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莫兰已经100岁了,但他仍然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折磨。这位人文主义思想家在他那个时代的流浪与希望、危机与磨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本书中,他向我们传递了自己在百年人生中对人类复杂性的经验教训。 在莫兰看来,正如每个人的人生故事一样,同样的悖论在人类历 显然是不可分割的:有多少善良、慷慨、奉献,就有多少邪恶、卑鄙、自私;有多少智慧、狡猾、创造性的天才,就有多少愚蠢、盲目、幻想和错误。人类精神中的想象具有多么奇妙而可怕的力量,它创造出诗歌、文学和艺术的杰作,并通过崇拜和祈求他所创造的神灵和传说来奴役自己。 而复杂性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所有存在、局势、事件的各方各面和各种矛盾,从这种感知中就产生了仁慈之心。莫兰的 一课,作为他全部人生经验的结晶,就存在于这个兼具开明理
本书是一部关于九叶诗人袁可嘉的传记作品。袁可嘉,生于1921年,浙江慈溪人,毕业于西南联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理论家、翻译家。本书是传记的一个独特样本,将传主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撷取了其生命中最华彩的篇章。从孕育诗人翻译家的西南联大切入,精微细密地展示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既有不辱使命的坚忍精进,又有师友相携的古道热肠,进而回溯战火中赤子少年的奋力前行及其家世渊源,于厚重深沉的历史图景中缓缓展现袁可嘉艰苦治学而不改初心的一生,为新时代读者奉上一本解读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青春读本。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清初三大儒。他早年多磨难,父亲作为东林党人被魏忠贤等“阉党”迫害致死,青年时期逢明末离乱,身为复社成员又遭吴大铖迫害。明亡后他投身抗清活动,一度以“游侠”形象往来于各抗清组织。终于在抗清一次次失败、清朝统治日趋巩固之后,他开始以孔孟为楷模,一边著书立说,一边坐馆授徒,立倡文明救世,质疑帝制法权,从朝代更迭的历史教训中,生发出积极进步的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本土生长的思想启蒙先驱。 本书作者多年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对黄宗羲思想有深切的理解认同。本书将传主的身世、生平重要活动和其学术思想,融会在相关历史资料的梳理之中,条分缕析,夹叙夹议,使传主的形象渐渐凸现、清晰,在阐述其思想时,对照现实并提出自己的深刻见解。作为
传记作者以十分扎实的学术功力,力图根据传主的词曲、小令、散曲、戏曲作品及其他方面的历史、文学知识,来还原当时的历史风貌、历史环境和人物,乃至传主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作者旁征博引,将自己的诸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关于诗词、词曲等鉴赏方面的感受融入其中,使这部作品显得丰富、生动,可读性也较强。
《我与冯至》是冯至的夫人姚可崑在八十五岁时所写的一部回忆录,记录了她与冯至先生共同度过的一生,平实却充满温情。本书根据冯至夫妇两人的共同回忆,同时借助冯至先生发表的一些诗文以及日记,从两人 不打不相识 、阔别两年后一起在德国学习、步入婚姻写到回国后辗转北京、上海、昆明等地。记录期间的家庭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两人交游的朋友。回忆跨度从1928年到1965年,期间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每个人都裹挟其中,如姚可崑所写: 我们和中国一般的老百姓一样,都不免要经历必然的苦难和欢乐 生活很平凡。平凡的人走着平凡的路。
位走进台北李敖客厅的大陆作家 本全面解读李敖魅力的的“狂人“传记 近百幅图片全面展示“博学猛兽”的非凡人生 李敖向称“台湾狂人”、“奇才”、“斗士”、“文化顽童”,从小博闻强记,十三岁即以名成绩考入北京四中,到台湾后他曾和钱穆、殷海光、雷震、柏杨等人有交往,与多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和当时的影星胡茵梦更是闪电结婚、闪电离婚;他说,锻炼一个男子汉好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军队,另一个是监狱,这两个地方他都有刻骨体验;他个性超群,特立独行,竟把做家务当做健身锻炼,家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作者傅宁军作为“大陆作家采访李敖人”,十八年前,就走进了台北金兰大厦李敖的家,见识了他的“十万藏书”和私人卡片箱,得到了他本人提供的手资料。全书从李敖1935年在东北出生,在北京度过童年和
本书是一部关于九叶诗人袁可嘉的传记作品。袁可嘉,生于1921年,浙江慈溪人,毕业于西南联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理论家、翻译家。本书是传记的一个独特样本,将传主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撷取了其生命中最华彩的篇章。从孕育诗人翻译家的西南联大切入,精微细密地展示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既有不辱使命的坚忍精进,又有师友相携的古道热肠,进而回溯战火中赤子少年的奋力前行及其家世渊源,于厚重深沉的历史图景中缓缓展现袁可嘉艰苦治学而不改初心的一生,为新时代读者奉上一本解读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青春读本。
本书由《西潮》《新潮》两部分组成。《西潮》记录了1842-1941年中国的百年历史,内容为蒋梦麟的“亲闻”“亲历”,侧重描述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作者写出他富有哲学内涵和人生风趣的回忆,但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一生,更是他所经历的时代,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
翻开这本书,与李白一起云游四海,潇洒人间四次相遇,带你领略李白浓墨重彩的人生的四个阶段树深时见鹿,邂逅意气风发的白衣少年;暮雨向三峡,偶遇持剑下山实现抱负的意气青年;相看两不厌,跟着杜甫去看看李白的遗憾和释怀;大鹏飞兮振八裔,请你听一听他的临终 唱。
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百岁口述传记”、 “记忆的碎片”、“ 回顾语言学界往事”、“ 我和语文现代化”等几部分,自述性质的序言、后记、谈话等也都一一辑录,酌情编入。
沧桑平遥、风情丽江、烟雨周庄、古雅苏州、水墨乌镇 都是因为一位老人的守护,其初样貌与生活气息才得以原汁原味地被保留至今。 刀下救平遥 以死保周庄 等护城故事,写就了他的传奇人生。面对日渐消亡的古城古建,他痛心不已、奔走呼吁,以一种不妥协的姿态,守护着祖国的文化遗产与都市文脉,也守护着建筑所承载的人们的乡愁。 他,就是古城卫士 阮仪三。
《君子儒梅光迪》是我社 叙旧文丛 系列丛书的一本,秉承叙旧系列温故、溯往、述怀、知新的风格。是作者采用随笔写法创作的梅光迪传记,通过对梅光迪家世家风的追述、人生阶段的主要经历和重要事件的回溯,着力展现其恭敬、严谨、孤高、追求个性与自由、不轻著述等品格特点,旨在立体的呈现一个和而不同、刚直不阿、自省自励的现代君子儒形象。
这是一部实录我国法制史上罕见冤案的家族传记。 1935年,主人公耿鼎发出生于江苏泰兴的一户工商业主家庭。经历山河动荡,一家人相依为命过活。母亲耿刘氏善意出借给汪氏三间房屋,但汪家据为己有、不认此事。在 文革 特殊年代里,此事被借题发挥,定性为所谓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阶级复辟案 而惊动中央高层。耿鼎发作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全优生、共产党员,被地方黑恶势力诬陷为 地主阶级复辟案主犯 阶级异己分子 反革命分子 ,因此蒙受了16年九死一生的铁窗之灾,耿氏一家也都受到牵连,尝尽艰辛。案件历经三十年,*终在胡耀邦同志主持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大背景下,耿氏家族获得新生。
17岁时,阿尔贝·加缪就读于阿尔及尔中学哲学班,让·格勒尼耶是他的老师。 他们就此结下一段永恒的友谊。加缪常常把格勒尼耶对自己思想和写作风格的影响挂在嘴边。 让·格勒尼耶眼下所写的这本书,既不是加缪的传记,也不是对他作品的评论,而是一连串纯然私人的回忆、一份有意谨慎却又不失细致的证言。格勒尼耶谈及困扰加缪的问题,政治、 、阿尔及利亚、文学创作等。 在这一连串回忆中,徐徐展开一幅人像,其中真相以极为节制的方式呈现,关乎我们所有人的问题被间接提起。
《讲给孩子的百年梦想②:教育家的故事》选取了百年来十位有 贡献的教育家,包括马相伯、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叶圣陶、晏阳初、斯霞、于永正、李吉林,讲述了他们成长过程中勤奋好学的趣事,以及投身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他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阅读本书,孩子们可以了解前辈们在教育上付出的艰辛努力,从而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陶行知是我国 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 之一。其一生从事教育救国,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是中国近代 早的试验乡村师范,其在旧中国进行的平民教育实践和探索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收录了陶行知本人及其亲友、学生的代表性文章近50篇文章,从多个维度介绍了陶行知一生的理想与追求、事业与成就、品格与性情,呈现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平民教育家形象。 本书收录了陶行知代表性文章及他人回忆文章三十余篇,基本呈现了陶行知一生行动轨和重要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