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李敖自己撰写的回忆性质的随笔集。从作者1935年懵懂出生,到1997年62岁耳顺之年,从哈尔滨到北京,到上海,去中国台湾,求学、参军、办刊、获罪、坐牢、隐居、复出,这些往事的回忆。体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独立的思想。 笑傲江湖、卓而不群、横睨一世的李敖,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堪称一则现代的传奇。
本书选摘了1898 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上百封书信, 信中梁启超 笔端饱含感情 ,没有严厉的呵斥,也不做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喷薄而出的慈父之爱。这种爱完全是一位父亲情感的宣泄,赤裸奔放、情真意切。在孩子们面前,梁启超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位导师,还是一个知心朋友。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全面发展,同他们谈人生理想,国家大事,婚姻感情。他这种趣味式陪伴式的教育理念,对当下父母的家庭教育,仍有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季羡林先生千辛万苦争取到了赴德国留学机会,一去就是十一载,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学习梵文和吐火罗文。特别是到了40年代,德国遭盟军飞机轰炸,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同时食物奇缺,他在饥寒交迫中刻苦学习的精神感人至深,很值得一读。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 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 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 大家 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 大家 。 内容简介: 翁同龢于晚清重大政治活动无不参与。《翁同龢》以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一生经历为线索,介绍了他的历史事功及他的各种主张:力主银行、铁路国人自办;主张实行屯垦戍边,寓兵于农;坚持 任法不如任人 ;强调 以德教为先 ,传统与开新并包;主张改革,援引康、梁等维新力量,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就如他所说,“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 在本书中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如何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及人生感悟。朴素平实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让读者次近距离地体悟到季羡林先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 全书分为八个部分:我的童年、中学时光、清华逐梦、教书谋生、《留德十年》节选、回到祖国、《牛棚杂忆》节选、耄耋之年。书中插入季羡林先生的书法作品、照片和手稿插图。全书内容详实,编排精心巧妙,是集阅读与收藏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号湛翁,别署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佛学家、书法家,杰出学者。 马一浮先生作为现代学术界中国学的集大成者,其学问如浩浩海洋,广博无限,深邃莫测;其为人如巍巍山峰,沉稳踏实,笃厚安详。本书以详实的手材料,叙述了马一浮先生精深治学,淡泊清贫的一生。
《追忆陈寅恪》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喜爱陈寅恪的读者来说,具有非常的阅读和收藏价值。陈寅恪的生存方式、治学道路、学人风骨、人文精神,近年来引起学术界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追忆陈寅恪》一书,广集陈寅恪的亲朋好友、同辈学人及门下弟子的种种回忆,真实地勾画了陈寅恪的生命轨迹,展现了陈氏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的留学生涯,以及他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成都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的教学与著述活动,反映了陈寅恪一生的坎坷和辉煌。
《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由李永福所著,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火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本书为近代历史人物钱穆的传记,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借鉴引用了近年来国内外钱穆研究的*学术成果,勾勒出钱穆先生这位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自学苦读、诲人不倦并取得巨大学术成就的人生轨迹,重点对其学术生涯、学术成就、学术特色以及重要的学术著作等进行介绍和评论,尤其突出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力求全方位地展现这位来自乡土中国、完全靠自学成才的学者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让人深刻地感受他一生为祖国传统文化招魂呐喊的赤子之心。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领袖人物,戊戌变法倡导人,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与国学大师。 本书以梁启超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的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以及家学渊源、师友关系、学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巨大贡献与局限等,充分肯定了他作为近代学术的创始人及奠基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近代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中的成就,揭开了深入研究梁启超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民国时期卓尔不群的大先生们彼此间是什么印象?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本书选取了两个视角:一是大先生们的他述。即民国时期大先生们相互记录、悼念或者回忆性的文字,这些手文字,提供了许多后人无法体味的细节,展现了大先生截然迥异的形象。二是大先生们的自述。这部分内容涉及大先生们自小成长或一生中重要经历的部分,都是极其珍贵的了解他们的材料。 品读这些文字,你会发现原来大先生们那么逗,那么可爱,却也那么不合时宜、不近人情……
《刘伯温传》是一部全面评述刘伯温的著作。详细介绍了刘伯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全文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刘伯温传》由《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主编。
本书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正阳先生的个人传记。本书从孙正阳先生从艺之路上的一个个小故事、所扮演的一个个角色开始讲述,彰显了孙正阳先生 丑中见美 的艺术特点,值得后辈学习和研究。
鲁迅先生给好友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就读清华大学开列了一个书目,头两种就是《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唐朝是一个鼎盛的时代,有着伟大的气魄。它所产生的天才诗人,具备了独立之人格、健全之精神、骄翔之意志,写下了不朽之诗歌。《唐才子传》则是这些天才诗人的早的和好的一部传记。读者可借着本书的品读文字之路,梦回唐朝,重温风流。
在一场大雨中离开鲁国,孔子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颠荡游说生活,向各国君主推行他的“以仁治国”的政治主张,但是他们只认定权谋可以夺得一切,弱肉强食才是世界公认的定律……【百姓眼中,他更像一个傻子。】孔子回头对着那些打过他的人深深施礼,人们呆住了,他们说不清孔子是什么样的人,但能深深记住孔子的话,他们有时在想,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傻子?【心爱的女人说他是个仁义贼。】“孔丘,你是君子,你是圣贤,但你也好色,你喜欢美食,喜欢美色,喜欢美饰,喜欢礼,喜欢贵族喜欢的一切……你喜欢美的女人,喜欢我,但你没勇气,不敢接受,你不是什么真正的君子。假仁假义,真像那些人骂你的,你只是个仁义贼!”【老子说他的中庸就是一个怪胎。】“你走的路有些累,你想,可以生可以死,难的是不生不死,可以圆可以方,难
第二部《北大治学之路》,记述季老留学归国后在北大长达 50余年的教学、科研经历,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展示季老对我国20世纪学术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季老的学品和人品、理想和信念。 《季羡林大传三部曲 季羡林大传2:北大治学生涯》作者以敏锐深邃的目光和辩证求实的理性思维,以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审美视觉和优美、隽永、通俗的文采,准确把握季老一生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脉搏,聚焦典型事件,刻画内心世界,采取纪实、评论、特写、抒情适度结合的多维艺术手法,通过缜密严谨的思路,热情奔放的笔调,文字与画面的有机结合,生动、形象、逼真地展现一代宗师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伟岸崇高的人格品位、在祖国文化教育事业中树立的高大丰碑。
章太炎先生以后,几位国学大师,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陈垣、胡适等,都是既能熔铸今古,又能会通中西的。他们有别于前一代大师的地方就在这里。在汤一介先生身上,熔铸今古,会通中西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研读造诣很高,对汉译佛典以及当传又都进行进深刻彻底的探讨,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如数家珍。又远涉重洋,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习梵文,攻读西方和印度哲学。《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汤用彤》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汤用彤的学术成就。
钱基博编著的《国学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是五种书的合编,收录了钱基博关于《周易》、《四书》、《老子道德经》、《古文辞类篹》、《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集中了钱氏主要的解题著作,其中详细地介绍了每一本书的作者、版本情况以及读法,是了解经典的入门之阶。
本书记述了我国学术界一代宗师季羡林98岁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人生。域建树卓著,堪称我国学术界一代宗师。2009年7月11日因病逝世,享年98岁。季羡林98岁的人士路途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本书摄取季羡林早年求学的精彩片断,含季羡林1946年留学回国直至谢世前长达60年的教学、科研经历,对季羡林20世纪90年代后期失去亲人后的多事之秋以及本世纪长达8年的病房客话都有涉猎,突出反映了季老对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及一代学界泰斗对人生、社会、家庭的感悟和对爱情、友情、亲情的守望,展现了一代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