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传记中,菲奥娜 麦卡锡重新审视了格罗皮乌斯的工作和生活,把读者带进这位精力充沛的建筑大师的传奇人生。从他在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场经历,到他与阿尔玛 马勒的动荡婚姻,再到他们的女儿早逝的悲剧,麦卡锡带着我们回顾了格罗皮乌斯在德国的意气风发,在伦敦的迷茫,在美国平静的生活,以及他对整个20 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菲奥娜 麦卡锡在这本传记中挑战了格罗皮乌斯曾经的不苟言笑的理性主义者形象,以充分的同理心来探索这位大师的工作和感情生活。这是一部关于包豪斯缔造者格罗皮乌斯的优秀的传记作品。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 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 程度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
本书是作者关于童雋在1963年至1983年的部分记录。作为与杨廷宝、梁思成、刘敦桢并称为中国建筑师中的“建筑四杰”的童寯,大概是四人中最孤独的一位。多年以后,新一代年轻人只知道南京工学院中大院一楼阅览室里有一个老人,总是坐在某个固定的座位上。他称自己为钟。这个可能因为他像钟一样准时,在固定的位置一坐一天像座钟 “建筑四杰”里只有童寯不是院士,也没有任何官职。在他人生的最后20年,他的圈子小得只剩下南工建筑系的一张书桌,但他的学术视野却包罗古今中外: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证(《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到东西方建筑的比较(《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再到雕塑、绘画史的研究(《中国绘画史》、《中国雕塑史》)。他的人生的最后20年,是怎样的?
梁思成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他的夫人林徽因是民国一代才女,建筑学家、诗人。 1937年夏,他们刚刚结束对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勘访,回归途中,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之后他们和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梅贻琦、李济、梁思永、金岳霖、傅斯年、陶孟和……从北平、南京等地流亡到长沙、昆明,在 火硝烟中颠沛流离,后辗转到达四川李庄。在长年的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之中,他们不离故国,守望相助,穷且弥坚,在各自的学术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卓 成就。梁思成、林徽因的学术巨著《中国建筑史》,就是在李庄艰苦的环境中完成的。 作品时间跨度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80年代止,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再现了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身边朋友的生命历程,深入刻画了他们的鲜明个性和精神风骨。比如苦心孤
在当今建筑学领域,伦佐·皮亚诺、让·努维尔、理卡多·雷可瑞塔、弗兰克·盖里,贝聿铭,多米尼克·佩罗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大家对他们的建筑作品也都耳熟能详,但是他们作为一位建筑师的成长道路却鲜有人知。1998年,时任东京大学教授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邀请了当今世界上这六位炙手可热的建筑大师到东京大学和师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畅谈他们年轻时的求学生涯和从业经历,本书即是当时的访谈内容记录。 这些访谈生动而轻松,提供了一般画册、图书难以涉及的细节.其中有坚持,有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透露出大师们的鲜明个性,坦率真诚的人格力量以及他们对建筑设计的执著热爱。 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得到六位建筑大师的关注,他们提供了一些日文版中没有发表的照片,为本书增添了不少亮色。
本书四十年来,安藤忠雄从没没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学院出身建筑师,至今日争相为世界各大学建筑系聘请授课、并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作品的建筑家,他的六十八岁人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实现梦想。 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照片——安藤忠雄幼年、青年等私人照片、手稿、建筑照片。安藤忠雄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但并不是事事如愿,人生很多经历都以失败收场。但他从剩余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现在,他不只是为建筑而生,更致力于环保理念的宣扬、透过种树与环境改造,倡导永续共生的概念。
《罗明燏传》介绍了我国爱国教育家,土木建筑、造船、航空等领域的专家,早期一级教授,华南工学院首任院长罗明燏先生平及在广州城市建设、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辑录了三篇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和她参考的国徽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作品的图。 第二部分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的子女梁再冰女士和梁从诫先生纪念和回忆母亲的文章,并辑录了家属提供的林徽因先生一生各个时代的照片,其中一些以前未曾发表过。 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一是吴良镛教授的纪念文章《林徽因的最后十年追忆,》吴良镛先生是梁、林两位先生1946年秋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列约聘的位教师,在随后梁思成先生赴美离校期间,吴良镛先生协助林徽因先生操持建系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二是秦佑国教授撰《林徽因先生和国徽设计》,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林徽因先生国徽设计中的历史功绩:常沙娜、钱美华等先生与纪念文章可与部分辑录的林徽因先生的文章相对照阅读。 第四、五部分是林徽因先生的同事郑孝燮、罗哲文等先生
斯蒂文·霍尔是美国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其作品特别注重艺术美感而抵制设计中的系统性和一般性原则,其设计风格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近年来在我国建筑设计界受到格外关注。本书收录了霍尔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作品23个,每个作品都用一定数量的彩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轴测图等进行详细介绍,并配以文字分析了作品的设计背景、风格特点和表现手法。
本书追溯了夏奈尔传奇的生活历程,她从小为孤儿,1910 年以她的情人为经济后盾,开办了一家小时装店,后来建立了夏奈尔之屋,从此彻底地改变了时尚,设计了运动装,“小黑洋装”,时装珠宝,以及夏奈尔香水。她为众多男人所倾倒,可她却只与她的事业为姻。书中有丰富的照片。
张镈的这部回忆录记述了他从1930年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起60多年以来从事建筑设计所走过的道路。
赫尔穆特·雅各比的作品为20世纪下半叶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性记载。他的作品跨越20世纪60年代,这是“现代主义”垄断整个建筑业的年代。如果想学习当时美国先锋派建设设计的背景下为尚未完成的项目找到创新的想法,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翻查雅各比的绘画。如果没有雅各比的高超技术,许多建筑物不会得发建设。雅各比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可以预测建筑物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说,他可以在他的作品中诠释建筑效果和潜在的观念。本书的绘图所涉及的建筑历史展示了来自欧洲、美国、亚洲和海岸大利亚的一些著名当代建筑师的。
108个人、108故事 历时四年,数次越洋实地拍摄 抽丝剥茧,讲述成败得失,可遇而不可求的撼动,得以丈量他们的心路历程。拉近距离,与你分享足以感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每个人的故事都有使人内心驿动的理由;时有穷通、地有广隘、位有荣辱、一生的际遇,浮沉冷暖,在这里这些都已不再重要 让我们去接近,去触摸这一个个性格迥异又极具魅力的人物,相信在这个富于变化的年代,那些深埋在心底的动人故事和闪着人性光芒的成长经历,会让人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命旅程,思想轨道与情感世界,感受和领悟一次来自心灵深处的,伤感的,温柔的倾诉以及他们的存在对时代生活及文化变迁所施加的影响。 《华人纵横天下》是华语电视史上次全景记录全球*华人的大型记录片,现已开始在全国100家电视台及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加
过去,我国把建筑师一般称为工程师。 在西方,称一位建筑师为工程可能引起对方的抗议。欧洲人说:医师的恢复(人体)秩序,律师维持(社会)秩序,建筑师创造(物质世界)秩序。我国的建筑师职称已恢复,这是十分必要的。 …… 在古代的西方,建筑师就不是独一门的工程师。古罗马建筑师兼军事工程师维曲罗维斯(维特鲁威)提出对建筑师的要求,那就是“建筑是由许多种科学产生的一门科学,各门学问的发展丰富了它的内容;建筑科学有助于对其他技术成果的应用做出评价……” 15世纪的大学问家、建筑师和艺术家阿尔培蒂的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人的尺度的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尺度。他提出了建筑师这样的要求,首先是建筑师对后代人的责任与本人的荣誉,切莫由于无知、粗率、愚蠢而为后世所不齿。“谨慎、明智和有学问的建筑师设计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