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就作为全书各个章节的引言,以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se)的观点,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生物、大气、天文等诸多学科,阐述地球科学的*发展和人类面临的地球环境问题,后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芩(Crutzen)提出的*地质时期“人类世(anthropocene)”作为全书的结尾。虽涉及的知识面广,但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性,是一本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的科普读物。在翻译中,译者对自己较熟悉的专业知识而言,是?“温故知新”: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科领域,是重新学习的过程,从互联网上得到了许多资讯,在此,感谢那些网上作者。译文中,经征得原作者金庆烈教授的同意在个别处做了删减或增补;本书版的中译文稿于2008年7月完成,此后,应作者的要求按修订版修改和增补内容。由于译者的水平所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
李文华院士是 知名生态学家,在林学界、生态学界和资源科学领域享有盛名。本书记叙了李文华院士根据环境条件、科学发展和 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学术成长经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研究,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再到生态农业复合系统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畴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他求真务实、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以及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 个人品质。
2020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建系60周年,六十年沧桑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在过去的60年中,北师大天文人呕心沥血,不断奋斗,按照“三材”建设要求,营造“和为贵”的系文化,注重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培养优秀学生,积极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不妥拓展 交流合作,切实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本书以系训为题,包括了对近十年全系工作的总结,以及众多系友、在职及退休教师们感人至深的稿件。大家在这本纪念册中将珍藏的回忆与大家分享,读来如饮甘露,令人备受启发。
本书为《张岱全集》之一,是一部百科全书式著作,也是张岱有名的著作之一,其内容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广采博收,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个条目。此书早年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具有好的社会反响。此次修订整理,利用新见抄本校核底本,增补校记、纠正了此前版本的诸多错讹。
本书是为纪念“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院士的纪念文集,包括赵九章院士的数十位弟子、同事、朋友以及家属撰写的纪念文章。这些纪念文章从不同角度回忆和记录了赵九章院士为中国的科学发展特别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缅怀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李文华院士是国际知名生态学家,在林学界、生态学界和资源科学领域享有盛名。本书记叙了李文华院士根据环境条件、科学发展和国家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学术成长经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研究,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再到生态农业复合系统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最后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畴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他求真务实、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以及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优秀个人品质。
李文华院士是 知名生态学家,在林学界、生态学界和资源科学领域享有盛名。本书记叙了李文华院士根据环境条件、科学发展和 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学术成长经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研究,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再到生态农业复合系统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畴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他求真务实、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以及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 个人品质。
本书是第六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潘君骅,应用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光学仪器领域的科研工作40余年,长期致力于光学非球面的研究,由他主持完成的我国和远东 大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 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 获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几年还研制了多种特殊非球面光学仪器和设备,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李文华院士是 知名生态学家,在林学界、生态学界和资源科学领域享有盛名。本书记叙了李文华院士根据环境条件、科学发展和 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学术成长经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研究,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再到生态农业复合系统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畴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他求真务实、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以及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 个人品质。
李文华院士是 知名生态学家,在林学界、生态学界和资源科学领域享有盛名。本书记叙了李文华院士根据环境条件、科学发展和 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学术成长经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研究,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再到生态农业复合系统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范畴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他求真务实、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以及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 个人品质。
本书为2022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之一。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任新民在调入 五院正式从事导弹研究之前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任新民从仿制“1059”导弹开始到“东风”系列导弹、“长征”系列火箭、试验和通讯卫星,再到载人航天论证的整个过程中所发挥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曲金良等著的《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是 海洋局委托立项“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 终成果。本书撰写的宗旨,是针对当今世界海洋发展形势和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对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需求,构建中国海洋文化的基础理论构架,较为系统地回答中国海洋文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应如何等基本问题,为提高我国国民的海洋文化主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海洋文化,促进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繁荣,提供基础理论观念和方法。 全书含绪言和主体内容九章。绪言阐明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目的意义、已有基础和目标指向、基本概念、主要内涵; 至二章宏观把握中国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主体构成等基本问题;第三至七章系统分析中国海洋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审美文化等具体形态;第八至九章专题论说中
本书为2022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之一。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任新民在调入 五院正式从事导弹研究之前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任新民从仿制“1059”导弹开始到“东风”系列导弹、“长征”系列火箭、试验和通讯卫星,再到载人航天论证的整个过程中所发挥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