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读梵高,意义是解放自己。 在他画出的向日葵的金色光芒中,我们都要想一想: 如果遇上他那样的困厄,我们将如何开辟人生?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 斯通的经典代表作。 温森特?梵高,一个为视艺术为信仰,以生命为火把,在暗影重重的人世间负重前行的探寻者。众所周知,梵高去世后才声名鹊起。追溯真正将梵高的文化影响力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原因,绕不开欧文 斯通这本感动世人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 1927年春,年仅24岁的欧文 斯通在巴黎看到温森特 梵高的画展。那一年梵高去世刚刚37年,美国公众尚不知道这位荷兰画家。梵高的画作令斯通震撼不已: 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 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 这位画家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斯通细
阿尔贝托 贾科梅蒂(1901 1966),著名瑞士雕塑家、素描家和诗人,20世纪少数几位 作品比本人更知名 的艺术家之一。他创作的那些瘦弱的、孤独行走的人形雕塑是为大众熟知的作品,从中,人们触碰到二战后人类整体的生存经验特质:恐惧、疏离与焦虑。其作品一度创下艺术品拍卖的纪录,他因此被称为 史上zui贵雕塑家 。 本书是关于贾科梅蒂的简体中文版权威传记。基于贾科梅蒂与家人的一手书信、友人关于他的珍贵记录,作者在书中生动翔实地记述了贾科梅蒂 行走 的一生,全面再现了这位神秘艺术家的成长经历、艺术生涯以及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与事件。 鲜有人知道,贾科梅蒂选择了一条逆行的边缘之路:其一生与多位艺术、文化、思想名家交织,游走于不同的流派和圈子,但拒绝隶属于任何一个艺术流派、昔日的思想体系以及 标签 ,并不停追问
本书是启功九十岁以后的口述,经启功的弟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仁珪整理而成。在本书中,启功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他的一生并没有投入到惊天动地的政治斗争的前沿和时代旋涡的中心,过的基本是书斋的生活。但他特殊的家庭背景、他特殊的生活经历、他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中的特殊才能和地位,使他的书斋生活更为独特、精彩。从这里我们可以瞥见现当代很多历史的痕迹,也可以窥见当时著名文艺沙龙和著名文人的活动踪影。这些是其他人很难提供的珍贵资料。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 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可以说,作为一个艺术家,只有少数人能和他平起平坐,而作为发明家或全才的他则几无对手。除了绘画,他在雕塑、建筑、音乐、物理、几何、解剖学、水利工程、设计等许多领域都成就斐然。同时,也没有谁像他那样身上充满了谜团和矛盾。他有旺盛的好奇心,想法层出不穷,却苦于无法把它们系统化。他凡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很多好创意也因此流产。在许多方面,他都算是异类。他是私生子、同性恋,巧舌如簧地周旋于一个又一个赞助人之间,同时,他也会广积人脉,积极争取每一个机会,大力宣传自己。他更懂得把自己的才华程度地变现。在对16世纪艺术家收入的统计中,他位列第二。不仅仅在 21世纪,就连17世纪Z UI昂贵的画中也至少有一幅是他的作品。 作为欧洲久负盛名
沈尹默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新诗园地的拓荒者之一。他是现代书法帖学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书法教育和笔法理论的传承与诠释,为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书回顾了沈尹默的一生。作者以朴实流畅的笔调叙述了沈尹默百转千回又宁静淡泊的人生历程,从侧面反映了沈尹默所处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大量引用现当代报刊、档案等文献资料,搜记了沈尹默亲人、友人、学生等的口述史料和回忆文字等,使我们对沈尹默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
迪克 布鲁纳,是荷兰的著名插画家,并且是家喻户晓的 米菲兔 的创造者。他出生于一个出版商家庭,他的父亲拥有荷兰的出版发行网络,并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但迪克 布鲁纳对此并不感兴趣,他努力成为了一个作家和画家,并将精力和时间都致力于创作故事和插画书,一直笔耕不辍。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生平和其作品的灵感来源。让读者深入地了解这位著名的荷兰插画家和世界闻名的 米菲兔 。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常书鸿传,可谓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 为写作此书,叶文玲六次前往敦煌,与常书鸿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非常好友谊,收集了大量*手资料。 著名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本书讲述了常书鸿在时局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守护敦煌的坎坷一生。全书30章, 从常书鸿的少年开始讲述,娓娓道来,直至常书鸿病榻前的人生回顾。 常书鸿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是为敦煌献身的一生。1936年,常书鸿毅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回到面临抗日战争严峻局势的祖国。1943年,常书鸿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有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
弗朗西斯 培根是20世纪艺术史上极具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艺术创造持续吸引着艺术评论家、哲学家和艺术爱好者。本书是一部关于培根的访谈、艺术批评和回忆散文合集,收录的文章从不同的切入点着手刻画培根的 肖像 ,共同汇聚成一个关于这位多面艺术家的综合印象。这些文章或情感真挚,或评判犀利,从不同侧面为我们了解培根的性格、人生际遇、创作理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与大师谈艺 是一个口述系列。本丛书为再版书,记录了唐云、谢稚柳、陈佩秋、程十发等人的艺术实践的体验和感受,作者郑重先生为书画界、收藏界知名作家。曾著有反映近代收藏的《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画家及收藏家传记等。本从书以对话体并夹以相当于 旁白 的著述者介绍,且有画家及前代名画多幅,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好读物。作者不仅记录了 在今天被人们忽略 画家的体验,并有大量作者撰述的相关背景介绍和他对画家画艺、画风的评述,问与答俱佳,文与画皆美,记录了画家的艺术实践的体验和感受,侃侃而谈而真知灼见迭出,批评时弊平和而幽默感常现。虽是谈论书画专业,但内容生动可读,知识性比较强。
国内从心理分析角度解读梵高的传记作品。作者以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为特独视角,以梵高遗留给世人的数百封书信和数百幅画作为 自由联想 的素材,同时运用大量的背景资料,对梵高的一生展开追踪。从他幼年的遭遇、宗教的信仰、职业的挫折、爱情的失败、对父母的叛逆、跟弟弟的复杂情感以及与同时代画家的关系等诸方面的因素来解译这位画坛旷世奇才的内心世界,对他的怪诞、疯癫,对他的割耳、自杀,对他绚烂眩晕的绘画风格做出较合理的解释。
利奥 卡斯泰利(1907-1999),意大利裔犹太人,他是二十世纪受人敬重的画廊主,是美国杰出的艺术商人,是战后美国艺术的奠基者。 五十岁才开设人生的间画廊,利奥以其对艺术的独到眼光、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以及坚决果断的执行力,将许多当时仍没没无闻的艺术家打造成艺术界的明日之星。贾斯培?琼斯、安迪?沃霍尔、劳申伯格、利希滕斯坦 ,利奥成为这些几乎是二十世纪艺术史中重要人物的幕后推手。他对才华洋溢的年轻人慷慨资助,甚至定期支付薪水,帮助他们的作品寻找理想的藏家,而非仅仅价高者得,从而改变了艺术市场的游戏规则。他以眼光、人脉、经营手段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关系网,建立起无可匹敌的艺术商业帝国。他与拉里?高古轩等当今超级画廊主之间的师承关系,体现了他对当代艺术世界的深远影响,在他身后的二十余年始终在艺术界占有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艺术界的杰出人物,沃尔特 克兰不仅参与了十九世纪晚期的出版革命,而且还引导了插画书的黄金时代。克兰在从儿童书籍的简单黑白插图到画廊品质的艺术品的过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中很多手稿都是次发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切利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金匠和雕塑家,但真正让他名扬后世的是这部ji具个人主义色彩的自传 它不仅是所有自传性作品中出类拔萃的一部,而且也被认为是十六世纪zui重要的文献之一。切利尼以生动鲜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丰富多彩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他一生放浪不羁而对艺术充满卓越的激情,敢于冒险而对生活充满敏锐的观察。他交游广泛,与教皇、国王、公爵、艺术家、士兵、客栈老板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相往来,受到他们的钦佩或憎恨。他的书充满令人捧腹的诙谐幽默和难以抑制的谩骂吹牛,尽管有的夸张叙述多少会令人生疑,但丝毫不减损读者的阅读乐趣。借助切利尼的书,我们不仅可以一睹文艺复兴时期的灿烂风采,也能够管窥当时的世俗风情和道德水平。
还原一个真实的阿尔玛,一位艺术史上的传奇女性。她生于19世纪末的艺术家庭,博学多才,美丽优雅,成长在维也纳现代艺术的黄金时期,创作过一百首多音乐作品,还立志写歌剧,却受限于女性身份,不断在追求独立自主和俘获男性的欲望中左右摇摆。在被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扼杀了音乐梦想后,她转而成为男人们背后的缪斯女神,马勒、泽姆林斯基、科柯施卡、克里姆特、格罗皮乌斯、韦费尔 囊括了音乐、美术、文学、建筑等各个领域的天才艺术家,也以激情澎湃的爱情震惊世人。 历史上长期以来诋毁阿尔玛 马勒,将她置于口诛笔伐的绯闻旋涡里,在性别歧视下的书写中抹去她的智慧与才能。本书借鉴了阿尔玛生动、感性但被忽视的日记,讲述了这位雄心勃勃、才华横溢的女性精彩的一生,为历史记录做出了重要的修正。透过阿尔玛的人生,见证19世纪末
作者马丁 贝利一直在研究凡 高,这是他写的 凡 高三部曲 中的其中一本。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凡 高生活中的人与地方是怎样同他的作品产生交集的。通过描绘凡 高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如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和普罗旺斯等,来讲述这位艺术大师的故事,并探寻都市与田园景致对他创作的影响。本书附有大量画作、未发表过的档案文件和凡 高同时期的风景照片,形象演绎了天才画家的行迹所至,为人们了解这位重要的艺术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路德维格 贝梅尔曼斯,是美国著名的儿童作家和插画家,也参与电影与音乐剧的创作,还为《纽约客》等杂志绘制多许多封面与插图。本书详细地叙述了他的生平和其作品的灵感及来源。本书着重记叙了贝梅尔曼斯创作出深受读者喜爱的 玛德琳 这一角色的故事的心路历程,以及十多年后,他又创作的《玛德琳》这一系列丛书另外几本插画书的缘由。让读者深入地了解这位著名的插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