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景龙三年(709)生于长安,贞元元年(785)八月在龙兴寺被缢杀,是中国封建社会唐帝国走向鼎盛并由盛转衰的阶段。他生平跌宕起伏,不仅是唐代科举的佼佼者,更是治理国家的能臣;不仅是超越王羲之的书家,更是文学论坛的拓荒者;不仅是儒家思想家,更是用生命捍卫国家统一的践行者。他知行合一,在历史的长河中竖起了一座思想与文化丰碑。颜真卿值得被尊崇,值得后人研究。本书作者不辞辛苦,十多年来在关中及相关地区寻觅颜真卿的足迹,搜集与其相关的信息资料写就了这部鸿篇巨著。 全书共分六十个章节,38万余字,图文并茂,以翔实的史料、诙谐的文笔,生动而鲜活地品评了颜真卿的生平,再现了颜真卿的历史真实形象。整体结构上前五十章节写生平,后十个章节写颜真卿的儒释道思想,包括他与文学,与学术,与酒、茶等相关的生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朱载堉评传》以晚明社会科技发展和文化变迁为背景,考察了朱载堉一生的科学思想活动。在研究朱载堉创建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内容及其成就的基础上,作者客观评价了朱载培具有近代意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评价了他所具有的人生哲学和若干美学思想的特征。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王弼评传》前篇《何晏评传》和正篇《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王弼评传》,共同揭示了正始玄学的形成动因、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在经学危机、道家复兴和佛教东渐的条件下,何晏初步创立了贵“无”本体论玄学。王弼则在这一基础上,运用本宋体用方法成功地解答了有与无、有为与无为、名教与自然等一系列学术难题,以形名学逻辑习惯,得意忘言,全面刷新了《老子》、《周易》和《论语》,奠定了魏晋玄学的理论基础,将中国文化引入儒道融合的新时代。由于王弼哲学的关怀不是社会理想,而是生命自然本色,因而存在着弱化社会凝聚力的历史局限。
中国新式高等教育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这些大学虽然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层次、水平,但凡能赓续流传至今者,大多经过漫长的艰苦而又曲折的奋斗历程,并且留下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将有所裨益。历史样呼唤人们面向未来,它只为现实提供借鉴与智慧,决非单纯诱使人们沉溺于怀旧之情怀。 在百余年中国新式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一大批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先驱者,他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奠基与成长做出无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该永远记这些先驱者的功绩。特别是其中那些办学有成的校长,他们和他们所辛苦经营的大学,乃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块块丰碑。他们育思想的丰富精粹,办学理念的高远,以及实践业绩的泽惠后世,至今仍然受到中外学者的肯定与尊重。可
重点讨论了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政治主张、教育思想、教案观及文化观,多维度地探寻其心路历程与思想底蕴,检讨其眼光心计的高远深邃与毁誉得失。并通过对《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的实证性研究,揭示出严译名著的特色与价值,以及严复在西学东渐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罗钦顺评传》旨在客观全面地描述罗钦顺的生平和学术思想,通过揭示他和王阳明的思想交锋,着意阐释罗对程朱理学的改造,对“气学”的创建、对佛学的批判,以及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影响与地位。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罗钦顺评传》旨在客观全面地描述罗钦顺的生平和学术思想,通过揭示他和王阳明的思想交锋,着意阐释罗对程朱理学的改造,对“气学”的创建、对佛学的批判,以及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影响与地位。
本书以春秋笔法对近代闻名遐尔的大史学家陈寅恪的家世、生平、人品风骨、为学风范和学术成就,以及陈寅恪与胡适等学者名流的交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入情入理的评介。“治学为人”与“精诚为国”两条基线贯穿全书,读来使人感奋不已。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号湛翁,别署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佛学家、书法家,杰出学者。 马一浮先生作为现代学术界中国学的集大成者,其学问如浩浩海洋,广博无限,深邃莫测;其为人如巍巍山峰,沉稳踏实,笃厚安详。本书以详实的手材料,叙述了马一浮先生精深治学,淡泊清贫的一生。
重点讨论了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政治主张、教育思想、教案观及文化观,多维度地探寻其心路历程与思想底蕴,检讨其眼光心计的高远深邃与毁誉得失。并通过对《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的实证性研究,揭示出严译名著的特色与价值,以及严复在西学东渐进程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