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是时尚之都 全世界都认同这一点。 在本书中,劳伦斯 皮科对法国奢侈品的变迁,对法国工业史、时尚文化史进行了一次有趣的研究。 法国是如何从邻国以及遥远的亚洲国家汲取灵感从而发展本国的奢侈品行业? 瓷器、银器、水晶、刺绣这些如今随处可见的制品在当时是如何风靡法国贵族圈? 假发、香水,珠宝、箱包、服饰等权谋、疫病和当时工业的产物是如何蜕变成为如今的奢侈品? 此外,本书还包含了出人意料但饶有趣味的知识。在各个章节里,您将认识那些性格鲜明、令人魂牵梦萦的人物,他们中有非凡的女人与狡猾的男人;有并不疯狂的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有哲学家和积习已深的赌徒;有职业间谍或意外入行的间谍;有奢侈品的奴隶以及造福社会的奢侈产业。 可以说,本书足以唤起人们对历史、艺术和科学的兴趣,带你领略这场三个世纪以来
河南地处中原,是享誉全国的文化大省、戏曲强省。200余年的戏曲舞台上,灿若星辰,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一起照亮历史舞台,共同谱就河南戏曲的辉煌篇章。 本书共收录了河南三大剧种豫剧、曲剧、越调的旗帜性代表人物,共计43位,包括 豫剧名旦六大家 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 汴京三王 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朝阳沟》之父杨兰春,越调 活诸葛 申凤梅, 曲剧皇后 张新芳,豫剧 第一小生 赵义庭,唐派创始人唐喜成, 郑州三玲 虎美玲、王希玲、刘伯玲, 活寇准 马琪, 小苍娃 海连池, 活包公 吴心平,豫东 红脸王 刘忠河,以及关灵凤、吴碧波、张宝英、牛淑贤、张梅贞等豫剧流派传承人,以个人口述的形式,记录了他们的艺术人生,既有或华彩或辛酸的往事回忆,又有舞台生涯的技艺总结,还有师道传承的
肯尼斯 克拉克,英国著名艺术史家、策展人、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不仅在关于风景画与裸体艺术的理论研究方面有里程碑式的贡献,在艺术的大众推广方面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0岁时他出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使馆藏在轰炸中得以保存,同时又推行 每月一画 等计划,使博物馆成为战争中抚慰、鼓舞民心的机制;1969年,由他主持的BBC艺术纪录片《文明》在全球范围热播,开启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艺术普及的先河。本书为克拉克的人生纪实,作者詹姆斯 斯托顿基于大量之前未曾公开过的档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克拉克献身学术研究与公共事业的一生,更揭示了他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
《岭南画库:苏仁山》为《岭南画库》系列丛书之一,介绍清代岭南画家苏仁山的画作及后人的研究成果。 20世纪前期,由于日本驻广东领事的大量收集,画史上罕见的早熟天才苏仁山的艺术才逐渐披露于世,引起国人关注。国内外学者对苏仁山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已充分证明其绘画具有跨越地域文化界限的非凡特质,吸引了来自东西异国人士的注目。 清代画家苏仁山被美术史家誉为“广东有史以来伟大的画家”“旷代的伟大天才”,对于苏仁山的研究,本书重新撰写,殊非易事,编著者对苏仁山资料竭力搜寻,汇总这位天才画家的事迹,对苏仁山的人生历程、画风画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并高清收录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苏仁山仅存于世的两百多幅作品,进一步突出了这位出色的画家在中国画史上的贡献。
瓷质鸟食罐在古陶瓷项目中属于另类,属于闲玩,属于趣味收藏,属于山水园林间的休闲收藏。其雅趣隐含着人类与陶瓷特殊的相依关系,又隐匿着人类与鸟类独特的情感纽带。这本学术专著填补文博界有关鸟食罐研究的空白,充分反映了中国民间鉴藏家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
佛像的出现,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在现有记载中,认为佛像的形成时期应该是在1世纪。在这之前,佛教徒认为佛陀是超乎凡人的圣者,他的形象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和图形来描绘的。 佛像的造型风格由早期的简明质朴、雄伟挺拔到后期的精巧圆熟、庄严富丽,模式从印度转换为中国及其他模式,就如同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在历史长河中的弘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一样。 本书辑入了百余尊带纪年款的佛像,旨在显人们提供佛像的鉴别标准和引玉之砖。拙作出版至今不过十年,介绍佛像方面的图录已陆续有多中问世,单尊佛像研究渐成气候,良可慰也。
对作者来说,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从事艺术创造性劳动,无论是绘画,是篆刻,还是研究中国美术史。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留下了数千幅画,数千枚章,还有二百多万字的研究著作。他在匆匆忙忙中渡过了61个春秋。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其命惟新”。他为了艺术为了创造而来到这个世界。因此,他在艺术劳动中留下的业绩也都充满了创造,充满了新。这使他格外被人看重,也使他的作品格外被人珍视。 本书包括了《傅抱石所造印稿自序》(摘录)、傅抱石的出生、南昌时期、日本留学时期、重庆时期等内容。
刘士铭先生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早在学生时代,他的作品《丈量土地》就成为新中国件送往国外参展的雕塑作品,并被捷克国家博物馆收藏。1958年建立在中山公园和平坊前的《劈山引水》,气魄之大、寓意之深为当时人们留下深刻记忆。这件作品在当时和日后美术评论家都给以高度评价,也作为那个年代的代表作而载入史册,这件作品的作者就是刘士铭。但他从不张扬这些成就,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眼观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体验世界,是一位敢于追求梦想的人。他在艺术上不重功利,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天真而又浪漫,洞彻人生哲理。他的艺术是崇高精神的升华,是心智的结晶,是他全部的生命。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历代工艺名家》系《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一个分卷,系统整理记录了从史前传说时代直至20世纪末我国的传统工艺名家与匠师的名录,领域遍及纺织、陶瓷、漆艺、营造、竹刻等种种工艺,简介其生平与主要成就,并配有代表作品的图片和工艺家的照片。
本书讲述了:有两件事让我颇受感触。一是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播出的一集关于中国远征军的纪录片,以中国远征军后人间的交往和他们对远征军资料收集过程为线索,其讲述让人感动。而收集这些。鲜为人知的史料的难度亦是可想而知的,其中仅仅因为几幅照片当事人就要数次远赴美国,与当时援华美军的家属和子女查实求证,搜集的过程实在不容易,因此资料成片委实弥足珍贵。
今年是孙老110周年诞辰,故宫博物院为纪念他对国家博物馆文物事业的突出贡献,从其捐献的2000多件陶瓷中精选210件出版大型图录,再从图录中选出163件隆重地举办“孙瀛洲捐献陶瓷展”。孙老所捐献之陶瓷不仅为故宫博物院增添了藏品,而且也丰富了国内其他博物馆的馆藏。捐献品中有70件由故宫博物院调拨支援了全国20个兄弟博物馆永久收藏。同时为了弘扬祖国文化,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有的捐献品还被赠与友好国家永为友谊纪念。 对孙老探历代古陶瓷的验证,莫过于他捐献的陶瓷精品,而这本图录就是他捐献品的一个缩影,其中的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行等均是绝世佳品。其他永、宣、成、弘终明一代和清代历朝官窑瓷器也多为鲜见之物。
“大师艺术教育经典”是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艺术教育设立的重点项目之一。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袁运甫》分册,介绍了袁运甫先生的生平事迹,具体包括了:艺术教育的经历与瞻望、谈中西艺术与知识结构问题、大美术实践的丰硕成果等。
陈少游主编的《中国艺术家年鉴(周京新卷)》主要侧重艺术家周京新个体艺术状态的研究,以同步研究为理念,长时间对艺术家的生活与艺术创作进行多方位的渐进投入式记录。采用语言叙述、文本整理、归纳、影像拍摄、学理研究、创作过程跟踪、出版推荐等手段,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内感知艺术家个体生命的鲜活和本真,让艺术家的生命本体绽放光芒。为我们的时代艺术在将来的历史写作上保留一些基本的材料和有益的参考。
本书可以说是一幅奥地利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年-1918年)的华丽的肖像画,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他的画色彩明艳,注重细节,突出情色和神秘。他在世时,他的艺术常因主题过于大胆,甚至可以说反常而遭到抨击,但如今,他却被公认为是维也纳重要的画家。 克里姆特是新艺术风格的领军人物,充满活力,生活精彩,他是维也纳分裂派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加入维也纳工作联盟,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 书中大量的克里姆特精美作品将带你领略这位伟大画家的整个艺术生涯,并与维也纳文化、政治、艺术运动相结合,深度剖析他的著名画作,包括《贝多芬之墙》,漂亮的肖像画作品如《阿德勒·布洛赫·鲍尔的肖像》和《吻》。本书也选取了克里姆特同时代的画家们和他的学生们如埃贡·席勒和马克斯·克林格的作品。他们
郭秀仪女士是我国知名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行者之一,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副主席。郭秀仪是著名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黄琪翔的夫人。一生传奇的郭秀仪女士,在其辞世多年以后,有关她的人生斑斓故事依旧为社会所关注。在孙炜先生撰写的《清风见兰——郭秀仪的艺术生涯》一书中,详细介绍了郭秀仪的绘画实践和收藏过程。
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出生于西班牙,他以工程学来表现优雅且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形式。近年来,他凭借卓越的业绩举世闻名。本书全面地概述了这位当代大师的创作生涯。本书从他在巴伦西亚和苏黎世的教育开始,叙述了他的著名作品的创始与发展,包括他的家具设计、雕塑及绘画作品。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作为当代杰出工程师而声名鹊起,初是因为他为世界多个城市所设计的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桥梁--巴塞罗那、毕尔巴鄂、布宜诺斯艾利斯、奥尔良、塞维利亚、威尼斯以及近的耶路撒冷,而这些壮观的文化形态和城市设计确保了他在21世纪界级建筑师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作品包括苏黎世、里昂、里斯本和列日的火车站;位于毕尔巴鄂的Sondica机场;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Tenerife音乐厅;巴伦西亚科学博物馆、天文馆以及歌剧院。近年来,卡
我这个人是闲不住的,总觉得应该“在其位必须谋其政”,要为大家办点儿实事。年就想到了要给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老艺术家出一本书,不算“盖棺论定”,就算“自我小结”吧!但“协会”没钱,找领导又批不来钱,甚至说:“想出书的人多了,都来要,给谁不给谁呀?!”你看我们挨了撅。又等了一年,我退居二线后,担任“北京戏曲艺术教育基金会”会长,是法人代表。我费尽周折找到了与戏剧出版社联合出书的机会,可出十人的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