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开现代艺术启蒙教育之先河。他在国学、诗词、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造诣,是一位中国20世纪前半叶光耀一时的艺术家和风华才子。后来,他斩断尘缘,又成为一位拔乎其萃的佛门代表人物,被誉为僧德昭昭的云水高僧。 可以说,无论入世还是出世,他都向世人呈现了他凡事认真、勇猛而精进的一生。 作者汪兆骞先生从与李叔同亲友、学生的交往回忆中,从纷繁庞杂诸多史料的考伪辨正中,寻访李叔同鲜为人知的人生踪迹,和隐秘曲折的心路历程,力图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师,呈现了他将丰富、复杂和谐统一于一身的人性特质,摹画出百年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生动侧影。
破山禅师,号海明,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佛门巨匠。本书从破山的成长经历、佛学造诣、书法艺术和诗歌创作等几个方面介绍并剖析破山的一生。本书稿前五章讲述了破山海明禅师传奇的成长历程,第六章介绍其兼容并包的佛学思想,第七章介绍其浑朴超逸的书法艺术,第八章介绍其清新自然的诗歌创作。该书填补了对历史人物破山禅师系统地介绍其佛学思想、书画艺术和诗歌的空白,客观地再现了明清之际西部地区人民的生存状态和佛教发展方式。通过破山政治态度的前后变化以及他与 夔东十三家 抗清武装势力的密切接触,揭示出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活动之所以失败的深刻原因,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史料价值。该书已通过重庆民宗委审读,没有违背宗教政策法规和伤害宗教感情的内容。
100余幅全彩实景照片,带你打卡玄奘取经路沿路站点 作者多次实地考察沿途遗迹,解锁玄奘之路的古与今 “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感悟玄奘信念的力量 这是一趟跟着玄奘足迹、跨越古今的丝路人文之旅。全书依托作者多年对玄奘西行路上榆林窟、塔尔寺、高昌故城、克孜尔石窟等历史遗迹的实地考察,结合玄奘远赴印度取经的故事及当时唐朝、西域、印度的历史背景,并以百余幅实景图深度打卡、 解锁玄奘之路的古与今 ,呈现丝路上的文明互鉴,感悟玄奘信念的力量。本书专业不失有趣,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走进玄奘的世界,勾勒出玄奘佛性的超脱与人性的执着;同时以当代考察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形式触摸古遗迹,观照古今,书写行走古丝路的新篇章。 本书是 “走读丝路”丛书之一。
由贾来生著的《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卷4)》共 写了元明时期第四十二代至第五十一代张显庸的生平 情况、历史迹遇、嗣统履职及社会影响等,客观公允 地展现张天师各具特色的历史风貌。
马丁·路德是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和社会活动对欧洲社会的进步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马丁·路德诞辰五百三十(一四八三一-二○一三)周年之际,我们出版这本风行欧美、脍炙人口的传记,旨在使人们对这位历史伟人以及基督教新教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自一九七八年初版以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发行逾百万册之多。其所以受欢迎,除了文章的可读性很高以外,主要还是因为马丁·路德在近代世界历史上是一位先知式的宗教伟人,尤其在基督徒眼中,他是复兴福音信仰,重建基督教会的现代使徒。 马丁·路德是近代被谈论最多,却是被了解最少的一位教会历史人物,他的著作以及后世的考据评论更是不计其数,即使学者专家也很少有能够细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弘扬佛法,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慧灯无尽照海东——鉴真大和上评传》作者李尚全凭借其深厚的佛学和史学造诣,从扬州和奈良的佛教文化传统,熏陶鉴真佛教信仰的长安、洛阳两京佛教精英,鉴真在扬州的佛教事业和在日本的传戒弘法活动四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鉴真带有传奇性的佛教人生。作者“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写法,使本书成为鉴真研究的一部力作。
《暗室之光》由蔡苏娟所著的三本书合编而成:《暗室之后》、《暗室之后续集》和《暗室珍藏》。 《暗室之光》一书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蔡苏娟自己的成长和救赎历程。她出生在清末两江总督之家,16岁时成为基督徒。在朝代更迭、时局动荡之中,家产尽失,受尽打击。她是中国最早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女性,精通英文和钢琴,曾经周游中国大部分省份。41岁时她因病导致眼睛无法见光,受尽疾病折磨,但她的心中充满信仰,助人无数,成为一盏“点着的灯”,成为无数人生命的导师和良伴。这本口述自传在基督徒中影响极大,让一切身处困境中的人备受激励。
曹廷杰(1850~1926)字彝卿,湖北枝江人。清末边疆地理学者,中国近代史上个对黑龙江流域的民族、历史、地理、古迹、社会经济作全面调查的人。其著述著作《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亚东偏纪要》和《东三省舆地图说》为我国东北史地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丛佩远、赵鸣岐编的《曹廷杰集/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收入了曹廷杰的部分著作。
《佛境:影响藏传佛教的奇僧》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了解了佛教在西藏的产生、磨难和发展的过程;阐释了哪些重要的人物在藏传佛教中起着重大的影响、那些的高僧大德在其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佛境:影响藏传佛教的奇僧》由周炜编著。
苏慧廉,英国人,传教士,著名的教育家,欧洲一流的汉学家。他一生好的时光都在中国度过,他的故事,却少有人知。在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这三个字与许多历史大事件、历史名人关联密切。 二十岁出头的他,漂洋过海从英国来到中国,他的未婚妻也追随而来。他的孩子出生在这里,并由此开始了一生与中国的缘分。 他在温州定居二十余载,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学习温州方言,编撰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绍中文典籍。 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才能,被聘为山西大学堂的总教习。随后受聘牛津,成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而苏慧廉之后的继任者,正是陈寅恪(因二战未成行)。苏慧廉的女儿,长大之回到中国,创办培华女校,这是林徽因的母校。他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英方代表,是让
李叔同,一个文化贵族,一个精神贵族。在他身上。博雅的知识教养,淡泊的人生态度,纯粹的精神追求,严谨的生活仪轨,浓烈的社会情怀,独立的精神取向,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也体现出传统知识精英注重道德修养、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李叔同的一生。展示了一个精神贵族对理想与信念执著的守望,也从一个角度诠释了人生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实则成为那个时代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永久地定格在后人的记忆中。 大师已去,留下的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以生命谱写的中国传统贵族精神的挽歌,已经成为旷世绝唱。然而,时间长河的流逝,非但不能拉开今人与大师的距离,反而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演绎了一个真正的贵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