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中富饶,父亲对他这个老儿子寄予厚望;青年时北上求学,师从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随北平研究院迁到昆明,开始了学术上的储备; 文革 时期,家中变故,师长和朋友们相继离去,思考却未停止;老年时,厚积而薄发,科研和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学术大成之作。苏公一生的经历过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书中描写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苏公同一时期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情怀和精神风骨。
本书选择孙鸿烈等若干参加过青藏科考队员为访问对象,通过他们的回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青藏高原科考经历、相关的研究活动和国际交流。《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1973-1992)》选择的访问对象包括考察队负责人和参加考察的不同学科的主要人物,具有代表性。他们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层面,再现了青藏科考的艰辛历程。
计算矿物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其建立和发展依赖于物理学和计算机学的进步。不同于实验矿物学从测试结论反推理论模型,计算矿物学可根据已知矿物模型计算理论模型的 理论值,或预研推测未知模型及其相应参数。目前, 外计算矿物学的相关论文很多,但其发展仍滞后于实验矿物学。考虑到矿物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化学等相关从业人员的物理学和计算机知识背景,《计算矿物学》对计算矿物学中三类模拟尺度(纳观-微观、微观-介观和介观-宏观)的主流模拟技术进行评述,弱化物理学理论叙述、公式推导和程序编写等内容,重点归纳多尺度理论模拟方法的基本思想、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并列举部分实例进行说明。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通过田在艺院士无奇的童年、求学在外、玉门和陕北的工作十年、在新疆奋战的日子、投身两次石油大会战、参加江汉油田和吉林油田的建设,以及调入北京后的理论研究等内容,向人们全面、客观地展示了田院士的一生经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章节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令人振奋。
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专家和人文社科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全书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并于卷首简要回顾学科发展简史,卷末另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各学术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书中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研究路径的变迁和学术生涯的沉浮,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记述了约300位地学家,分别见于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学等分册。其中,地质学分册
詹天佑,近代中国批留美学生之一,以 11 岁的幼龄留美 9 年,学成归国历时 7 年所学非所用却从未言放弃, 27 岁始投身铁路建设。 他完成了中国人自建的条铁路——京张铁路,为国人争了一口气,给百年积弱的国人以极大的民族自信心。在如今高铁成为国人骄傲的时代,重读先辈的人生更觉感人。 詹天佑的人生不是只有光环与盛赞,更多的是筑路过程中面对自然环境的艰难与艰辛,面对清末民初社会环境的无奈与坚守。本书即以此为切入点,对詹天佑的学识、爱国、敬业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再现了詹天佑成就背后的人格魅力。
李四光不仅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 他的一生“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始终不渝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忠于共产党、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操;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宏大志气;正直诚实、自强刚毅的优良品质;谦虚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身教言传、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奋斗不息、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本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位伟大人物的人生经历。
《信仰的力量:李四光》为《信仰的力量·中外名人故事》系列丛书之一,有一种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总是激励着我们,有一种力量,它能够铸造信念让我们生生不息。这种力量叫信仰。《信仰的力量:李四光》讲述了李四光的生平事迹,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
李四光的一生,全为为国争口气而拼搏,他在地质学所取得的成就,全为实现救国强国之梦。他曾是清末的工科进士,立志努力向学,造船救国,随后登进士、入实业,却因为辛亥革命失败毅然再次深造。原本造船救国的理想,他并未抛开,只是究其根源,还需要从矿产着手,而矿产则需要从地质着手,也正是这个缘由,他*终选择了地质学,从而走上科学救国之路。建国之后,他引领中国,彻底摆脱了缠绕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贫油之帽。他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地质元帅,更是在祖国河山屡屡印下足迹的地质大家,他的一生,一直在为国争光的道路上疾走。
《丁文江卷》所收,主要包括三方面:丁文江先生科学方面的文章、政论以及游记。科学方面的文章,主要侧重于普通读者易懂的部分,专门的地质学论文(多数用英语撰写)尽量不收。政论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基本都收入了。为便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丁文江先生的思想与学术成就,本编未将科学文章、政论分类编排。 丁文江有文学天才,他的古文、白话文俱佳。读其《漫游散记》《苏俄旅行记》,不仅能为其优美的文笔打动,还能得到多种知识滋养:里面既有地质旅行的记载,又有地理、人种、边地民族语言以及风土人情等引人入胜的描绘。
徐克勤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矿床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找矿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杰出成就。1947年在湖南瑶岗仙发现夕卡岩型白钨矿床;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现安徽凤凰山铜矿,马山硫铁矿以及南京岔路口硫铁矿;1954年在攀枝花铁矿调查,确定了矿床特征成因及其规模;1957年在南发现加里东期花岗岩,揭开了华南花岗岩及成矿关系研究的序幕,该项研究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自1973年起开展华南断裂呦陷带内某些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铁铜矿床的研究,研究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本人获得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执教半个多世纪,培养了大批优秀地址人才,为我国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详
陈梦熊是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梦熊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地质科学和调查事业,全面采集并深入研究陈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对研究陈先生本人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对研究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对研究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甚至对该学科科技人才的培养,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科技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亦有重要的意义。
胡适著述甚丰,在诸多学术领域里多有开创性的贡献;为满足读者的需要,本社在出版《胡适全集》之前,先行出版胡适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有代表性的著(译)作。这些著(译)作的出版,或采用初版作底本,或依据较善版本徘印;个别有误值、脱字、衍宇之处,均予改正。 《丁文江的传记》初(1956年)刊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三辑《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先生逝世廿周年纪念刊》上,1960年6月由台湾启明书局出版,并附了作者写的《校勘后记》,1986年台湾远流出版发行公司出版《胡适作品集》,将其辑作第二十三集。
《土木工程地质(第2版)》为土木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必须的工程地质基础知识,系统地阐述了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地质勘察及土木工程中的地质问题评价。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重点突出、便于自学,并注重双语教学及工程地质学科新成果的介绍,除每章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外,在附录中还编排了工程地质实验实习指导和应用技能训练。
晚清民国时大批青年远渡重洋,学习西洋文化,接受欧风美雨的洗礼,回国后投身政治,也有一些人潜心学问,成为了真正的学者,还有的人投身实业,壮大了民族工业。丁文江(1887-1936)算是其中三面兼顾的典型:他在英国学习地质学、回国创办地质研究所;与胡适办杂志评论时事;与友人创办煤矿成了企业家;受聘孙传芳规划大上海,与北伐军大打出手;又在蔡元培力邀下出任中研院总干事。丁文江是中国近代少有的既能做学问,又能做事情的流人才,正如罗素所言:“丁文江是我见过的有才干的中国人。”
《李四光和他的时代》收录了李四光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与学界、政界、社会各界重要人士的往来书函及其手稿,其中许多名家手迹都是首次面世,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从李四光与各个时期名人胡适、蔡元培、徐志摩、鲁迅、梁启超、李约瑟、傅斯年、周恩来、郭沫若、钱学森、马寅初等名人的鸿雁往来,读者可以感受到,无论是军阀混战、民族危难、国共纷争的年代,还是在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岁月,作为为一名科学家,李四光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以追求科学真理为使命,秉乘科学报国之志,坚贞不渝地将学术活动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相连,为祖国建设和地球科学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文字和手稿反映出李四光的治学精神、高尚人格和艺术修养,是他留给人们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丁文江是在很多学术领域做出过开拓性贡献、在科学史和学术史上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文江和他的团队使中国地质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地质学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学、古生物学、历史学、教研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作为欧化深、科学化深的中国人,丁文江在提倡科学研究方面不遗余力。在朋友的眼中,丁文江既是“良善有用的中国人”,又是“天生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还是精于科学、长于办事的“现代稀有的人物”。本书是关于介绍其生平事迹的专著。
何琦*的《远古生命的守望者》按照李星学学术成长经历的时间顺序,以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环境下古生物学科的发展历史为参照,共分为7个章节和结语部分。**章主要介绍了李星学的家庭背景和他在长沙雅礼中学的求学经历,并对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陈仁烈、晏阳初,关键事件 民训 进行了重点描述。第二章讲述了李星学如何在二舅朱森的影响下走上地质古生物学的研究道路。1938 1942年是抗日战争的重要阶段,对青年李星学影响至深,因此这一段历史背景是本章的关键。第三章是关于李星学在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经历。导师斯行健、妻子刘艺珍等是对他一生的科研生涯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第四章讲述了李星学新中国成立后到 文革 前,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经历。这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时期,以他的几部代表性论*为主体,对他的学术成长进行了阶段性梳理
罗哲文是中国当代古建研究人、长城研究人,也是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始人和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评选的发起人,参与了国徽设计、北海团城保护、长城等重要事件,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学生。从1950年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几乎经历了新中国文物保护的所有重要事件。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 本书作者张海燕,笔名张天骥、凡夫,出生晋中,经历军人、报人、出版人,参与编著《中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大百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大百科》等。作者查阅千余种图书、报刊资料,历时三年精心撰写而成。回顾和评价了罗哲文1924年到2009年间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史料翔实、评价客观,是一本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备的好书。
《马承源传(青铜大家)》的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专家马承源。马承源是浙江镇海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他在学生时代即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他还是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张瑶编著的这本《马承源传(青铜大家)》从其少年时代开始写起,不仅详述其文博专业道路上的重要人生历程,对其生活中的本色、性情一面,也做了生动介绍和描摹。书中还附有 马承源生平大事记 、 马承源重要学术成果一览 ,对其生平及学术成果的概括简明扼要,使得本书增添了一定的厚重感。此外,文博专家加 地下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