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兼具古今汉语字典的功能;兼顾知识普及和专业研究,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形象图解汉字的造字意图,依次列举金籀古篆字形;用传统“六书”理论,分析汉字构造,探索汉字本义;以本义为起点,钩稽梳理古今义项演变的过程和线索;列举字头涉及的字组字群,提示相关诸字之间的联系。
《汉语工具书大系:中国谚语大辞典》为专收古今谚语的大型工具书,共收古今谚语达15000余条,是同类词典中规模的。作者在大量的古今图书中收集资料,收录对象包括古代农书、史籍、诸子、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元曲剧本、明清杂剧、明清小说、近现代大量文艺作品,所收的谚语包括古代天时、气候、农作、礼仪、读书、交友、饮食、政治、军事、文化等等方面,内容翔实,例证丰满。 《汉语工具书大系:中国谚语大辞典》的编写,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俗语语料的计算机处理与相关的语言学问题研究”(02BYYO17)的成果--“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为基础,以汉语语汇学的理论为指导,与同类辞书相比较,在收词立目、释义体例等方面多有创新。 《汉语工具书大系:中国谚语大辞典》释义严谨,引例丰赡,编写者均为多年从事语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古字通假会典》的取材,遍及先秦两汉大部分主要著作,魏晋以下的典籍也偶有征引,包括经、史、子、集、小学等各种专著。它所辑录的有关通用字的例证,概而言之,可分为如下两通情况:其一,是有关古籍中某些异文的对照比较。古人抄书、引书,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所变通,用了同音或音近的替代宇。这类异文,是古人使用通用字的可靠例证,于我们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其二,是两汉到唐宋阶段若干字书和古籍注解中关于通用字的训释。汉魏六朝,去古未远;迄于唐、宋,所见古籍资料也远较今人为多。所以,汉至唐宋时期一些训诂学者对于古籍中通用字的辨析、考订,为后代进一步研究这一语言现象,开辟了途径,打下了基础,值得重视。《古字通假含典》对于这部分前人成果的汇集,于我们同样具有可贵的启示和参考作用。
《日汉英汉英日词典》是一部多语种、初级学习水平的词典; 在“日汉英”、“汉英日”词典中,分别设置了多个特色专栏、便于学习者集中学习; “日常会话”部分、能够帮助初学者提高在旅行或人际交流时的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词典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汉语新词语信息(电子)词典》的开发与应用”(01CYY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规则学习的汉语语义构词研究”(61272215)的后续成果之一。共收录1978年—2018年出现的新词语近20000多条,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汉语词汇的变化。全书以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同音者按笔画多少排列。以数字、西文字母开头的“数字字母词”“网络用语”列于正文最后。 本书正文前有《词目首字音序索引》,书后附有《词目首字笔画索引》以方便检索。
今人阅读古籍,由于时间隔得久远,语言又是在不断发展着,汉字也在不停地演变着,常有种种障碍横亘眼前,字多通假而语义难明,便是其中之一。“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这是清代大学者王引之的经验之谈,对我们今天攻读古书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本辞典重在实用,不贪大求全。共收条目1619条。有关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文字、训诂、诗词曲律、修辞、文体、重要的语文著作、重要的语文学家等内容,大体上都包括在内,可供中学语文教师、大专院校文科师生以及自学古代汉语的同志参考使用。 二、本辞典条目按内容分为十一个大类排列。一类之中再根据条目之间的意义关系以类相聚,依次排列。形同而意义完全不同的,分成两个条目列在不同的类。如“变文”既是修辞方式之一,又是一种文体,就作为两个条目分列在修辞类和文体类。“声类”既是反切上字的分类,又是韵书名,也作为两个条目分列在音韵类和重要的语文著作类。 三、本辞典释义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说明条目所含的意义,二是列举条目所含的内容。遇有不同的说法时,略加论述,以便读者从中获得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