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称作 整个世纪的大脑 ,并给我们的世界观带来了彻底的变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生于德国乌尔姆,1896年后移居瑞士。在他的 奇迹年 1905年,他完成了负盛名的理论 相对论 。1914年他迁居柏林,1921年荣获诺贝尔奖,1933年被迫逃离德国,尔后一直在美国的普林斯顿执教和从事研究工作,直至1955年辞世。爱因斯坦的一生是动荡不安与波澜壮阔的结合体。他不但是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同时还作为一位逆向思维和特立独行、在政治上善于思考的人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爱因斯坦用他的公式E=mc2书写了历史,而他那张对着全世界伸出舌头的著名照片同样广为流传。 于尔根.奈佛借助大量新披露的文件和令人惊讶的档案资料,讲述了爱因斯坦及他那个时代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在爱因斯坦神话背后所隐藏的鲜为人知的奥秘,深入浅出地描述了这位 新哥白尼 (马
这本小册子出自邓稼先的妻子与孩子们之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怀念与追忆。在家人的眼里,他,一个忠厚朴实却又聪明绝顶之人,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却又是绝佳的科研领军之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是党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用他的话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杨振宁传(*增订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二十世纪*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杨振宁先生的传记。由物理学教授杨建邺先生撰写,杨振宁先生审定认可,是有关杨振宁先生*厚实、*全面、*专业的一部传记,问世以来广受好评。本书生动详细地记录了杨振宁先生的家世背景、学术生涯、科学成就、社会活动以及个人生活,以翔实的史料收集、扎实的物理论述和踏实的写作态度见长,是了解一代科学巨擘杨振宁先生的人生历程、科学成就、思想轨迹、家国情怀的扛鼎之作。
钱学森出生于中国辛亥革命期间,成长于旧中国山河破碎的年月。在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留学美国后,他师从加州理工学院杰出的空气动力学家冯 卡门,研究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并涉足火箭、导弹等领域,28岁便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掀起了反共排外的 麦卡锡主义 浪潮,钱学森因此受到钳制并被责令出境。心系祖国、归心似箭的钱学森正准备举家归国,不料却遭到美国军方的关押。认识到钱学森巨大价值的美国对其回国设置了重重阻碍,使钱学森被软禁在家长达5年之久。为了争取回国,钱学森写信辗转与祖国取得联系,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通过外交手段才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新中国的舞台上,钱学森发挥自身所长,带领中国航空事业迎头赶上国际水平,实现了从小立下的科学救国、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他的一生,
这是一本讲述爱国科学家钱伟长的书。钱伟长早年丧父,由叔父国学大师钱穆支助完成学业,他奋发图强,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看到国家科技落后转攻物理学,后来学海外,名扬欧美。抗战结束后毅然回国,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下了不朽功勋,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本书主要讲述数学奇人陈景润的故事。他忍受病痛的折磨,面对穷困和坎坷,毫不动摇。他给了世界一个奇迹:在6平方米小屋里,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 和其他数论问题,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陈景润遥领先。邓小平曾这样说道: 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本书以生平为主线,讲述了其活着就为了数学研究的传奇一生,给读者展现一个立体、真实的陈景润。
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 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 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 ,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 *伟大的综合之一。 《电磁学集大成者麦克斯韦/传记读库》由周兆 平*。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德裔美籍物理学家(有瑞士国籍)、思想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学院。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任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在《爱因斯坦传》中,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凭借翔实的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爱因斯坦不平凡的一生。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邓稼先在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的第九天,便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他投身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数十载,在没有任何理论借鉴和技术支持的艰苦环境下,攻艰克难、百折不挠,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曾说: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这番话,朴实真挚地诠释了他的一生。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满腔的爱国之情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科学与人学 钱学森传》一书以人物故事的形式记述钱学森生动、传奇的一生,包括其成长过程、留学经历、情感生活、科学贡献等。本书融历史事实与人物故事为一体,内含时代重大事件,以 志存高远 胸怀祖国 对广大青少年读者进行一番精神的洗涤。
本书以苏步青生平为主线,讲述其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力争给读者展现一个立体、真实的苏步青。他17岁时赴日留学,25岁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留校任数,29岁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毅然回国,任职浙大,尽管教学条件十分艰苦,但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数学研究和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是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 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 、 东方几何学家 、 数学之王 。
李四光早年公费留学日本,立志造船救国,其间他接受革命新思潮,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小的会员。辛亥革命后,他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因不满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毅然辞职并出国深造。在国外,他先学采矿,后又改学地质,从此与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他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填补了中国地理的空白;在他的指导下,中国勘探到了石油,摘掉了 贫油国 的帽子;他还指导寻找铀矿,为中国 两弹 研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材料 他坚信, 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的生活会是多么丰满、愉快、生动活泼 。
在人们心中,爱因斯坦已成了某种非人类的奇特生物,或者至少也是一种不同的人类,他的生活只与书籍、方程式和古怪的行为有关。在这本传记里,你将看到爱因斯坦以 普通人 身份的存在轨迹,从困惑挣扎的少年到洞悉世事的老伯,有时极致地理性有时又淋漓地感性,既洞察了宇宙又彻悟人类。他有着非凡的过去,如今也愿意聆听每个生命不咸不淡的苦难,愿意指导我们成长。
本书以童第周生平为主线,讲述了其传奇的一生,力争给读者展现一个立体、真实的童第周。他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靠兄辈抚养,以后一名考进宁波效实中学,刚开始学习成绩老是倒数,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加倍努力,终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后来留学比利时,并获布鲁斯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风雨飘摇的祖国,从此把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生物科学和海洋事业,真正实践了他"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多做工作"的入党誓言。
史蒂芬 霍金是继爱因斯坦后又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生命的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面临着死亡威胁。虽行走在死亡的边界,却成了传奇的 宇宙之王 。 21岁,是霍金人生的分水岭。在与病魔斗争的同时,他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思维和风趣幽默的人生态度,坚持创新研究 提出霍金辐射,创作激励无数人走上科研道路的《时间简史》,对黑洞、引力波、 超变换 不断探索 他不仅是光芒四射的学术明星,还打通更多人生面向,成为全世界的精神榜样 影视剧中的角色客串,伦敦残奥会上的亮相,利用自身影响力为正义、人权以及人类未来发声 从被 宣判 只剩两年的生命,到享有国际盛誉的科学巨人,霍金留给这个世界的,远不止他对科学的贡献。他战胜严重的残疾,以及他那迎难而上的勇气,谁又能不为之赞叹?! 在与霍金结识的30多年里,作者不断地探
《丁肇中》一书以丁肇中教授成长和科研历程为线索,以他探索物质世界的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与发现为主要内容,展现其科学精神,让读者进一步领略科学大师的人格魅力。作者为新华社高级记者顾迈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者曾多次去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采访丁肇中教授,并在采写丁肇中教授经历的过程中, 记录下了她感触*深刻的人与事。顾老师讲故事节奏轻快、顺畅,读来如沐春风。本书叙事条理清晰,节奏轻快凝练,故事平实却感动至深。书中所讲关于丁肇中教授在探索科学道路上接踵而至的难题以及其间发生的很多小故事,真实、生动且激励人心,让人受益匪浅。
爱因斯坦生前就被誉为 新牛顿 和 人类*伟大的学者之一 ,至今仍被视为20世纪的偶像,甚至被选为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他的肖像出现在钞票和邮票上,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图书的封面上,目前至少有三出爱因斯坦歌剧,许多小说、故事和专著的书名里都有他的名字,德国甚至有十余所爱因斯坦高级中学。 在《爱因斯坦在柏林》中,作者从爱因斯坦同时代人的眼光人手观察他以及柏林的文化、社会和政治氛围,讲述了爱因斯坦以及和他同在柏林生活的人,并叙述柏林这座城市和爱因斯坦生活于其中这段时期的文化史。作者设法把这位多才多艺的天才人物生活中的一个阶段和柏林这座多元都会的命运结合起来,大有助于理解这位20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