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100%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风筝(上下册) 出版社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作 者 杨健;秦丽著 出版时间 20180101 I S B N 9787504380661 定价 68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500 (千字) 页 数 347,323 读者范围 大众群体 谍战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人称“我”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少有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 美国《时代》周刊说,李安荣膺“全球超具影响力的艺术与娱乐人士”,当之无愧。 张艺谋说,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李安一人。 陈文茜说,李安终于跃上峰顶,成了东西方电影世界没有人可以忽视的导演。 站在荣耀的巅峰,李安却通过《十年一觉电影梦》告诉所有人,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他,两次高考落榜,却意外步入舞台生涯; 他,在纽约名校高分毕业后,遭遇“毕业即失业”; 他,在美国煮饭、带孩子,做全职“家庭煮夫”,整整六年; 人往四十岁走,他才华满腹,却只能在剧组守夜看器材,
《李国修编导演教室》是李国修四十年剧场修行笔记,也是完整呈现其一生创作思维、导演理念及表演历程的*手资料。全书根据李国修编、导、演的教学讲义整理而成,以*人称撰写,尽量还原其在课堂上的口吻。李国修通过自身的舞台经验、作品范例、人生经历等,系统地阐述了其创作理念。这些理念历经实践的检验,并在失败的教训中不断地得到修正。 编剧课上,他深入浅出地示范了“说什么,比怎么说重要”,让剧本回归“人味”;导演课上,他提出“导”引创作概念并整合“演”出元素,倡导永不满足的创作精神和不断建立与推翻的导演风格;表演课上,他主张透过认清第二自我找到正确的生活态度,达到演员与角色的心灵契合。他始终相信,戏剧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无论呈现何种美学形式,其核心都是在探讨人性。因此,本书不仅是
《教父》(1972)的诞生标志着美国电影制作的转型。它既是科波拉在艺术上的之作,也为派拉蒙创造了票房奇迹。这部电影地改变了好菜坞。乔恩 ?刘易斯首先从电影本身入手,分析了《教父》大胆的视觉风格设计,并深入讨论了影片主题中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资本远作方式间的矛盾。接着他将 《教父》的幕后故事融入了好菜坞的发展史,探究了其商业上的成功对派拉蒙影业的命运、甚至整个好莱坞的命运起到的关键作用。,从银幕走向现实,刘易斯的文字向读者揭示了真实的美国黑帮资本运作,以及《教父》与现实黑帮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格玛 伯格曼被公认为电影史上非常伟大且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多次斩获世界电影,无论在影迷还是导演心中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这是继《魔灯》后伯格曼又一部具自传性质的作品,围绕自己多部电影展开。从内心隐秘体验到影坛高峰经历,伯格曼深度回顾了个人影坛生涯,揭开《野草莓》《第七封印》《犹在镜中》等影史艺术片的制作幕后。 《犹在镜中:伯格曼电影随笔》始于一场长达60小时的对话,之后全文由伯格曼本人重誊、润色,并隐去发问,最终沉淀为一部珍贵的大师私人电影记录。文中多处引录伯格曼的日记、工作手记、原始剧本等一手资料,文采斐然,并附电影年表及由伯格曼基金会、瑞典电影公司的精美剧照。
《声音者:孙悦斌配音理论及实践技巧》介绍了配音的基本理论、声音的艺术表达、人物配音、国产影视剧与译制片配音、动画片配音、商业语言配音、专题片与纪录片配音、叙事语言、叙事语言技巧及感悟、专题纪录片配音的常见问题等。
《异端的影像(帕索里尼访谈录)(精)》是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对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的一次总体回顾,由两部分组成。靠前部分为时任意大利驻美国使馆的文化参赞朱塞佩·卡尔迪洛1969年在纽约对帕索里尼的录音采访,后由纽约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美国意大利诗歌研究会、批评家路易吉·丰塔内拉整理而成。在整理这段访谈时,路易吉·丰塔内拉曾说:“听这份珍贵的录音,仿佛亲身感受到了60年代末的那些不平凡的岁月。”第二部分为有名文化记者奥斯瓦尔德·斯塔克1968年在罗马期间对帕索里尼进行的历时两周的采访,这份的访谈录从1969年出版以来,成为研究帕索里尼的著作引用频繁的文字之一。
常德连续四年举办的“百团大赛”群众文艺演出在省内乃至全国均具有很好的反响,且极大地促进了民间剧团的发展。这些民间剧团常年活跃在基层,弥补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民间剧团演出存在无编剧、新剧本创作能力低等问题,《“百团大赛”剧本选》即针对这一现状而编写。《“百团大赛”剧本选》收集精选近年来常德市“百团大赛”的剧本结集出版并免费提供给民间剧团使用,有助于解决民间剧团“剧本荒”问题,有助于引导民间剧团向主旋律靠拢。
本书以时代为纵轴,以各个时期的剧本获奖作品为切入点,审视不同时期好莱坞剧做的创作方式、创作特点及代表性编剧的作品,从而总结优秀的编剧作法,以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为电影文学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经验与范例。全书主要结构分为两编,编为“奥斯卡剧本奖历史溯源”,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梳理剧本奖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点;第二编为“奥斯卡剧本的创作理论与个案研究”,主要选取作家参与创作的获奖剧本作品进行分析,并从剧本的结构、语言等方面分析剧本的创作理论与改编理论。纵观奥斯卡奖90多年的辉煌历史,它不仅是美国电影的发展史,也是社会思潮和大众品味折射在电影文化中的历史,还是美国电影风格、电影类型、电影技术等多方面的变化史。
本书作者精选12篇戏剧理论与批评文论,通过对《罗斯莫庄》《终身大事》《十四行诗中的黑夫人》《伪君子》等中外经典戏剧作品及其演出的详细分析,从马克思主义、情节剧意识及道教文化等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作者关于戏剧理论的思考研究成果。 本书最后还收录了作者对中央戏剧学院丁涛教授的访谈录,其中谈及我国戏剧教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了戏剧研究与教学中“立足文本”的重要性。
纪录片艺术是基于真实生命的诉诸视知觉的艺术,因而是一种混合了现实与想象的复杂艺术。本书以纪录片艺术的复杂性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哲学和电影美学的角度观照纪录片艺术,阐释纪录片艺术的复杂内涵;以纪录片艺术的传播过程为线索,从表现状态、生成机制、解读反馈、价值实现四个方面深入探究纪录片艺术的复杂性。研究通过对纪录片艺术在传播轴线上的连续分析,展现纪录片艺术背后理智与情感自始至终的交织并存、博弈角力,从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层面对纪录片独特魅力的产生机理进行了观察与解释。
《复数的观看:影像美学导论》尝试综合运用影像形式分析、现象学直观描述与诠释学意义解读来探讨“影像美学”。作者将“影像”向“观看”还原,将“美学”向“感觉学”还原,以主体之“观看的建构”为思考的主轴,在“形而中”的层次上对影像的本体与影像的意义予以反思。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收入了两位作者各自关于电影音乐、电视与戏曲结合、电视观念的演革、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特点与语言特色、民间节日活动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与保存、高清晰影视技术带来的理念革新初探、社会群体传播思想、运动摄像在戏曲电视剧中的运用、人物专题中的个性表达手法等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工作实际,面向当前影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现实影响力做了反思和实用的介绍研究,有学术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