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阎肃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 从艺65年来,阎肃始终坚定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崇高使命,把真诚为民为兵服务作为价值追求,创作了《江姐》《党的女儿》《长征颂》《红旗颂》《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感染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本书由阎肃的夫人李文辉所提供资料和图片结集而成,分为“一片丹心向阳开”、“阎肃的‘风花雪月’”、“半生戎马半生歌”上中下三篇,从阎肃家人、朋友、同事、学者、媒体人等多个视角,真实、生动、详尽地介绍了阎肃的创作、工作、生活情况和他的心路历程,反映出一位人民艺术家不懈的艺术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她,是一代 评剧皇后 ,连周总理都说 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凤霞 ; 她,又是一位前卫女子,这辈子干的*前卫的事当属追求 戏剧神童 吴祖光, 霞光恋 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她,终其一生都在与黑暗和庸俗的旧世界决裂,又用炙热的感情歌颂新生活 她就是新凤霞,在她去世十九年后,这部辗转于中国台湾、美国的手稿,终于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既是一代评剧皇后的传奇自述,又是一部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
本书是20世纪20 40年代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 中国第*女老生 孟小冬的传记。全书以孟小冬的戏曲之路为主线,同时展现其温馨感人的亲情、真挚温暖的友情、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在艺术追求上的执着与坚韧,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气质若兰、孤傲如莲、有艺德有温度的京剧艺术家形象,而孟小冬身上表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高尚艺德、匠人精神,在今天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毓秀钟灵 荀韵新声——孙毓敏评传》隶属于《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项目(2009---2014年北京市*、上海市文化基金会、全国政协文史馆持续支持项目),由京昆艺术家传记中心主任谢柏梁主编,李成伟撰写完成。该书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几乎概括了孙毓敏的一生。作者从孙毓敏的童年开始讲起,一直叙述到今。家庭生活、学艺生涯、舞台经历、政治遭遇等等在书中都有所涉及。将孙毓敏的艺术之路大概划分了几个阶段:戏校学艺、剧团工作、文革遭遇、回京再生、校长生涯。在对每个阶段的撰写中,都着重强调了孙毓敏对京剧的狂热追求,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力求浓缩孙毓敏坎坷人生中感人至深的部分。
文化 品创作工程 括重大出版工程、影视 品工程。《百年巨匠》就 跨界融合的一个重大文化工程,它深具创意, 意高远,选题准确、全面, 富 ,内容 纷呈,内涵 大 深,基本涵盖了我国20 这一 定历史时期在文学 术 面的成就及其 表人物。它讲述的不 各位巨匠的传奇人生,更 他们的文学 术成就同 族、国家,同历史、文化,同当 界,同20 云 荡的年 ,以及同人 的命运都 紧密相连的。他们的成就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 足21 的当今, 统全面科学解读巨匠人生与大师 术,有着 殊而积 的意义, 社会 时 的要求。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百年巨匠》的表现形式也 多样的。《百年巨匠》 书 录 互动互补, 出版界与影视界的跨界合作与融合发展,形成了叠加影响 动效应,进一步丰富 扩大了品牌的内涵 外 。在信息社会 四屏 时
蔡瑶铣(1943-2005),昆剧旦角名家。1954年考入上海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上海戏曲学校“昆大班”),1961年毕业任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演员。1965年从上海戏曲学校调到上海京剧院京剧现代戏《海港》剧组。1978年调上海昆剧团任演员。1979年调到北京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员。1988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月下花神言极丽:蔡瑶铣传》共分八章,此书将蔡瑶铣的人生放到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如一位当代昆曲发展史的“解说员”,人们可随着她的亲身经历和娓娓地“解说”,从南至北,从上海到北京,了解建国后昆曲发展情况。书中对蔡瑶铣的代表剧目,如《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琵琶记》、《女弹》等有详尽介绍和赏析。
本书收入二人撰写的有关梅兰芳舞台艺术、交友、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及梅家后人的文章50余篇,向读者讲述了很多真实感人的故事。
《武旦奇葩(张美娟)》内容简介:张美娟,京剧舞台上的武旦人。出身贫寒的她,凭着过人的天赋和超越常人的勤学苦练,在武旦艺术发展上承前启后,终誉满海内外、桃李满天下。但她的一生并不平坦,童年时的练功,青年时的学戏;学习文化的困苦,创排新戏的艰难;高处不胜寒的忐忑,矮檐受委屈的煎熬;蜡炬成灰时的心力交瘁,春蚕到死前的病体折磨,无不体现着她铮铮不屈的硬汉性格和坚韧顽强的可贵品质。本书作者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以平实的笔调展现了张美娟非同寻常的一生,并在武旦艺术乃至整个京剧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做了公允的介绍评析。《武旦奇葩(张美娟)》还收选录了张美娟发表的文章及部分怀念文字。
首次全方面呈现梨园真实生态。央视主持人白燕升与40余位梨园名角独家对话。收录了白燕升和张火丁、裴艳玲、计镇华、马兰、陈智林、王君安、吴江、谢涛、张克、韩再芬、孟广禄、李胜素、常香玉等的对话。 这些角儿在作者面前坦露心扉,畅言戏台上的喜悦与忧伤,戏台下的酸甜苦辣。许多语言生动传神,能使人窥见名角们心底乾坤。
迟皓文像一朵盛开的白莲,在 东柳重青 的百花园中静静绽放,几度春来,几番花褪,总是与重青的 东柳 相约而至,不离不弃,期待着绿柳来年再吐新枝 她就是柳子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迟皓文。她在柳子戏舞台上饰演过青春萌动的杜丽娘、贞节善良的李三娘、舍生取义的寇承御、叛逆女性崔氏及英勇不屈的江姐、清廉无私的女干部二妮等角色。她音色酣畅宽亮,吐字清晰,唱念并举,行腔舒展,表演韵味醇厚,为柳子戏的艺术长廊中,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女性形象。正值演员风华夺目的青春时光,她被调离大舞台,走向三尺讲台。为培育柳子戏新苗,她呕心沥血,无怨无悔。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深入挖掘古老剧目,精心整理唱腔曲牌,并将一技之长,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下一代 迟皓文所做的一切,只为 东柳 长青,枝繁叶茂。本书
《仰之弥高:老师手把手教我学说书》、《喜结良缘:江南古镇黎里的牵手之行》、《生于乱世:我所经历的三次改朝换代》、《诚惶诚恐:自斩传统书尾巴》……在这部回忆录里,一位著名的评弹艺人将向我们讲述他的艺术、他的人生和他身处的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