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五章,按时间延展、以事件布局,章节间按照历史进程渐次叙述。全书尽可能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公允、描述流畅清晰。本书以历史发展的印记、朴素详实的笔触,辅以大量史料照片,勾勒出黄旭华一生成长的过程,努力刻画与展示一位为了祖国的安全与强大,孜孜以求、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科学家形象。
马丁 李斯特曾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他不仅是英国安妮女王的御医,也是一位研究和著述颇丰的博物学家,他开创了贝类学,在1685年出版了《贝类学史》。为了给他的著作添加插图,以形象地说明文字内容,马丁 李斯特训练自己的两个女儿苏珊娜 李斯特和安娜 李斯特,她们被教导要以科学的视角观察事物,并完成了个别软体动物的第一批正模标本的绘图工作。 苏珊娜 李斯特和安娜 李斯特精致的绘笔,不仅让这些美丽的贝类被展现在世人面前,还让它们成为博物史中受到关注的物种。我们从这些插图和版画本身的美妙与细致,可以了解到早期制作科学著作插图的技术,以及这些在科学革命中容易被人忽略的重要女性角色。 本书介绍了马丁 李斯特和他女儿的经历以及他们在博物研究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一本集科学、历史与艺术于一身的可读性较强的作品
斯梅尔是1966年菲尔兹数学大奖得主,他是一位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当代数学大师。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做出了成就,例如首先证明将球体从内向外翻转在理论上是可能的,提出了混沌概念的先声——斯梅尔马蹄等等。斯梅尔首先突破了维数障碍,在高维宠加莱猜想上取得重大进展,证明一个六维的世界有可能比一个三维世界更为简单。不仅如此,斯梅尔还是一名发起了旨在终结越南战争的反战运动的狐胆骑侠,并与美国的科学管理机构进行过维护学术自由的不懈斗争。斯梅尔有丰富的业余爱好,不但被公认为的矿石收藏家,而且还热衷于摄影、航海、登山。本书由一位十分熟悉他的数学家撰写,不但以极其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斯梅尔数学成就的迷人之处,更令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勇于追求、执着探索的数学家形象。tt tt tt
刘东生院士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第四纪科学家、黄土科学家、环境科学家、科学探险家、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1987年连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第11届和第12届副主席,1991年当选为INQUA第13届主席。199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2007年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刘东生为我国第四纪科学于黄土科学事业奋斗了大半个世纪,取得多项重大成就。包括:确立了从粉尘的搬运、沉积过程到后生演化的一套完整的新风成理论;建立了第四纪古环境的“多旋回理论”;他从事的对整个黄土剖面的系统研究,使之成为迄今全球**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建立了全球变化的国际对比标准;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研究方向,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研究结合起来
本书作者迈克尔 柯林斯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宇航员,他与尼尔 阿姆斯特朗和巴兹 奥尔德林一起完成了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壮举。他在本书中生动、详实地记述了他当美国空军试飞员、宇航员,以及执行 双子星座 10号太空飞行任务和 阿波罗 11号登月飞行任务的整个过程。本书语言风趣幽默,故事恢宏壮美,是一部深受美欧读者喜爱的登月纪实。
本书为高伯龙学术成长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传主高伯龙,1928年出生于广西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激光陀螺研制领域作出了重大的突破,取得了重大进展。本书详细叙述了高伯龙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史料丰富,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2004年,这封信和其它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雪手中。米雪说:“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米歇尔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格雷斯·霍珀(1906-1992)。她被人们称为“计算机程序之母”,“美国海军计算机化之母”,在媒体评选的“IT界十大有远见的人才”中,她作为的女性赫然在列,与阿兰·图灵、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一同入选。 她对计算机领域的贡献不可磨灭:她发现了计算机程序中的个bug,同时也创造了计算机世界*的bug——千年虫(y2k);她实现了个编译语言和编译器;创造了世界上种商业编程语言cobol,并为之后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定义了模型。 她一生获得无数的荣誉。她是美国海军少将。为表彰她对美国海军的贡献,有一艘驱逐舰命名为“格雷斯号”;加利福尼亚海军数据处理中心也以她的名字而命名。她得到过许多殊荣,如计算机科学年度人物奖、国家技术奖等、海军功勋服务奖、国防部卓越服务奖等等。 1971年,为了纪念现代数字计算机诞生25周年,
世界上有两种天才,一种是“普通的”天才,一种是如魔术师般“神奇的”天才。只要你我再聪明几倍的话,就可以比得上普通的天才,而如魔术师般神奇的天才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心思到底怎样在运作,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分析他们的思想就像要看穿魔术师怎样变戏法一样困难。所以,在外人看来,神奇的天才都是一些语言荒诞、行为古怪、智慧超凡的“鬼才”。而理查德·费曼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千年才难得出一个的科学鬼才。 费曼被很多物理学家誉为上个世纪承爱因斯坦之后伟大的实证物理学家,在他研究生刚毕业时,就参与了美国制造枚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后来,他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约40年,并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过,令这位物理学家声名远扬的远远不止这些,他的邦戈鼓艺高超,甚至能顶替职业鼓手上场表演,
上海后乐堂徐氏,因明代崇祯年间大学士暨天主教徒徐光启(玄扈,1562-1633)而兴旺。俗称“潘半城,徐一角”者,以上海城内“阁老徐”、“豫园潘”两族为显赫,而尤以徐光启廉洁低调为誉。世称“徐阁老”者,则因光启晚年入值文渊阁,官居次辅(相当于近世副总理)而名。徐光启堪称上海之先贤,建模垂范,广受景仰,传之久远。先光启四世,高祖徐广文(竹轩)携家迁居上海。徐光启,并其父思诚,其子骥,三世单传,惕惕然不绝如缕。讵料万历年间,如有天宠,乃至光启孙儿一辈,尔觉、尔爵、尔斗、尔默、尔路,五男并传,徐氏宗族遂繁衍于南吴各县,于上海、于华亭、于松江、于川沙、于青浦、于嘉定,均有后裔传祚焉。徐光启和他的五个孙男,合葬于上海县城厢西郊江河港汊汇聚地,世人称此,遂有“徐家汇”之名。徐光启之于上海,重要若此。 本
朱光亚同志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军队和地方各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解放军指战员,朱光亚同志生前友好、家乡人民及亲属,都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他的沉痛悼念和深情追思。许多单位举行了追思会、座谈会,许多领导同志和专家撰写了纪念文章,我们还在报刊及互联网上看到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今年2月,在朱光亚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又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崇高风范。在缅怀、学习和宣传朱光亚同志活动中,《风范长存天地间》编辑组精心编辑了这本《风范长存天地间——朱光亚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用历史和回忆真实地记载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雷达对抗专家?某干扰系统奠基人张锡祥同志从有记忆开始到80岁之间所经历的事件?介绍了他致力于国防安全的每一个重要瞬间,弘扬了他和他的战友们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在艰苦条件的 三线 建设中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攻坚不畏难的超人精神,忠实记录了以他为首的一群科技工作者们为了国防安全孤独潜行的可敬形象,他们以*小的成本,研发出我国*的电子对抗装备,让对手的 千里眼 一次次变成 近视眼 甚至 盲人 ,填补了我国电子科技领域的多项空白,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为捍卫国家电磁边疆安全,夺取未来战场的制电磁权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再现美国数学天才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传奇生活。30岁以前,他解决了一系列数学界公认的难题,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此后,他遭受了灾难性的精神崩溃,成为普林斯顿一个在黑板上乱涂数学命理疯话的幽灵人物,几乎被世界所遗忘,直到他从癫狂中苏醒,获得诺贝尔奖。
本书是第四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李博是我国著名草原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年时代曾就读于华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3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教研室,1954年起任李继侗教授的研究助教。有人评价李博说“他几乎到过内蒙古的每一个地方,走过许多没有人烟的地带,他是用双脚丈量过内蒙古土地的人。”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李博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希望对我国生态问题,尤其是草原生态问题的思考与对策有所借鉴。
王葆仁年表、纪念王葆仁先生诞辰100周年、高分子科技事业的奠基人、追念葆仁先生、优良的典范、为高分子事业殚精竭虑、绛帐授徒春风化雨、相识在浙大、授业解惑的好老师、王葆仁先生在浙大、居高而望远、鞠躬尽瘁艰苦创业为科学教育事业贡献一生——缅怀王葆仁老师、高风常在遗范永存——纪念王葆仁先生诞辰100周年、难忘的岁月——怀念王葆仁先生、高风常在遗范永存等。
建成于 1883 年的布鲁克林大桥,被誉为工业时代七大工程奇迹之一,与自由女神像齐名,屹立百余年不倒,是人类进步的伟大象征,是成真的梦想。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建造者? 他是华盛顿?罗布林,美国现代工业奠基人,杰出的桥梁工程师,却被低估与遗忘了整整一个半世纪! 美国作家艾丽卡?瓦格纳,通过大量史料、书信、日记和媒体报道,为我们真实还原了华盛顿?罗布林从平凡无奇到桥梁大师以及建造布鲁克林大桥的全过程。她以华盛顿·罗布林波澜壮阔的百年人生,为我们讲述了工业时代百年发展,生动呈现了美国现代化过程。
陈从周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园林学家、建筑学家、作家、书画家。他学识宏富,其园林学说、书画艺术和散文达到一代高峰,在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堪称继往开来的大家。其著作《说园》、《苏州园林》、《园林谈丛》等三十余部,奠定了其在世界范围内园林宗师的地位。本书是其后的入室弟子乐峰先生遵其遗愿,历时十年完成的心血之作。作者遍访陈从周先生生平足迹、亲朋友好,并经陈从周先生女儿审阅,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作序,并附有陈先生年谱简编,写作严谨、史料翔实、细节感人,是中国本园林学家的传记。
王德民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石油工程科学家。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提高采收率基础理论,采油采气工程技术研究,为我国油田开发技术居于国际** 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宫柯*的这本《王德民传》写作特色鲜明,涉及内容丰富。书中记述了王德民的人生轨迹,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实现了中国石油基本自给这一天的来临,同时告诉读者这位醉心油田开发事业的学者,怎样传承中国石油不断进取的精髓,炼成了驰名世界的一代名家。 本书对从事油气田开发,采油采气工程技术人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在校学生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此书构架欠精巧,虽非急就,却因倒叙式地采访和采访中多次“新大陆”的发现,显露出填充痕迹。更由于作者过分谨慎,总想*真实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笔调有些拘谨,生活真实有余,艺术真实不足,刘光鼎的形象也欠鲜明生动,整本书也缺乏神韵。但聊以自慰的是,作者内心很虔诚,态度很认真,的确尽力了。 同时,作者也本着客观公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查阅了大量史料和对刘光鼎院士的采访之后,对中国油气的一次创业及陆相生油,尤其对大庆的发现做了简略的报道。对黄汲清、谢家荣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做了充分的肯定,此章节似有游离主题之嫌,但对于中国的石油工业史,具体到陆相而海相的过渡而言,简略地回顾与梳理,作者认为不算赘述。因为它有益于提高国人的油气意识,有益于创建节约型国家,同时也呈现了一条较为清晰的中国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