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世界上首本西方艺术史《艺苑名人传》的节选本,描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达 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艺术与生活。由被誉为西方首位艺术史家的乔治奥 瓦萨里编著,在艺术史中,《艺苑名人传》被称为 本重要的书 ,其中充满了关于艺术的趣闻轶事和观察。他也是在艺术史上使用 再生 概念的人,同时也是使 再生 (即以后的 文艺复兴 )这个词作为定型化的表述方式来概括文化复兴时代的人。文中从三位艺术大师迥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与个人性格到创作手法与作品,讲述了它们同样辉煌的人生与艺术。
国内从心理分析角度解读梵高的传记作品。作者以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为特独视角,以梵高遗留给世人的数百封书信和数百幅画作为 自由联想 的素材,同时运用大量的背景资料,对梵高的一生展开追踪。从他幼年的遭遇、宗教的信仰、职业的挫折、爱情的失败、对父母的叛逆、跟弟弟的复杂情感以及与同时代画家的关系等诸方面的因素来解译这位画坛旷世奇才的内心世界,对他的怪诞、疯癫,对他的割耳、自杀,对他绚烂眩晕的绘画风格做出较合理的解释。
作者马丁 贝利一直在研究凡 高,这是他写的 凡 高三部曲 中的其中一本。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凡 高生活中的人与地方是怎样同他的作品产生交集的。通过描绘凡 高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如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和普罗旺斯等,来讲述这位艺术大师的故事,并探寻都市与田园景致对他创作的影响。本书附有大量画作、未发表过的档案文件和凡 高同时期的风景照片,形象演绎了天才画家的行迹所至,为人们了解这位重要的艺术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齐白石年近花甲三上北京开始北漂,作者对齐白石在北京及周边曾经驻足的地方重新实地探访,如法源寺、琉璃厂、跨车胡同、齐白石旧居、陶然亭、袁崇焕故居( 张园 )、国立北平艺专旧址、保定莲花池、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南锣鼓巷、雨儿胡同、齐白石魏公村墓地原址等。将历史文献记载中的齐白石驻足各处的情状与现实中目前实地的场景相结合展开叙述,让历史与现实之间实现一种文本与图像意义上的交融与共鸣。结合齐白石与各处有关的历史人物或有关画作,进行与之相关的深入分析,以此建构起齐白石定居北京时期的生活细节,以及20世纪20-40年代背景之下的北京城人文风貌。
从19世纪末开始,与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的中国近代历史一样,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受到了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当时一大批致力于用艺术改良中国传统文化,用艺术救国救亡的文化先驱应运而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新中国成立,经过不同时期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创造和不懈努力创新,中国的美术、文学、话剧、书法、京剧、音乐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也由此诞生了一批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巨匠,他们都有极富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成长于乱世,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变迁和时代的风起云涌,经历了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他们大多出身贫寒,但是自强不息,经受了岁月的磨练,用超乎寻常的意志和努力,成就了自我。 百年巨匠 丛书通过原貌、原作、原物、原址描绘,亲
【390字】本书围绕1945~1970年的伦敦展开,以丰富的采访、亲历为基础,从二战后伦敦的青年画家圈写起,一直写到大卫 霍克尼等画家获得的商业成功,全景展现了二战后伦敦绘画的发展历程。 本书可被视作一次集体采访记录,或者说是一部多人传记。书中囊括了至少两代画家,提及的人物不计其数,集腋成裘,终汇成这一部长篇累牍、跨越25 年的档案。本书的依据是重要亲历者及参与者的访谈,其中多数是首次以文字形式发表。访谈对象包括弗兰克 奥尔巴赫、吉莲 艾尔斯、弗兰克 鲍林、帕特里克 考菲尔德、卢西安 弗洛伊德、大卫 霍克尼、霍华德 霍奇金、罗兰 布鲁克斯 基塔伊等数十位著名画家。 当时伦敦的画家圈并不存在某种一致的运动或群体,即便同为现代派,他们也都是独树一帜的独行侠。画家之间显然存在各种联系与交集 社交层面的、风
本书展示了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之一朱迪斯 克尔的作品。她在四十多岁时开始为孩子们写作和讲故事,大约五十年后,她仍在制作畅销书。她的本书《老虎来喝下午茶》是一部历史悠久的经典作品;她的《小猫莫格》系列现在已经出版了17个国家的版本。克尔的半自传儿童小说《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讲述她的家人于1933年逃离德国,被广泛阅读并用于学校教导成为难民的感受。乔安娜 凯里不受限制地访问了朱迪斯 克尔和她的档案馆,探讨了克尔流行书籍背后的故事并分析了她的工作方式。她借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视觉材料,将读者带到克尔难忘创作的幕后。结果不仅是对克尔经典作品的庆祝,也是对她漫长而卓越的职业生涯的深思熟虑和细致的描述。
本书以文森特 梵 高在世时的书信内容、绘画作品及其身后的传记作品、历史文献为基点,解读梵 高的创作内涵、宗教精神、人生际遇与疯狂行为。 让人们看到一个更真实、立体,虽充满悲悯与叛逆,也敢于走 窄门 的梵 高。 他的苦恼、敏感、焦虑、懦弱、暴躁与坚守、幻想、不堪、落魄,像每一个在追求与质疑中奋斗、追逐的普通人一样,他也有凡人的精神与德性。他永怀赤子之心,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热爱与好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是影响了世界500多年的“网红”。达?芬奇能将艺术、科学、技术和想象力融为一体,同时,他能对自己稍显异类的状态泰然处之:私生子、同性恋、素食者、左撇子、容易分心。带着顽皮而执着的热情,达?芬奇孜孜不倦地投入对众多领域的创新与探索,包括解剖学、化石、鸟类、飞行器、光学、植物学、地质学、水流,以及军事装置。他的笔记不仅是有史以来对好奇心难以超越的纪录,而且是激动人心的指南,跨学科的才华跃然纸上,带领我们去了解这个好奇心旺盛的人。 涌现了达?芬奇、哥伦布和古登堡的15世纪,是一个通过新技术发明,探索和传播知识的时代,就如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一样。达?芬奇的天才之处正是基于那些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提升的能力:热切的好奇心、认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是影响了世界500多年的“网红”。达·芬奇能将艺术、科学、技术和想象力融为一体,同时,他能对自己稍显异类的状态泰然处之:私生子、 恋、素食者、左撇子、容易分心。带着顽皮而执着的热情,达·芬奇孜孜不倦地投入对众多领域的创新与探索,包括解剖学、化石、鸟类、飞行器、光学、植物学、地质学、水流,以及军事装置。他的笔记不仅是有史以来对好奇心难以 的纪录,而且是激动人心的指南,跨学科的才华跃然纸上,带领我们去了解这个好奇心旺盛的人。 涌现了达·芬奇、哥伦布和古登堡的15世纪,是一个通过新技术发明,探索和传播知识的时代,就如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一样。达·芬奇的天才之处正是基于那些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提升的能力:热切的好奇心、认真的观察,
爱德华 蒙克(Edvard Munch,1863.12.12 1944.1.23) 挪威国宝级画家,一个肖像和画作被印在挪威纸币上的人,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他自孩提时代开始创作,艺术生涯长达60多年,共计创作超过60000件作品。代表作之一《呐喊》(1895年版本),曾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拍出1.199亿美元的天价,刷新了毕加索当时的世界纪录。 他5岁丧母,14岁目睹亲爱的姐姐生病离世,两个妹妹中的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弟弟英年早逝。疾病、疯狂、死亡成为侵扰他一生的梦魇。 蒙克擅长以浓烈的色彩和抽象的手法描绘人强烈的主观情绪,他把焦虑、恐惧、悲伤、绝望、不安等人类集体共有的感受变成自己的绘画主题,画作时而给人压抑、苦闷之感。他无意于描画现实之物,而将全部感官和心力都用于探索一个更幽深的层面 人的潜意识。也正是通过这种对内在深层情绪、感受
勒内 马格利特是二十世纪杰出的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唤起了一种神秘之感,将流行文化和艺术这两个领域联系到一起。他作品中的烟斗、戴圆顶礼帽的男人、鸽子、轻软蓬松的云朵等一系列形象都已经深入人心。在所有艺术家的作品中,勒内 马格利特所创造的形象是非常容易在当代流行文化中被即时辨认出来的。 《这就是马格利特》通过精致的插图和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马格利特的生平和艺术,围绕他创作的关键节点,以插画来展现他的生活和奇思异想,配合他的作品,为读者解读他的艺术魅力。
1889年5月8日~1890年5月16日,在弟弟提奥的资助下,凡 高入住圣保罗精神病院。其间,在精神、健康和经济的困顿中,他创作出了《星空》《麦田》《橄榄树》《盛开的杏花》等一系列杰出的作品。本书即从这样一个视角去认识凡 高以及他在精神病院创作的这些名画。马丁 贝利实地走访圣保罗精神病院及普罗旺斯圣雷米小镇,查阅市政档案、病院档案,采访当地相关人士,结合书信等资料,细腻而深入地还原了凡 高在精神病院一年多的生活细节和创作环境,揭开了凡 高这一段人生的神秘面纱。
众人皆知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可面对一个简单的追问 徐悲鸿是谁? 恐怕脑海里的骏马已经脱缰而走,徒留一片空白。而在徐悲鸿的学生杨先让心中,徐悲鸿是永远也说不完的。 杨先让 1948 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也就是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徐悲鸿的学生,在徐悲鸿生命*后的五年( 1948 1953)得到他的教导。在本书中,杨先让以学生的视角讲述了徐悲鸿的一生:从徐悲鸿年少时随父习文学艺,独闯上海滩、北京,留学欧洲八年,回国后献身美术事业,到徐悲鸿的美术创作理念、美术教育思想,丰富而曲折的情感经历 ,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追求与选择 学生记忆里老校长的音容笑貌,来自徐悲鸿亲友学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绘画作品与历史照片,展现了徐悲鸿在艺术家、丈夫、父亲、教师、校长等多重身份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选择,
欧仁 路易斯 布丹,法国风景画家,是较早将绘画对象发展到户外的画家之一,也是能够将自然主义与印象主义巧妙融合的艺术家,在19世纪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精选了布丹的代表作品。他的作品多表现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对港口及海滩风景题材尤为偏爱,灯塔、天空、大海以及沙滩上五光十色的人群是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展示了人的生命形态与客观物象之间那种必然联系。他一生曾多次游走于家乡诺曼底与布列塔尼之间,并访问了巴黎、荷兰、比利时等地,每到一处他都会对当地的海港风景进行描绘。布丹的艺术之所以迷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狂放的笔触和色块,更重要的是他把绘画对象发展到了露天这一创举。画面中灰色的蓝调和阴影,体现了布丹在努力用自己敏锐的感受力对这个世界进行真诚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