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于是之夫人李曼宜亲自撰写的回忆录。 于是之是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曾饰演《茶馆》中的王利发,《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关汉卿》中的王和卿、《洋麻将》中的魏勒等,以及电影《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等。 作者在书稿中以个人角度详细记录了1949年与于是之相识相爱,在天安门广场共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在剧院一同演戏,与钱学森、蒋英夫妇的交往,与 话剧皇帝 石挥亲戚关系的梳理等,穿插有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来剧院看戏并对特殊剧目进行指示,以及当年著名的谢晋导演邀请于是之出演《赤壁》中的曹操却意外遭遇计划流产等等 这是一部条理清晰、内容丰厚的书稿,亦可从这段珍贵的记忆中窥见新中国话剧事业在特殊历史时期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
文化 品创作工程 括重大出版工程、影视 品工程。《百年巨匠》就 跨界融合的一个重大文化工程,它深具创意, 意高远,选题准确、全面, 富 ,内容 纷呈,内涵 大 深,基本涵盖了我国20 这一 定历史时期在文学 术 面的成就及其 表人物。它讲述的不 各位巨匠的传奇人生,更 他们的文学 术成就同 族、国家,同历史、文化,同当 界,同20 云 荡的年 ,以及同人 的命运都 紧密相连的。他们的成就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 足21 的当今, 统全面科学解读巨匠人生与大师 术,有着 殊而积 的意义, 社会 时 的要求。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百年巨匠》的表现形式也 多样的。《百年巨匠》 书 录 互动互补, 出版界与影视界的跨界合作与融合发展,形成了叠加影响 动效应,进一步丰富 扩大了品牌的内涵 外 。在信息社会 四屏 时
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记述了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崔兰田的艺术人生,从她出生在山东曹县写起,5岁逃荒到郑州,11岁入太乙班学戏,成为豫剧 十八兰 的佼佼者,唱响洛阳;17岁初登西安舞台,一炮打响;直至25岁率团落户安阳,1956年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中主演《秦得莲》《三上轿》而大放异彩,豫剧崔派艺术逐渐形成。本书同时记录了崔派艺术创立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艺术成就;新时代崔派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本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豫剧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本书稿研究扎实、考据真实、内容详实,接地气、有温度、有高度,配有珍贵图片50多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豫剧史料价值。
一个与时代偕行的武生世家写真,一部鲜活的京剧百年传承史。京剧武生泰斗盖叫天嫡孙张善麟自传作品,以梨园世家子弟亲历者的独特视角,记述祖父盖叫天、父亲张翼鹏和作为盖派杰出传人的自己,三代京剧武生一脉相承,开宗立派、创新发展、传承弘扬盖派武生绝技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传奇。谈戏说艺,讲述京剧盖派经典剧目的表演创新和绝技创造;菊坛留芳,展现盖派艺术代代相继、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古稀之年回望,笔端精气神具足,流光溢彩、饱含深情。
安托南 阿尔托是20世纪法国神秘又独特的一位思想家,以其 残酷戏剧 理论著称,被誉为 西方当代戏剧的精神领袖 围绕欧洲剧场上空的幽灵 ,对20世纪后半叶的剧场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是法国革命传统的完美化身,终其一生都在挑战资产阶级的统治,反叛特权与权威。 美国学者大卫 A. 谢弗以客观而克制的笔触追溯了阿尔托激荡、残酷、孤独且痛苦的一生。在本书中,谢弗叙述了阿尔托在马赛抑郁而孤僻并早早接受神经衰弱治疗的童年,回顾了他与超现实主义团体的过从甚密和迅速决裂,梳理了阿尔托在巴黎崭露头角后《新法兰西评论》、伽利玛出版社、安德烈 马松等重要阵地和人物对他的高度认可。作者还向读者展示了阿尔托在电影和戏剧领域的创作和角色扮演,重点再现了他在墨西哥和爱尔兰的文化寻根之旅并试图用古老的异域魔法救治欧洲现代病的努力
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1920 1997)是继梅尚程荀 四大名旦 之后,京剧旦角艺术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2020年正值张君秋诞辰一百周年,其女张学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历时五年有余,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张君秋人生经历曲折丰富,其人生历程既体现时代变迁,又彰显着鲜明的个性。其中的波澜壮阔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他从一个贫苦之家的孩子成长为独树一派的巨匠,他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京剧史上的辉煌篇章,对今天的读者仍富有启迪意义。书中提供了大量真实生动的细节和京剧发展史资料。
2015年12月,阎肃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 从艺65年来,阎肃始终坚定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崇高使命,把真诚为民为兵服务作为价值追求,创作了《江姐》《党的女儿》《长征颂》《红旗颂》《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感染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本书由阎肃的夫人李文辉所提供资料和图片结集而成,分为“一片丹心向阳开”、“阎肃的‘风花雪月’”、“半生戎马半生歌”上中下三篇,从阎肃家人、朋友、同事、学者、媒体人等多个视角,真实、生动、详尽地介绍了阎肃的创作、工作、生活情况和他的心路历程,反映出一位人民艺术家不懈的艺术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尤金 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 1953),美国著名剧作家,被视为美国戏剧的奠基人,一生四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作者罗伯特 M.道林是康涅狄格中央州立大学英语系教授,也是美国学界公认的奥尼尔研究专家。全书史料详实,叙述生动,完整再现了奥尼尔这位美国戏剧史上的灵魂人物精彩辉煌的艺术创作生涯及其坎坷曲折的现实人生。
赵瑞蕻(1915-1999),原名赵瑞霟,笔名阿虹、睡虹、朱弦等,浙江温州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前任教于南京大学,是中国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界一位颇具学术影响的学者。赵瑞蕻的主要作品包括诗集《梅雨潭的新绿》《诗的随想录》,译著《红与黑》《梅里美短篇小说选》。本书辑录整理赵瑞蕻先生的亲朋故旧对他的回忆性文章,写作发表的时间跨度从1999年至2022年,涵盖家人亲朋、学界同人、学生后辈等视角,可全方位让当代读者了解赵瑞蕻先生的为人处世、教书育人与学术成就。在同类文集方面,董宁文先生在2001年8月编有《多彩的旅程》,但近二十年来有更多关于赵瑞蕻先生的文章,这是本书编纂的重要意义。
年谱是深入、全面了解作家的基础,这自然是指资料详尽的年谱。目前即便是对欧阳予倩的戏剧研究也谈不上全面和深入,比如欧阳予倩在戏曲方面创作和演出过哪些剧目?演出状况怎样?在当时的影响如何?民国初,欧阳予倩的话剧演出又是怎样的?以上的问题的确有些不易回答。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欧阳予倩全集》和年表的不完善,而研究者的视野往往被 全集 所框定,《欧阳予倩年谱(1889-1962)》力求以史料辑录的方法,补充全集和年表,在 求全责备 的年谱编撰中接近欧阳予倩。 本年谱的资料显示,欧阳予倩的贡献不仅仅是在戏剧方面,在小说、诗歌、散文、电影等方面,欧阳予倩都有涉足,并有不可忽视的作品。这样的一位杰出人士,以往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并编撰了欧阳予倩年表。 前辈学者欧阳敬如和董锡玖、欧阳山尊、苏关鑫等分别
本书是著名京剧 四大须生 之一高庆奎的个人评传,他是高派唱腔的创始人。从高庆奎的父亲高四保开始,到高庆奎的儿子高韵笙,高家三代人见证了京剧从诞生到兴盛的发展历程,高庆奎身处其中,也完成了他的艺术人生之旅。本书图文结合地讲述了高庆奎如何从一位跑龙套的小角色,历经磨炼,对京剧进行革新,到走上挑班之路,成为我国京剧 四大须生 之一。他抱定的 三不争原则 ,贯穿了他的整个演艺生涯,而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更是让后人称道。高庆奎始终秉持自己的从艺信条 扎实学艺,踏实做人,塑造舞台形象,弘扬艺术精华,为京剧发展、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书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一位京剧艺术大师的个人魅力和艺术成就。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完整回顾了王文娟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从解放前的艰难谋生到解放后的潜心创作,从团队合作打磨精品的成功经验到响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以及关于婚姻家庭的种种真情……文风质朴自然,气韵沉郁隽永。书中近两百幅配图,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手资料,图文并茂地立体呈现了一代越剧艺术大师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缩影。王文娟的传记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戏剧史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记忆,作者的艺术生命、个人命运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作者对其艺术人生的娓娓道来,能为读者提供一种解读上海文化进展、文化生态的别样视角。
王珮瑜,新生代京剧演员,当下中国京剧的代表人物。 自接触京剧起,她被冠以神童,“小孟小冬”的称号。 过去的近三十年里,王珮瑜学戏、唱戏,更致力于传播。 表情包、学叫好、综艺、抖音短视频……她用各种新的方式为传统京剧发声, 她与“京剧”画上等号,她火了。 她心心念念的还是对老戏的坚守,还有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国粹的使命, 关于自己,关于京剧,她还有很多新鲜事儿要分享。 新生代京剧老生演员、余派艺术传人王珮瑜在《台上见:王珮瑜京剧学演记》一书中回忆了自己进入梨园、学习余派老生的学艺经历,并以专题形式介绍了16出自己参演的余派传统老戏。行文质朴,字里行间带着细腻温润的情感,将许多梨园珍贵而罕为人知的往事、前辈艺术大师和名家的风范、京剧艺术传授的过程娓娓道来,不知不觉间将人吸引到作者讲述中;同时
在这部书中,作者以平实如白话的笔墨描写了豫剧大师桑振君跌宕起伏的人生,详细地记述了桑振君如何从说坠子书卖艺的贫苦人家的丫头成长为豫剧名旦六大家之一的风雨历程;如何凭着超乎常人的勤奋,在党的关怀和人民的培养下,锻造成为豫剧流派创始人的辉煌人生。也用事实再次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乃至真之理、至彻之言。 文稿始终围绕主人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步步展开,娓娓道来,脉络清楚,不枝不蔓,有声有色。文中收入了豫剧界许多名家之间的往事,既有豫剧皇后陈素真与她的姐妹情深,又有她与常香玉同台演出的技艺切磋,还有向各位名家求教学艺的往事,跌宕起伏的梨园往事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