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只剩半年的生命了。 这是2020年12月,发现癌细胞转移时,医生的宣告。 然而,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有些话必须要说。 关于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背后的哲学,关于坂本家的历史和家人的羁绊,以及关于自己离开后的世界 本书是继回顾幼年至五十七岁人生的《音乐即自由》后,记录坂本龙一暮年足迹并将遗赠给未来的决定性自传。 收录由好友铃木正文亲自撰写的后记,记录作者后的时光。
《合肥四姊妹》讲述了张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让我们有幸与中国历史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借由信件、日记、家谱、诗歌、杂志和访谈,金安平女士为这个家族撰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缝年史。对于古老中罾及其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她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洞察力。张家姐妹从父亲身上继承了理性和对现代西方教育的信任,从母亲那里体会到为人处世的艺术。她们的保姆是一群来自合肥多间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寡妇,有着自己的传统信仰和见解。四姐妹的情感和家庭、艺术与生活,让我们窥见=十世纪中国私人生活的真实面目和传统仕宦家庭的起落浮沉,也见证了这个古老国度在过去百年间的历史与命运。
武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堪称传奇,充满了戏剧性、谋杀、阴谋、谜题、欺骗、情爱以及疯狂,令人不可思议却又引人入胜。美国著名汉学家罗汉利用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及其他史料文献,追溯武曌一生错综复杂的轨迹。在还原真实的、而非被神化或诋毁的武曌的同时,《武曌》一书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朝廷、社会、两性关系的性质,以及礼制、象征和美学在皇权政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张元济傅增湘往来信札》一书全面整理收录了现已刊布的所有张元济、傅增湘往来信札资料。全书以时间为序进行编排,张元济致傅增湘信件起于1912年,终于1947年;傅增湘致张元济信件起于1912年,终于1945年,两位先生信件各自成册,便于对照阅读。 本书对二人往来书信中的私事内容,未进行任何删减,对于研究二人的家庭、友情等方面有极大价值。信札中涉及了清末民初藏书家藏书流散资料、民国出版史资料、近代教育史料等诸多内容,不仅有助于拓展、深化张元济傅增湘相关问题研究的内涵,也可为全面、立体地彰显他们的学术贡献以及对保护、传承中华典籍的文化影响提供线索。
本书写于吴清源先生七十岁引退之际。在本书中,吴清源回忆了从出生、丧父、东渡日本,到扬名日本棋界、开创 新布局 、在十五年间将日本超一流棋士悉数降级的动荡而充实的一生,语言平实,境界高迈。吴清源在回顾自己生平往事的同时,追忆了同时代伟大棋士的风采,并就围棋发展提出了独到而富远见的观点。
李光耀先生从曾祖父母和自己的童年时代开始回忆,上私塾、小学、中学,出国留学,回国后当律师,终于踏上政治道路,自己组建人民行动党,提出符合人民实际意愿的行动纲领,经过曲折的过程取得政权。他作为天才的领导人,率领新加坡人民勇往直前,化危机为转机,从而创造了新加坡今日辉煌的成就。在里程碑一样的历史事件中(1954—1959反殖民统治;1960—1961人民行动党党内斗争与分裂;1963—1965新、马合并与分裂;1965独立建国;1965—1971经济蓬勃发展;1980至今领导权转移并继续发挥强势的影响力)作者不自觉地透露出成功领导者迥异于失败领导者的特质:智慧、支配力、自信、知识及活动力。该回忆录充分展示了李光耀先生的治国理念——精英主义、贤能制度、实用主义和亚洲价值,生动表现了他的一些治国之道,例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维护种族
遗忘是人之所以能够活下去的一个原因,但我绝不会向遗忘屈服。 带着电影中同样的真诚与诗意,库斯图里卡向我们讲述了他的一生。 他的一生与南斯拉夫 这个消失的国度、昔日的祖国 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在这部回忆录中,他从自己还是个住在萨拉热窝老城区的小孩开始讲起, 1961年,尤里 加加林飞上了太空,而我踏上了去学校的路 。亲人、朋友、街头小人物都成了他少时观察力的来源。青年时代,他喜欢读契诃夫,为其笔下的小人物所吸引;看了费里尼的《阿玛柯德》 头三次都睡过去了 对他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是 一场宇宙大爆炸 。与此同时,爱情降临到他身上,就像地震一样撼动了他。他去布拉格学电影,生平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大奖,此后又陆续斩获众多国际电影节奖项。1992年,他深爱的父亲去世,南斯拉夫解体。
本书作者以史铁生的挚友、知青、女性等多重身份,真情回顾了史铁生多舛而又昂扬的一生,深刻展现了史铁生人格的光辉与不屈的精神。史铁生的文字触动着人的灵魂,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去探索生命更深层的意义。相信每一位读到史铁生故事的人,都能得到心灵的洗礼与共鸣。
在罗洛 梅生命的最后八年里,作者罗伯特 H. 阿布扎格与他相知相伴。他们在周末一起度过许多时光,在散步、用餐时聊天,也在更正式的访谈环境中交谈。梅曾在与阿布扎格的相处中谈起自己早年的人生理想、著作的起源,以及他如何看到欧美泛滥的技术和工业化所带来的文化危机;并敦促阿布扎格在传记中全面地呈现他的生活,不仅限于他的思想、成就,也陈述那些岁月里他的缺点、困扰和脆弱。 基于这些谈话、通信,以及梅遗留的大量信件、日记、作品和收藏品,阿布扎格耗时数十年,将所获得的素材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罗洛 梅非凡的一生。这本书将为我们揭示梅的内心世界和公共生活,以及它们与那些侵蚀传统的现代性力量的交汇,并展示自我、治愈和精神生活被赋予的全新定义。
“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只剩半年的生命了。”这是2020年12月,发现癌细胞转移时,医生的宣告。然而,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有些话必须要说。关于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背后的哲学,关于坂本家的历史和家人的羁绊,以及关于自己离开后的世界……本书是继回顾幼年至五十七岁人生的《音乐即自由》后,记录坂本龙一暮年足迹并将遗赠给未来的决定性自传。收录由好友铃木正文亲自撰写的后记,记录作者最后的时光。
本书全面、详尽地讲述了赵朴初先生从四代翰林之家出生到为弘扬佛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他有着渊博的知识,极深的佛学造诣,出色的领导才能;他爱国爱教,行菩萨道,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他与众多高僧大德有着深厚的佛缘,并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他提出 人间佛教 的思想,将佛教的教义圆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全书内容详实、独特,文字流畅,配有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及书法墨宝,并由一诚法师、传印法师倾情作序,堪称*真实、*完整、*感染力的关于赵朴初先生的人生传记。
本书是英国著名传记作家汉弗莱·卡彭特撰写的权威奥登传记,在奥登研究目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书中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贵材料,包括奥登的信件、日记、笔记以及青年时代的未刊诗作。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细致研究与平实严谨的记述,作者完整展现了奥登作为一个诗人和一个时代见证者的传奇经历,打开了一个隐秘的文学和心灵世界:诗人对生活与爱的巨大热忱,对艺术的诚与真的执着坚守,以及穿越整个时代的对信仰的精神探索。
本书分为正文 史前风鸣,序幕始启 紫贝之地,耕海问路 人文蔚起,风起玉阳 等十章,番外 百年中学的千年传承 村'VA 的热血与传奇 等四章,系统地梳理了自四千年前起至今的文昌历史文化脉络,全面且深刻地讲述了这座 千年古邑 华侨之乡 航天城 的前世今生,并通过对立昌历史立化的系统梳理提炼出文昌这座城的核心气质--向深海更深处不断迈进的勇敢。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南城市的核心价值提炼及核心形象输出,是推动和促进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必要工作之一,同时,也是让乡愁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得到、留得住的关键,更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
目前学术界公认最权威详实的狄金森传记·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博尔赫斯的偶像,她是一个谜,而本书试图揭开她传奇人生的谜底·兼具严谨的历史考据和可读性,《出版人周刊》称其达到了文学传记的优选水准作为美国现代诗的先驱者,艾米莉·狄金森大概是最受人喜爱的、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最难以索解的一个谜。她是博尔赫斯专享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诗坛地位可与惠特曼比肩,却在25岁之后逃避公众生活,只留下千余份书信。这个留下了近2000首诗作的奇特女人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她不同寻常的个性以及她遇到的麻烦、挫折、失望和冲突如何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它们真的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吗?当代学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努力追随着狄金森的脚印,《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显示出
本书是20世纪著名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近期新传记。伊丽莎白·毕肖普的朋友詹姆斯·梅里尔曾经说过:“伊丽莎白在生活和诗歌方面比我认识的任何人都有天赋。”这本新的传记揭示了她是如何将自己的生活天赋与写作天赋结合起来,创作出一系列辉煌的诗歌、散文和信件——这些非凡的作品使她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广受欢迎的诗人。本书作者为伊丽莎白·毕肖普协会的创始主席托马斯·特拉维萨诺。毕肖普在20世纪中期的不同世界中穿梭,与国际文人、视觉艺术家、音乐家、学者和政治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根据近期新的采访和新发现的手稿材料,特拉维萨诺阐明了毕肖普在她的诗“一种艺术”中以何种尖锐的讽刺来庆祝“失去的艺术”,在同等程度上与“发现的艺术”联系在一起,细腻地描绘了这位女诗人的一生。
A.S.尼尔(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l),是旷世天才还是狂想者?是一位带领人类走向更美好教育的不朽人物,还是一个现世的盗火者???无论历史*终会如何评定,尼尔及其创办的 *久远的民主学校 *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夏山学校,已经对世界各地的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是尼尔在他去世前一年、年近90岁时写的自传,追溯了自己动荡挑战的一生。 尼尔!尼尔!橘子皮 ,源自夏山学校一位小淘气尾随尼尔时吟唱的歌谣,是一把解开这位非同寻常的教育者人格密码的钥匙。尼尔非但没有感到不被尊重并捍卫尊严,反而把这个短句视为友爱的礼物。??尼尔以他充满犀利的幽默、炙热的情感和诚恳的反思,不仅讲述了他的成长故事,以及他为确保夏山学校这样一所非正统学校所持续存续的宝贵经历,更有他在暮年时对于一些主题有趣、先锋的思考,如虚荣心、诚实、
2017年,科尔姆·托宾受邀至美国埃默里大学著名的“理查德·艾尔曼现代文学讲座”授课,本书为他的讲稿合集。托宾透过威廉·王尔德、约翰·巴特勒·叶芝和约翰·斯坦尼斯劳斯·乔伊斯的生活和作品,以及他们与儿子们之间错综复杂、影响深远的关系,对爱尔兰文化、历史和文学做了近距离而充满启发的阐释性研究。 托宾以他在都柏林读大学时漫步的街道开篇,为我们展开一张都柏林文学地图,三位爱尔兰文学巨匠的足迹也同样深深印在这片土地上。奥斯卡·王尔德在描述与父亲的关系时写道:“我猜想,由于某种同类相斥的奇怪法则,你们互相憎恶,这不是因为两人间的许多不同,而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你们俩何其相似乃尔。”W.B.叶芝在写到他的父亲时称:“正是因为意志薄弱,所以他始终未能完成他的画,毁了他的事业……我认为要在艺术上或人生中取得成功
她青春貌美,缘何成为政治牺牲品? 她和国王互不相爱,却因何携手齐心? 血雨腥风的宗教运动,杀机四起的宫廷生活, 她如何穿梭其间,从被动中扭转危局? 政治与权斗,阴谋与杀戮,缠绵悱恻的爱情,可歌可泣的友谊 16世纪后半叶,法国陷入宗教战争(又称 胡格诺战争 ),新教胡格诺派不断遭受天主教派的迫害,社会动荡不堪。为平息内战,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宫廷将玛格丽特公主(即玛尔戈王后))嫁给新教徒首领纳瓦尔国王亨利。然而在1572年8月24日婚礼当夜,一场针对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杀却全面发动,一夜间七万余人丧生,史称为 圣巴托罗缪惨案 。玛尔戈王后虽被迫嫁与胡格诺派教徒领袖亨利,却在残酷斗争中与之结为同盟,力阻天主教派的迫害,并助其缓步登上皇位。本书以玛尔戈王后的政治联姻为主线,为圣巴托缪节惨案撰写了一部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