温柔贤淑,净饭王是用一颗挚诚的心和全部生命去关爱着她。 但是到了中年,命运对他们有些偏畸,有所不公。净饭王整日非常的忧郁苦恼,摩耶王后也非常的自责和内疚,因为时至中年,可是他们还是膝下无子。 于是,摩耶公主含泪向净板王倾诉和请求:“陛下,我是无用的女人,不能为你生下一位太子,我不配作王后,现在请陛下废除我另
把多年来有幸与朴老结缘的经历集成《花落还开》,是作者长期以来的一个心愿。去年开始作资料上的准备,原来想在年底前完成,以作为献给朴老百年诞辰的礼物。但种种原因竟然无法实现,心中始终充满遗憾。后来,突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随缘吧!
法尊法师所撰《宗喀巴大师传》,熔其他宗喀巴传记之精华于一炉,提要钩玄、条贯井然、评价客观、见识独到、情感真挚,将宗喀巴大师的辉煌一生及宗教建树、教义主旨,简明扼要地呈献给广大读者,是一部撮其大端、紧扣宏旨的宗教人物传记,也是诸多宗喀巴大师传记中别具一格的一部传记。
本书介绍的是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的两位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利玛窦和徐光启。对利玛窦的研究,中国史书向来褒贬不一,本书力图将利玛窦等传教士置于明末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予以考察和研究。对徐光启的研究,学术界较易于达到共识。本书着重研究利、徐二人的思想、观念,限于篇幅和能力,书中未能详尽介绍徐光启在农学、历法方面的贡献,读者可以从其他众多有关徐光启的论著中获取这方面的知识,这也是笔者略去这方面的介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