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心选择了90多位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通过简明、活泼的文字,带我们走近这些科学家,循着他们的人生经历,倾听他们的事迹,分享他们的喜悦与欢乐、挫折与痛苦,了解他们高尚的品德,勤奋好学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家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既能学习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又能萌发对科学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愿本书成为青少年朋友的良师益友。
本书从杨利伟的学生时代开篇,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这位 中华飞天人 如何从一个小城少年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航天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 23个成长关键,50段辛酸历练故事,更接地气地还原人物本色,是青少年励志成长的优秀读本,也是公众近距离了解杨利伟,触摸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脉络,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难得的读本。
本选题为茨威格传记作品集之一,讲述了麦哲伦的一生。他在印度和非洲服军役,同西班牙国王签订合同后远航,在航行过程中处理叛乱,克服困难后终于取得成功。他是第一个把环球航行理想付诸冒险运行动的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让人类文明有了一个极大的飞跃。茨威格在本书中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坚强、谨慎和孤僻的麦哲伦,在对麦哲伦航行过程的描述中凸显了其性格,描述了麦哲伦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茨威格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麦哲伦的一生写得立体生动、有血有肉。
本书为谭其骧先生的精简版传记。作者葛剑雄遵照恩师谭其骧嘱托, 求是师求真 ,客观记录事实,公正发表议论,为传记能尽可能真实作*大努力。本书除作一些文字精简外,主要删去了原书中纯学术部分、一些引用的原文,以及反映传主所处形势、参加的重要活动和与他人关系的内容等,客观记录事实,真实还原一代学人形象。
本书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的一种,传主吴浩青,1914年出生,江苏宜兴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被誉为锂离子电池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本书从吴浩青的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两大方面,详细叙述了吴浩青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史料丰富,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第五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沈志云是我国机车车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83年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理论,被誉为 沈氏理论 ,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在轮轨动力学、曲线通过理论、蛇行运动稳定性和*响应等方面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研制成功迫导向货车转向架,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为中国数十万辆货车更新换代开辟了新途径。1988年以来筹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能模拟400km/h高速列车运行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 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沈志云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
《李政道传》精彩透析了李政道不凡的成功道路。浅俗曼妙地阐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的产生真相及其物理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李政道传》还从侧面反映了近年中国科学发展和教育决策的历史,全面披露了“文革”时期李政道的忧国情怀和相关高层内幕。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作者如实记述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学术恩怨的内幕。书中首次披露的事实,对时下学界的伦理困惑,也有着重大教育意义。 《李政道传》由李政道的好友兼助手季承先生耗费10年时间精心结撰,七删七改,还原了一个伟大学者的真实经历,特别讲述了李政道和妻子相遥、相知、相爱的故事。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旅程中,爱情始终是李政道赢得事业成功和牵福生活的源泉。 李政道,1957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奖。同时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襄赞
本书介绍了美国诺贝尔数学奖获得者纳什的传奇人生。他是如何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新闻人物,他又经历了什么艰苦磨难,他的生活与常人又有什么不同或是相同.....本书都将有所展示。 本书再现美国数学天才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传奇生活。30岁以前,他解决了一系列数学界公认的难题,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此后,他遭受了灾难性的精神崩溃,成为普林斯顿一个在黑板上乱涂数学命理疯话的幽灵人物,几乎被世界所遗忘,直到他从癫狂中苏醒,获得诺贝尔奖。
2004年,为庆祝《中国科学报》创刊45周年,由李浩鸣先生主持组织编出《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一书。此书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各方好评。有关专家建议出版简装本,以利于普及发行。为此,主编者到湖南大学任教后,和他的学生进一步收集材料,共汇集了80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科研体会、治学心得和育人经验条目,还选录了多篇小故事,辑成《院士心语》一书。主编者邀请笔者写一篇序言。笔者感到荣幸而责任重大,从头阅读学习本书原稿,读后受到教益和启发良多。这本《院士心语》由李浩鸣和蒋晶丽主编。
本书通过56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把“两弹一星”元勋、导弹总体与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的成长和成功经历娓娓道来,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位科技专家从幼儿时代的数学顽童,到有志向、有追求的爱国青年,再到投身航天事业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多角度、生活化地展现了他的精神境界、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为人处事之道和人格魅力。 读者在跌宕起伏、张弛有度的阅读体验中,可以了解波澜壮阔却鲜为人知的中国导弹研制历史,感受中国航天自立于世界的能力,以及老一代科技专家为祖国的强大倾情奉献的伟大精神。
本书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开山元老之一、北平研究院实际掌门人李书华教授的自述,记录了他一生的几段霸要经历。 如留学法国,在北京大学、北平研究院、中法大学、北平大学区等从事教学、科研、管理与学术交流等,以及他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煜瀛、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陶孟和、沈尹默、梅贻琦、朱家骅等中国现代科学和教育名人的交往:其书言必有据.要言不烦. 既是李书华本人牛涯的真实记录。 也是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史和教育史的重要资料,李书华还是一位游记作家。 他的游记具有科学家精细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在中国现代游记中别具特色。 本书中的《黄山游记》、《房山游记》和《陕游日记》、是他的游记中的精华。
《科学天梯丛书·七彩学生文库·科学哲理故事:大悲剧引出大成果》尽量不用枯燥的笔调、华丽的辞藻、冗长的堆砌,而是力图简介,同时把大量的诗词格言、民间谚语、趣味谜语、流行歌曲等镶嵌在书中。这样,读者既可以领略到科学的严谨之美,又充分享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不仅是科学史的“录音机”和“录像机”,还是现实的“摄像机”,我们尽量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的科技进展收入到书中。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科学家承担着分外沉重的担子,这使得他们在科学研究中付出比国外科学家更多的情感和精力。但是中国科学家所表现出的顽强不屈的精神,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很少能与之比拟。了解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科学家无与伦比的高贵人格。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本书可供中学生、大学生和科学史研究者或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把晚明期间的徐光启(1562-1633)放到中国的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嬗变的历史必然中予以考察和评价。徐光启所处的时代,是“天崩地解”前夜的动荡腐朽时期,也是“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多元裂变时期。他既是在科举“烂路”上屡败屡战的传统儒生,又是倡导近代科学思维的前驱人物;他既是浸润于尧舜孔孟程朱陆王的士大夫,又是试图以天学“补儒易佛’’的洋教徒;他既描绘了会通中西以求超胜的宏伟蓝图,又无法冲破旧世界的制度网罗;他既具有正派清廉的高尚道德,又不乏周旋官场的政治智慧。总之,徐光启的思想既有孕育近代文明的超前性,又有束缚于传统的滞后性。因而他既是传统社会立言、立功、立德的理想人物,又是为传统社会压抑而郁闷的悲剧人物。试想,如果徐光启思想的近代胚芽在当时能够生长发育,那么中国的近代社会及其思想史大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1451-1506),中世纪热那亚共和国航海家,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 哥伦布1451年8月10日出生在意大利,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次航海。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并命名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10月28日,船队到达古巴岛,哥伦布误认为这就是亚洲大陆。 随后哥伦布来到西印度群岛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即今海地岛,在岛的北岸进行了考察。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返回西班牙。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开创了在新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纪元。 当时欧洲人口正在膨胀,有了这一发现,欧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新大陆,就有
每天所见所闻的生活场景和片断总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痕迹,那是因为我们拥有记忆。记忆联结着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也奠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生存和交流的基础。大脑如何产生记忆?这是一个千百年来悬而未解之谜。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独辟蹊径,通过研究原始动物海兔的神经细胞,发现记忆就发生在神经细胞的连接点—— 突触上,其分子的工作原理也随之被揭示。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认知分子生物学,同时也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记忆衰退的难题。 书中作者追溯了维也纳的儿时经历引起他对记忆的强烈兴趣,这一兴趣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然后转到脑生物学领域,跨越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终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破译了人类记忆密码,
本书是为纪念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严济慈先生诞辰110周年,由其子著作而成。文中倾注了家人对严老的尊敬及无限思念。书中内容分五章,以全新的视角从“做人”、“做事”、“做学问”几个方面阐释了严老从幼时求学到学成归国的科学历程,记叙了严老与科学研究的不解之缘,亦与读者分享了他们生活中的曲折与幸福。语言平实又不乏严谨,情感丰富真实,感人至深。 严老作为“科学泰斗”、“教育宗师”,其教育思想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求真务实的品德,对当代中国年青一代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本书适合所有青年学子及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人员阅读。
涂光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青少年时代曾就读于南开中学、抗日军政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留学美国和苏联,分别获得博士和副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地学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任教授。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贵州省科学技术奖等20余项重大奖励。 本书记述了涂光炽院士充满传奇、坎坷和奋斗的一生,展示了他超人的智慧、求实创新的科研作风和正直高尚的人格魅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触摸到共和国地学发展的脉搏,感受到中国科学家为祖国繁荣昌盛所担负的历史使命,重忆起生命和精神力量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