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施蛰存先生详实、严谨的编年体事迹录。按年编排,每年内按时间纂辑施先生的主要经历、与施先生有关的社会大事与人物。增订本新增30余万字史料,细化、匡正、完善和丰富初版原有的内容、细节以及编年体例。以 引文 形式增补撰述,去伪存真,并校勘相关文本、史实,坚持 事录有据,录有出处 。增订本的出版,可为学界提供施蛰存先生研究的完备资料,亦可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拓宽门径。通过本书,不仅可以了解施先生一生的学术经历,还能了解整整一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了百年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更广阔的内容。
目前,已出版了不少介绍罗杰斯学术理论和思想的书籍以及罗杰斯本人的几乎所有主要著作,但仍然没有一本罗杰斯的传记。《卡尔·罗杰斯传记》是第1本比较全面地介绍罗杰斯个人生活、职业生涯、学术思想的传记。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良性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完善,他坚信关爱、理解、个体尊严的价值。卡尔·罗杰斯的所有理论,无论是他的“当事人中心疗法”、“自由学习”,还是“全功能的人”的概念都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色。在《卡尔·罗杰斯传记》中,罗杰斯的个人生活和他的学术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卡尔·罗杰斯传记》让人们对罗杰斯的理论及其人本主义心理学,甚至是人本主义理论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本书是蒋廷黻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 追随蒋廷黻的回忆,读者可领略湖南城乡清末到民国的人文变迁;感受作为非官派留学生在美半工半读的艰难,如体力劳作换取食宿的艰辛,上门推销图书却一无所获,在餐馆打工收到女友母亲小费的窘迫,等等;还能清晰看到蒋廷黻在哥伦比亚大学所接触到的学者及其观点,如何影响到蒋廷黻一生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理念。 跟随蒋廷黻的国内外游历,读者还可以遍观30年代的苏联、英、法、纳粹德国等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状态,也可以了解民国时期独具魅力的北平、贫困却伟大的西安,以及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风貌,乃至战前东北的经济繁荣和内部矛盾等。 随着蒋廷黻的工作,读者可以了解南开和清华历史系的创建和完善,以及中华民国军政府zui高行政机关行政院公务系统的繁琐和僵化。 人物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圣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圣人。按照鲁迅关于我们“当务之急”的意见,本书把人生分解为“生存、温饱、发展”三个根本问题,又参考了孔子“三纲”中的男女、父子、君臣三项,构成全书的基本框架。作者从《论语》和《鲁迅全集》中找出相关的思想断片,然后逐个梳理、阐述、比较、批判和总结。《论语》还配了四家译文,以利于青年阅读。
本书是蒋廷黻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追随蒋廷黻的回忆,读者可领略湖南城乡清末到民国的人文变迁;感受作为非官派留学生在美半工半读的艰难,如体力劳作换取食宿的艰辛,上门推销图书却一无所获,在餐馆打工收到女友母亲小费的窘迫,等等;还能清晰看到蒋廷黻在哥伦比亚所接触到的学者及其观点,如何影响到蒋廷黻一生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理念。跟随蒋廷黻的国内外游历,读者还可以遍观30年代的苏联、英、法、纳粹德国等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状态,也可以了解民国时期独具魅力的北平、贫困却伟大的西安,以及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风貌,乃至战前东北的经济繁荣和内部矛盾等。随着蒋廷黻的工作,读者可以了解南开和清华历史系的创建和完善,以及中华民国军政府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公务系统的繁琐和僵化。人物方面,除有知遇之恩
本书按年排比,以人相系,大致勾勒了唐文治的生平事迹,也简约描摹了自晚清到新中国之初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为我们还原那段历史、探究唐文治在某些历史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清晰的资料,这其间有许多资料系向社会公众披露。这是我国又一部研究唐文治生平史,以及研究近现代政治史、教育史的可资传世的长篇力作。
《胡适与鲁迅(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作者邵建,阳光与闪电是面对黑暗的两种方式,在比较的意义上,温和的胡适不妨是阳光(且看他那惯见的春阳般的笑容),犀利的鲁迅当然更合适是闪电(包括他的眼神和文风)。闪电以它的锐利,可以刺穿黑暗,让黑暗现出原形。但,闪电并不能驱散黑暗,且复归于黑暗,同时使黑暗更黑暗:因了它刚才的照亮。当闪电消歇之后,战胜黑暗的是阳光。和闪电相比,阳光不迅即,却持久;它不是在黑暗中穿刺,而是在黑暗的外面将黑暗连根拔起。不妨看地平线上的黎明,阳光与黑暗交锋,黑暗是在阳光面前一步步退却,消解于无形。
《世界数学传记》﹝上、下集收入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传记153篇。各篇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楚上,对这些数学家的生平、学术活动、主要贡献代表作,予以全面、具体、准确的记述。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些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对科学发展的重大影响,而且可以看到他们的成长道路、成功经验和思想品格,从而受到深刻启迪。
弗里德里希 冯 哈耶克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之一。他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坚定捍卫者,同时又是知识、自由的毕生追求者。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他得以见证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巨变,经济大萧条后全球市场的复苏,社会主义及资本主义制度交替运行,以及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从质疑到服膺的曲折过程。从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到哲学、心理学、,哈耶克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使他的思想轨迹穿梭于各个领域,他的足迹也在维也纳、伦敦、纽约、芝加哥、弗莱堡等地永驻。包括丘吉尔、撒切尔、里根在内的多位领导人都是他思想的拥趸。他的《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后,不仅获得全球追捧,同时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 在本书中,作者艾伯斯坦清晰地梳理了哈耶克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轨迹,为我们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