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我很瘦弱,但我的心很坚强;选准努力的方向会使成功更容易些;随意做的事有可能会成为你一生的负担;不要做你不喜欢的事,那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你身边都是科学家,那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成为科学家。
钱学森 (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原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更名为钱学森图书馆,*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2011年,上海交大也建成钱学森图书馆。同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钱学森》由童苏平、邢娓娓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钱学森》记述了钱学森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什么是信仰?当人类刚刚从混沌中睁开双眼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无疑是迷茫而又惶恐的,无法克服的生老病死,难于抵御的灾祸侵袭,不能左右的时空变幻,当这一切所产生的无力感从内心升腾,就要借助外力给予人的精神以家园般的归属感、支撑人的意志来缓解旷日持久的压抑和焦虑、驱除徘徊难消的无助和虚无,信仰就此产生。 在这种信仰力量的支撑下,人类心智成熟,行为逐渐理性,也逐渐从摇篮期成长起来。“我从哪里来?我要干什么?我到哪里去?”,千百年来困扰人们的迷茫要借信仰的力量才能廓清。 信仰承载着人类的苦难,也支撑起历史的天空。每一个时代所特有的信仰推动着人类历史不断前进。“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从巴比伦的囚笼到罗马人的屠刀,上帝的指引就像直接照进灵魂的圣光,引领着他的信徒在黑暗的日子里依然生
本书分两部分来论述华罗庚的数学工作.部分为纯粹数学.我们并不全面介绍他的工作,只介绍一些主要而又能用较初等的数学加以解释的部分,然后附以外国对他的主要评论.第二部分为应用数学与数学普及.除第六章因基本上与纯粹数学相近.所以写法上与部分一样外,其他部分的写法上则有较大差异.众所周知,怎样看待华罗庚的这部分工作是有争议的.由于他过早过世,一些想法也来不及深入与发展.其中第八章为他经济数学的系统发表.第七章为数学普及的概述.第九章则为应用数学提高型工作的一些构想及他学生作的一些尝试.这一部分更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此外书中还包括了一些附录,一些文章也涉及到他数学以外的方面,对于更全面了解华罗庚的一生是有参考价值的.
本书分两部分来论述华罗庚的数学工作.第一部分为纯粹数学.我们并不全面介绍他的工作,只介绍一些最主要而又能用较初等的数学加以解释的部分,然后附以外国对他的主要评论.第二部分为应用数学与数学普及.除第六章因基本上与纯粹数学相近.所以写法上与第一部分一样外,其他部分的写法上则有较大差异.众所周知,怎样看待华罗庚的这部分工作是有争议的.由于他过早过世,一些想法也来不及深入与发展.其中第八章为他经济数学的系统发表.第七章为数学普及的概述.第九章则为应用数学提高型工作的一些构想及他学生作的一些尝试.这一部分更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此外书中还包括了一些附录,一些文章也涉及到他数学以外的方面,对于更全面了解华罗庚的一生是有参考价值的.
李政道 ,1926年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早 获诺贝尔奖的华人。《李政道》由岳梁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 《李政道》记述了李政道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大阪大学哲学博士,历任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教授。1948年赴美国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55年回国。他从电磁理论得到启发,于1935年提出了关于核子力的“介子理论”。现在一般认为4种相互作用都是汤川型相互作用,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称为规范子(后来杨振宁等发展了规范理论)。 汤川秀树认为,正如电磁作用是带电粒子间交换光子产生那样,核子也是通过交换一种媒介粒子而发生作用的,可能存在某种属核子力的力场。他通过计算,认为这种粒子的质量约为质子的1/10、为电子的200倍,介于质子和电子之间。人们就称它作“介子”。 介子场理论发表后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36年,美国的安德森等在研究宇宙射线时发现一种新粒子,其质量为电子质量的200倍。奥本海默认为这就是汤川秀树预言的介子。“介
杨振宁 ,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杨振宁》由黄芬香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杨振宁》记述了杨振宁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信仰的力量:富兰克林》内容包括:章伟人诞生;第二章从帮工到出版商;第三章在科学的殿堂里;第四章社会活动家;第五章到伦敦请愿;第六章为了北美殖民地;第七章旅居伦敦;第八章独立战争;第九章驻巴黎使者;第十章政界元老。
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故事太多太多,无数感人的故事会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本丛书让读者了解到一百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方方面面。除了讲述获奖者的成就、坎坷、奋斗、人品、生活趣事,还讲述了一些大师们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别有一番滋味的故事。你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披荆斩棘,终走向华灯璀璨的颁奖殿堂,并且,你还有幸分享他们在做出发明与创造时的喜悦与激动,以及遭受挫折时身临其境般的沮丧与懊恼。同时,你除了从明白流畅、引人人胜的故事中一览科技尖端的无限风光、文学殿堂的五光十色外,你更可以感受到从呱呱坠地之时与普通人无从区别的这些巨匠们具有怎样的一种创新品质与科学精神。 希望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看了这套丛书,能够学习伟人们认准目标,百折不挠,严谨认真,勇于挑战,甘于寂寞,淡泊名利
邓稼先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我国颗原子弹和颗氢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奠基者和领导者之一。为了让新生的祖国早日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与核讹诈,邓稼先隐姓埋名28载,献身祖国的核事业,为我国颗原子弹和颗氢弹的成功爆炸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我国一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加了32次,并在现场亲自指挥了15次,可以说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吴健雄 (1912.5.31-1997.2.16)江苏苏州太仓人,核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1934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后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36 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40 年获博士学位,1944 年参加了“曼哈顿计划”,1952 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美国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吴健雄》由西溪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吴健雄》记述了吴健雄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中国已进入载人航天时代。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怀着跨越时空的激情,渴望了解航天,献身航天。它促使我们编写了这套《图解载入航天丛书》。目的就是通过图片来讲解载入航天,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对载人航天有所了解,提高科学的认知能力,同时能欣赏到自然的神奇,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得到艺术的享受。 这套丛书共有6册,每册有一个主题,涵美国了载人航天的主要方面。《登天历程》讲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空间站和航天飞机》集中讲述了各种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人类航天的未来》主要讲人类的火星飞行、月球基地建设和在太空中建造大型太空城等。这3册书分别介绍了载人航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什么人可以当航天员?航天员如何培养和训练?有关这方面的介绍集中在《选训航天员》中。《太空生活》中收集有大量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 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
《谷超豪传(数学战略家)》是《大家丛书》系列丛书之一。 谷超豪,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谷超豪院士从事数学研究活动已60余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谷超豪的一生尝尽了数学的深奥和抽象。 《谷超豪传(数学战略家)》详细介绍了数学大师谷超豪的一生。本书由郭梅、董玉洁著。
阿基米德,他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于公元前287年生于地中海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城。他才华出众,智慧过人,发现了省力的“ 杠杆原理”和被称为“阿基米德定律”的浮力定律,他设计了多种机械装置和建筑物,并确定了许多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在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城时,他应用机械技术,为国王设计制造了各种武器和机械,给于叙拉古城人的麻痹,罗马军队终于偷袭成功。当他们攻入古城后,先杀害的是他们恨之入骨的伟大科学家阿基米德。这位老科学家临终时,用微弱的声音怒斥侵略者:“你们夺却了我的身体,可是我将带走我的心……” 在阿基米德之前,杀腊也有不少思想家和数学家,但他的发现更加经得起实践的反延长检验,并且不断得到发展。他献身科学事业的炽热之心,通过他不朽的著作,代代相传,为后人求知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