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关于梵高的巨细靡遗、令人心碎的肖像画。 全书以令人震惊的精确性,照亮了梵高困顿不安的心灵历程,对这位伟大艺术家过于浪漫的神话做出了重大的再认识: 他早期为赢得容身之地所作的斗争,他与弟弟提奥极其深密却紧张的关系的,他丰厚广博的文学艺术修养,他恣意又狂乱的私生活,他炽热而旺盛的创造力,他遗传自家族的精神疾病,他 自杀 案件中的重重疑云
《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 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 作为历史学家,西蒙 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角
如果有一个元素能将凡 高复杂又短暂的一生串联起来,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元素就是书籍。 在留存于世的近千封书信中,凡 高提到了数百部作品,包含200多位作家,涉及英语、法语、荷兰语、拉丁文4种语言。他曾数次提到: 我对书籍有种无法抵挡的激情。 书籍、现实和艺术,对我来说就是同一种东西。 一个人必须学着阅读,正如他必须学会观察,学会生活。 对阅读的热爱贯穿凡 高一生,书籍也是陪伴凡 高的真正伴侣。在辗转生活于海牙、伦敦、巴黎、普罗旺斯的各个阶段,凡 高无不从阅读中获得巨大的启迪与慰藉。他曾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 谁能数得清,在我人生中的这么多年里,有多少次完全丧失了大笑的意愿 先不说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 我首先需要的就是大笑一场。而在读莫泊桑的小说时,我找到了那种感觉。 凡 高读书、爱书,也画书。在短
巴勃罗 毕加索(1881-1973)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艺术大师。本书作为一本研究毕加索的全新专著,在艺术家逝世5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全方位展示了毕加索从油画、雕塑、素描到版画,横跨众多领域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本书从艺术本身而非人物传记的角度出发,向我们展示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风格的演变,以及其中视觉语言及叙事对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本书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主题及事件,不仅囊括了艺术家的著名画作,如极具争议性的《阿维尼翁的少女》和对战争进行有力控诉的《格尔尼卡》,还收录了很多较为罕见的作品,如毕加索创意十足的雕塑及他对委拉斯凯兹17世纪的名作《宫娥》所进行的再诠释。本书无疑是渴望了解毕加索的艺术爱好者及研究者的绝佳选择。
《石涛传》一书以有关石涛的历史资料为基础,辅以生动的讲述,塑造出一位性格鲜明、经历丰富的天才画家:他出身贵胄却浪迹天涯;他渴望报效朝廷却无人真正理解,只能自嘲为 乞食苦瓜僧 ;他 笔墨当随时代 无法而法 的观点,震动画坛;他遍游名山、 搜遍奇峰打草稿 的经历,形成了属于他的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通过对石涛本人及其创造文本进行甄别与发掘,该书稿有助于启示读者进一步体悟东方民族的独特智慧、审美规律及艺术思维方式;有助于读者高屋建瓴地审视中国书画艺术的本体特性、内在规律;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如何传承中国文化正脉,阐发古典内蕴,弘扬传统精华。
《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作为历史学家,西蒙·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
列奥纳多 达 芬奇是所有伟大艺术家中神秘的一位,这位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和天才,在其逝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激发着人们的灵感和兴趣。这位文艺复兴巨匠背后的真实人生是怎样的?在他的传世作品和手稿中有着怎样的故事?查尔斯 尼科尔翻译了许多手稿、笔记和发现的文字记录,深入研究达 芬奇的各种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为读者描绘了一位生活在复杂世界中的伟大而平凡的人物,重建了列奥纳多 达 芬奇的人生经历和他身处的时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地。这是一部优秀而严谨的学术之作,也是一部通俗易懂、可读性极强、极富感染力的作品。
巨匠与名作 系列图书是由历史悠久的西班牙艺术出版企业苏塞塔出版股份有限公司(Susaeta Ediciones)和专注教育图书的英国老牌出版机构大角星出版社(Arcturus Publishing)强强联合出品,以 介绍过去150年来影响世界的重要艺术家 为宗旨,带领世人重新认识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何以影响至深。整个系列以公正还原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影响为原则,结合新研究成果,对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和回顾,并以轻松、亲切的语言和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帮助读者走近艺术史上的每一位重要人物,了解艺术家的多面人生。该系列的其他图书包括《米开朗基罗》《委拉斯贵支》《保罗 克利》,以及《凡 高》等。 耶罗尼米斯 博斯是一位出生于15世纪的伟大艺术家,其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使得他被认为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启发者和创始人。在本书中,作者对
在凡 高去世后一百年的1990年,两位摄影师拿起手中的照相机,与一位美术史学者结伴,开始了一场追随大师的艺术寻旅。在交通方式多元且发达的当代,三位行旅人选择了和凡 高当年出行一样的方式:从荷兰出发,从英国再到法国,拜访凡 高生前曾居住过的所有地方,在行旅中重新发现凡 高,重新理解其艺术精神的含义。 本书就是这场持续了近三十年旅行的成果,也是一份对凡 高的长情告白。书中收录共计两百多张图片,其中包括多幅几乎与绘画作品完全对应的摄影照片、凡 高的画作,以及凡 高写给亲友的书信。读者将在本次旅行中体验艺术大师跌宕起伏的一生,重新感知这位绘画大师的传奇艺术。
爱德华 蒙克(Edvard Munch,1863.12.12 1944.1.23) 挪威国宝级画家,一个肖像和画作被印在挪威纸币上的人,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他自孩提时代开始创作,艺术生涯长达60多年,共计创作超过60000件作品。代表作之一《呐喊》(1895年版本),曾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拍出1.199亿美元的天价,刷新了毕加索当时的世界纪录。 他5岁丧母,14岁目睹亲爱的姐姐生病离世,两个妹妹中的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弟弟英年早逝。疾病、疯狂、死亡成为侵扰他一生的梦魇。 蒙克擅长以浓烈的色彩和抽象的手法描绘人强烈的主观情绪,他把焦虑、恐惧、悲伤、绝望、不安等人类集体共有的感受变成自己的绘画主题,画作时而给人压抑、苦闷之感。他无意于描画现实之物,而将全部感官和心力都用于探索一个更幽深的层面 人的潜意识。也正是通过这种对内在深层情绪、感受
本书是配合展览同期出版的中英双语图录。内容包括:UCCA馆长前言;巴黎毕加索美术馆策展人Emilia Philippot撰写的展览介绍文章;中央美院吴雪杉教授关于毕加索对中国影响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所有展出作品的精美图片120幅左右。全书分6个主题,全面回顾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30年。
《韩天衡评传》是关于篆刻家、书画家、收藏家、艺术理论家韩天衡的一部独家传记。以韩天衡的艺术成果和艺术经验为主线,涉及他个人成长故事、艺术发展经历、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他在篆刻、书画上的艺术成就,在艺术理论上的建树与创新,在收藏鉴赏上的独具慧眼,在培育弟子上的突出贡献,以及对艺术风尚的影响。本书的写作建立在韩天衡大量的生平材料之上,以生动而不失客观的文字进行叙述,并配以适量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图片,确保本书在还原韩天衡真实人生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与可读性。
这是一幅关于梵高的巨细靡遗、令人心碎的肖像画。 全书以令人震惊的精确性,照亮了梵高困顿不安的心灵历程,对这位伟大艺术家过于浪漫的神话做出了重大的再认识: 他早期为赢得容身之地所作的斗争,他与弟弟提奥极其深密却紧张的关系的,他丰厚广博的文学艺术修养,他恣意又狂乱的私生活,他炽热而旺盛的创造力,他遗传自家族的精神疾病,他 自杀 案件中的重重疑云
林风眠是一卷书,一卷世纪性的百科全书。在这里面,可以读到中国美术百年发展的历程;可以读到中西文化融合的浑重气息;可以读到命运乘戾和人性的磨难;可以读到先行者经历的风暴和生命的顽强;还可以读到每个观者自身真实本性被轻轻拔动的颤音。全书收录的作品极为经典,历史照片丰富,极其艺术欣赏价值。
吴昌硕以书、画、篆刻闻名于世,其影响力既深且远,直至今天。但他的一生,却充满坎坷、痛苦与矛盾。 本书以详实的史料,追踪历史的时空,展现艺术家的人生之路与艺术之旅,鉴赏和收藏吴昌硕的艺术品珍贵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