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6月14日,在彼时革命风起云涌的慕尼黑,一场薄暮时分的雷雨降下,最后一波 西班牙流感 收割了马克斯 韦伯的生命。在临终谵妄之际,他用一副高深莫测的语气说道: 真实就是真理。 这部传记,是韦伯研究专家克斯勒对传主求真之路的回溯,从19世纪中叶韦伯家族父辈活跃时期开始,直至他本人生命历程告终的战间期,入微的叙述,盘桓于普鲁士崛起复又衰颓的历史当中。马克斯 韦伯,这位社会学巨擘、普鲁士公民和恋母之子,他所经验的世界,他所遭遇的少年得志、丧父悲痛、精神崩溃、战争亢奋等人生跌宕,还有他所周旋的德国文化科学界,一一在书中得以呈现。 克斯勒借用大量往复书信、回忆录、影像等史料,再现了韦伯强烈的生命意志,同时选取了他所作的诸多重要的学术文本,探讨其诞生背景、运思过程以及后世影响,映照出韦伯
这本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权威传记旨在探索解密拜伦复杂又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卡锡的视角是比较全面的,尤其重视诗人人生各个阶段中的主观意识,追溯了他在意大利、土耳其、希腊的旅行,以及诗人前往希腊的英雄式之旅。也正是在那里,诗人在三十六岁上就悲剧式地英年早逝。而他去世后,到处渗透着拜伦主义,拜伦主义横扫欧洲。作者阐述了拜伦主义对于文学、建筑、绘画、音乐、风俗、性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全书最耀眼之处。
本书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汇报社共同编写,收录了68位上海社科大师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与卓越贡献,展现了灿若星辰的学术名家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碰撞与交汇。全书还融入 建筑可阅读 和CityWalk理念,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精美的建筑图片,以及通往每个大师纪念地的地铁路线和手绘地图,让读者能够 带着书本去旅行 ,跟随陈望道、谭其骧、徐森玉等社科大师的足迹,访问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等纪念地,深入了解社科大师的爱国情怀与治学精神,探寻上海绚丽丰富的城市文脉,传承上海的文化精神,彰显上海的城市品格。
这是一部将精神分析、个人传记与历史时代相结合的著作,显示出探索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辩证的创作理念。本书将个体、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互相整合,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弗洛伊德生前销毁了大批书信和手稿,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彼得 盖伊几乎通读了所有能得到的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并说服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传主仅存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学术历程。读者不但能通过本书了解弗洛伊德其人,还可一窥精神分析学的真面貌。
这是一部史诗级经典传记,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 斯通所著的精神分析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 1939)的传记小说。 欧文 斯通有幸读到了弗洛伊德的夫人玛莎保留的900多封信件。通过这难得的手材料,作者在这本传记中采用极具文学色彩的笔调,真实地再现了弗洛伊德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情感历程、学术发展和治疗案例,精彩、客观地展现了弗洛伊德成为 精神分析之父 的完整历程。
拉尔夫 瓦尔多 爱默生(1803 1882)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超验主义哲学家,是确立美国精神文化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 美国的孔子 美国文明之父 。作为美国文学史、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影响了梭罗、惠特曼、狄金森和弗罗斯特,还启发了尼采、波德莱尔、普鲁斯特、伍尔夫和博尔赫斯,他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他去世140年之后仍然影响着我们。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本书可以让读者与朋友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爱默生的外在与内在形象,书中对爱默生的生活背景,大学生涯,怎样成为作家、哲学家和牧师,婚姻状况,他在欧洲旅行的见闻以及晚年光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加深读者对爱默生及其作品的了解。
俞伟超先生是集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他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无私地关爱和帮助自己的学生,成为深受晚辈爱戴的师长。他独具慧眼,选拔英才,不拘一格,一些自学成才的青年在他的推荐、培养下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俞伟超先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尊师敬长,奖掖后学,在全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先后被聘请和推选担任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兼任教授、西北大学兼任教授、吉林大学兼任教授、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安徽大学名誉教授、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楚文化学会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四川大学博物馆顾问、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科学声誉一直在加速下滑。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认为他的一些研究是具有前瞻性和永久价值的。 现在,弗雷德里克 克鲁斯对有关精神分析学的开端和迄今尚未公开的档案,特别是弗洛伊德与未婚妻玛尔塔的通信,进行了严格而又非常透彻的分析与综合。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证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新弗洛伊德:他自己患有抑郁症,他在治疗病人时曾犯下重大失误,他实际上从未治愈过任何人,他将可卡因宣传为能够治愈各种疾病的神奇药物,他通过伪造病历和背叛帮助他发迹的导师来增进自己的事业 由于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大师的自我虚构,以及后来他的追随者对其文献的粉饰与纂改,弗洛伊德神话和传奇得以存续至今。 本书将成为批判性传记写作和研究的标杆,它将彻底终结一位20世纪*重要的、*富有争
内容简介 本书既有先进的基础理论体系,又特别重视工程实际,是精密机械领域一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激励创新的经典之作,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程的指定用书。本书将精密机械作为一个各个部件之间相互协作的集成系统,重点放在精密机械零件的机械结构设计及其与传感器和控制系统集成,以达到系统性能佳;在设计中,强调设计将如何影响整个系统的精 确度、重复性和分辨率;提供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案例。全书共包括10章:第1章精密机械设计概论,第2章精 确度、重复性与分辨率的原理,第3章模拟传感器,第4章光学传感器,第5章传感器的安装和校准,第6章车削中心几何误差与热误差,第7章系统设计注意事项,第8章接触式轴承,第9章非接触式轴承,第10章驱动与传动。
本书是叶圣陶先生的大型全传,旨在客观、真实而全方位地展示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生平业绩,彰显一个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叶圣陶先生( 1894—1988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 1910 年就开始发表作品, 1912 年开始执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20 世纪 20 年代,圣陶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过《文学周报》、《诗》月刊和《小说月报》。 30 年代,作为开明书店的 “ 灵魂 ” ,圣陶先生主编过 “ 开明文学丛书 ” ,以及《中学生》和《新少年》杂志。 40 年代,圣陶先生主编过《国文杂志》《国文月刊》《开明少年》《中国作家》,还担任过 “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 总务部主任(即 “ 主席 ” )。此外
本书303位人物肖像全部是人文学者、社会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以年龄为序,最年长者是出生于1892年的朱屺瞻,最年轻的为1938年出生的戴敦邦,作者为每人编写了生平成就简介。在步入1990年代之时,作者有感于二十世纪行将结束,为此在上世纪1990年代的8年时间里,专注于对二十世纪学林文坛、硕果仅存的杰出人物进行广泛考察,寻访与二十世纪同行的学林文坛耆宿,先后访问各地老一辈学者专家三百余人,为他们拍摄肖像。本书拍摄的文化前辈适逢生活在二十世纪我国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背景里,他们承载着深厚的国学传统,经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又大都投身于抗战救亡运动;世变频仍,道路坎坷,历经民族忧患和政治创伤,他们依然执著奋斗,矢志不渝;他们是惊心动魄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这是一本根据伯林自己的回忆,以及与伯林长达十年的交谈写成的伯林生活传记。在晚年,与不同的仰慕者共同追忆自己的一生,几乎成了伯林的生活。他也从中体会到某些乐趣。这里呈现出的是个活生生的伯林。纪实性是本书的特点。它既不是门徒对大师言行的追忆,也不是从文献中重建出来的伯林,而是伯林所回忆的伯林。我们看到的是一生没有克服自卑感的伯林,一个极有女人缘却因自卑而逃避并对她们造成伤害的伯林,一个通过与朋友的妻子私通才恢复自己在性方面自信的伯林,一个喜欢交响乐到了“实在没办法”的地步的伯林。有的地方显得像喜剧,有的地方却像传奇。他的苏联之行,他与阿赫玛托娃的彻夜长谈,她对他的期待,他的造访给她的生活乃至她的家庭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因他从她的生活中消失而产生的怨恨——这个深刻地改变了他的思考方
由米歇尔·翁弗雷编著的《尼采传(精)》以插画的形式讲述了尼采的生平事迹。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尼采是最不能被忽略的人物,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由于观点和立场不同,人们对他毁誉不一。除此之外,由于尼采的思想采取了独特、强劲、充满隐喻和矛盾、甚至是“疯癫”的独白形式,还常常会遭到人们的误解,以致有人说过,“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最早开始对西方现代社会进行了……
我们之所以要编这部遗墨集,基于以下三方面的理由。 一、陈垣先生精神财富的重要的体现,当然是集著作大成的《陈垣全集》。但是,文稿经过排字或电脑处理变成文本,原来千姿百态的笔迹也就变成千人一面的整齐规范的方块字。这固然方便了读者,但像陈垣先生这样的大学者和书法家,他的墨迹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也是一份重要的精神财富。遗墨集和文本全集,可以互相辉映。 二、《陈垣全集》不论如何齐全,终归是以他的作品的后成果为主,很难完全反映他的写作过程。陈垣先生自学成才,没有师承,他喜欢收藏清代学者的手稿,就是因为可以从中揣摩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方法。有时候,它的重要性不亚于作者的结论。他也非常珍惜自己的手稿,不但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还经常把它作为教材给子弟和学生学习。在这部遗墨集中,我们选印了
本书研究的是胡适(1891-1962)的思想,以及他为探求中国对现代世界的思想反应所做出的贡献,因而《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也就成了有关思想的传记著作。《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为美国著名汉学家J.B.格里德博士研究胡适及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命运的一部力作。作者以五四运动前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为背景,俯瞰1917-1937年20年间文艺复兴运动的总体态势;通过对当时中国知识阶层杰出代表人物胡适的理论及思想活动的分析,论证了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通过胡适的人格悲剧揭示出这样一个真谛:中国的启蒙者和精英群体,如果不能从人格及情感上同封建传统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