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作为中国批选派出洋肄业的留学生,12岁即在美国生活学习,在耶鲁大学土木工系学习铁路专业。学成归国后,他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条完全由中国人出资,完全由中国工程师主持的近代铁路。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中国培养了许多年轻的铁路工程师,坚持统一中国铁路路轨标准,为中国铁路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推崇现代而又汲取传统的思想理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王小谟——国防科技领域著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功主持研制国产预警机,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为中国预警机从无到有、形成作战能力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的人生经历跨越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多个历史阶段,其奋斗历程可以视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从一穷二白到自立自强的缩影。本书记述了王小谟院士矢志科技报国、潜心国防科学技术研制的奋斗历程,希望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我们能牢记过去筚路蓝缕创业之艰,勉励后来者自立自强接续奋斗之志。本书读者对象: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生,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
太沙基(Karl Terzaghi, 1883 1963)是现代土力学的创始人, 土力学之父 ,他的杰出不单在于奠定了土力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更在于他这个人,他对工程、理论、实践的态度,以及他传奇的经历。 本书作者理查德 古德曼经过五年的研究,阅读和翻译了 82 卷太沙基的日记,采访了太沙基的亲朋好友,并阅读了15000封信件、大量的文章、出版物以及报告之后,创作了这部关于太沙基的传记。从太沙基留下的文件与信件中,作者见微知著,如同抽丝剥茧一般,去探索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师的人生观。
20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的 上马 、九〇九基地批准建设,来自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科技人员和数百名大学毕业生纷纷汇集到四川乐山青衣江(平羌江)畔,怀揣科技报国梦想,唱响一曲青春激昂的奋斗者之歌。 本书以九〇九基地十位科学家的自述或小传,反映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建设的艰苦卓绝的历程。他们经过努力求学走进高校,又以优异成绩投身科研一线。在三线基地,他们吃住在工地,不分昼夜学习、研究,凭借对家国的一腔热血、对科学的钻研精神,他们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的故事,是自强自立、求真务实、创新协同、拼搏奉献的 〇九精神 的生动体现;他们的人生,也是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奋斗终生的万千科学家的缩影。
《核动力道路上的垦荒牛:彭士禄传》通过实物采集、口述访谈、录音录像等方法,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各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科技人物提供手资料和原始素材。
全书分上下两册,近500万字,2200页,带光盘。分4个篇章:综合论述篇、单位名录篇、法规标准篇、统计资料篇。综合论述篇收录了包括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在内的共9位领导同志和专字撰写的文章;单位名录篇收录了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8万余家印刷及相关企业名录;法规标准篇收录了有关印刷的全部法规标准;统计资料篇收录了1999年全国主要印刷及印刷机械企业有关统计资料。内容翔实新颖,查询使用方便,是印刷及相关企业,印刷机器器材制造及经销单位之工具书。
王希季,白族,空间技术专家和航天学家,云南大理人。1921年7月26日出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12月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生院,获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相继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调入空间技术研制开发部门。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前身相继为中国科学院一OO一设计院、上海机电设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总工程师、所长。1979年以来,历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技术顾问,相继兼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以图文相间的形式,详尽记录了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晚年接受挑战,亲自为故乡苏州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全部过程。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出版此书,无论是对于新开馆的苏州博物馆,还是对于前来参观的广大市民或读者,都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供读者阅读学习。
海洋石油工程设计指南编委会编著的《海洋石油工程设计指南》主要内容包括了海洋石油工程所有各专业的设计和施工、HSE(职业卫生、安全与环保)评价报告的编写,以及海上油气田的陆上终端的介绍。 《海洋石油工程结构焊接防腐加工设计》包括了第七篇海洋石油工程加工设计中的结构加工设计、焊接加工设计和防腐加工设计。第七篇是按施工设计的深度编写的,是在前六篇详细设计的基础上介绍在更深一步的设计步骤中,结构加工专业、焊接加工专业和防腐加工专业要继续进行的设计工作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要求。 《海洋石油工程结构焊接防腐加工设计》适合从事海洋石油工程设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从事海洋石油工程研究、建设和海上油气田生产管理的人员可参考使用。
《新建城际铁路标准化施工手册:路基工程》共包括常见的地基处理、路堤施工、路堑、过渡段、沉降观测、支挡结构、边坡防护、路基相关工程及设施、环水保及文明施工等9部分,另有8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工艺、施工流程、资源配置、质量控制及检验、安全及环保要求等几项进行了细化,并具体针对西北地区特有的湿陷性黄土等地基的加固方法进行了细化,做到针对性强、图文并茂,使基层管理人员及作业层上手快、落实快,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艾奇逊曾是美国对外政策权势集团的关键人物,他和这个集团的其他成员一起缔造了美利坚 “帝国”大厦的地基。《艾奇逊:美利坚“帝国大厦”的初代建筑师》主要关注艾奇逊作为战略家的一面,依靠美国外交档案,着重描绘其建立美国实力优势的“帝国”缔造战略。艾奇逊的战略思想中的两个核心部分对对美利坚“帝国”的建立贡献巨大:一是推动战后美国和西方的大规模重新武装,不仅实质性地将美国“从大块头的食草动物变成食肉动物”,而且扩大了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存在和政治影响,尤其是在欧洲的军事存在和政治影响。二是在他和许多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个由正式联盟盟约、跨大西洋稠密的各方面公私交往支撑的西方共同体形成了。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艾奇逊的冷战战略就是如何经营朋友的战略。 中国正在崛起,中国的影响和利益存在也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的《伊(CAUP 的女教授们)》汇集了至2016年底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职的来自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不同专业背景的14位女教授们在学术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和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以及课堂之外丰富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她们通过女性**的视角诠释了现代女性对待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待家庭负责任的态度以及为寻求二者平衡而付出的努力。
《天然气与电力》是一本关于天然气与电力的科普读物,在《天然气与电力》中你将了解到天然气工业和电力工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能了解到天然气从勘探、开采到贸易及用于发电全过程。同时,你也将了解到天然气发电和其他燃料发电的竞争以及几种发电的形式。《天然气与电力》可供石油工业和电力工业的相关人员使用,也可做科普知识宣传使用。
《汽车标识符号全知道》按品牌标识、车身上标识、驾驶操作标识的顺序,以图解的方式对汽车上常见的标识和符号,一一进行解释和说明,并附注一些驾驶人操作使用注意事项等。《汽车标识符号全知道》适合车主、驾驶人、汽车爱好者和汽车从业人员使用。
本书围绕张锦秋院士的成长经历,从院士生活的日常开始,在迹寻其与时代共振的命运及其在时代变迁中不懈努力的历程,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张锦秋院士从一个普通的文字爱好者成长为一代建筑大师,从一个普通的文化自觉者成长为一个担当建筑文化弘扬者的建筑文化大家的过程,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中,完整呈现了一代宗师的韧性与情操。
《质量变革中的质量经营:以实现组织持续成功为目标》围绕提供顾客价值,阐述如何通过应对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持续获得顾客的好评,以保持持续成功的重要性,并解说其实践方法。 另外,针对实现持续成功的质量管理的具体设计、构建、运营和改进,《质量变革中的质量经营:以实现组织持续成功为目标》介绍由“超ISO企业研究会”会员进行的研究和实践案例。
《王小谟传》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名雷达专家王小谟的成长历程、人生经历和科研工作成就,以及中国防空雷达、预警机研制背后的故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王小谟院士严谨、豁达的性格和非凡的人格魅力以及高瞻远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奉献精神。 作者姚远、刘凡君深入采访王小谟院士及其同事、学生,深入机关、部队一线调查、采访获取**手资料,内容丰富翔实、情节生动、语言流畅,集真实性、文学性、思想性为一体,适合关心我国科技事业的广大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