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3.0》 双减 政策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孩子。但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如何才能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继《种子课2.0 如何上对数学课》,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以课说法,和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学论学者郭华教授强强联合进行对话,精选10节种子课,通过论课的形式,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切入,呈现和剖析什么样的数学课是好课,为一线教师如何上好数学课做出引领和示范。本书另外还有 U盘版 ,含10节种子课课例视频,生动地再现俞老师教学现场,让一线教师更真切地体验和学习好课。 《种子课2.0》 本书是全国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继《种子课》之后的又一力作,是对《种子课》的进一步深入思考与实践成果。俞老师认为,数学课要教好的前提是教对,否则再华丽的课堂也与真正的教育
《0 8岁儿童发展适宜性教育》是全美幼教协会畅销书第1名,其权威性和重要性得到广泛的国际认可,是早期教育机构开展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指南。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本书(原著第四版)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色: 完整呈现全美幼教协会于2020年更新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立场声明》; 为了强调全书的核心内容,打破了之前按照年龄阶段来划分章节的局限性,转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展开论述; 从 背景 关系 公平 兼容并包 教师 五个关键词出发剖析发展适宜性教育,体现了在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上的重要变化; 扩展了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框架,涉及三个核心考虑、九个发展与学习原理和六条行动指南,并且阐明了学习的六大支柱; 辩证分析了自由游戏(自主游戏)、有指导的游戏和规则游戏,提供了关于 发展适宜的做法 和 应避免的做法 的大量实例。 《
《外研社 英语分级阅读教学指南》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为一线英语教师和教研员实施英语阅读教学、开展阅读教学研究提供指导。其中《英语阅读素养与教学设计》《英语分级阅读 理念、意义与方法》和《英语阅读教学研究方法》三册书从宏观角度,围绕英语阅读素养概念、英语分级阅读的起源、意义、目标和途径,以及如何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等问题,为教师搭建理论学习、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平台。《英语阅读与思维培养》《读写结合的英语教学》和《支架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三册书从中观层面探讨了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三个发展趋势,即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以及如何利用支架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语言和发展阅读素养。*后四册书则从微观层面,聚焦四种具体的英语
从大学教师到幼儿园园长,胡华园长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与老师们共同建构了一套带有中国文化印记、以儿童立场诠释生活与学习意义的生活化课程体系,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幼儿园打造成了植根于中国文化、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著名幼儿园。 本书记录了胡华园长从2006年至2020年对具体生活事件和教育的感悟,展现了她在专业及心灵方面的成长之路,呈现了 给童年留白 这一认识背后由繁入简的思想蜕变过程。 阅读本书,喜欢 花草园 以及生活化课程的同行,会更加完整地了解胡华园长是如何理解教育,如何认识教师发展,又是如何从倾听儿童走向关注儿童与文化的适切性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将回到教育发生的现场,以更加直观的方式 看 听 和 感受 ,并逐渐体悟到,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正在发生着的鲜活生动的过程!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作者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教学现状,选择立足学科、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习素养的项目化学习探索,提炼了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四个特征: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以及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创建了包括六个维度的项目设计框架,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时代性、本土化的特点;针对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给出了符合我国本土情况的大量项目化学习设计案例和辅助工具,并结合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点评。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 4 1 课程实践手册》: 学校以每周4天学科课程和1天综合主题项目活动为架构,在确保用4天时间完成国家学科课程教学的前提下,用1天的系列主题项目
丛书记录了吴正宪老师50年来的教学实践,整体设计,精心研磨,每本书分别聚焦小学数学一个领域某主题下的关键课,这样整套书几乎涵盖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关键课。丛书以2022版课标为指导思想,努力体现的新要求,从内容结构化的整体视角呈现教学活动,通过 走进吴老师的课堂 与同伴论课 吴老师开讲 专家说 等板块深度解读,解密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让吴老师更加 可学 ,让核心素养真实落地。 《小数》:小数的意义与运算是数的意义与数的运算部分的典型教学内容。吴正宪老师对 小数 进行单元主题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计数单位、数位、位值、进率等核心概念,发展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抽象能力等核心素养。具体来说,吴老师通过 小数的意义 小数加减法 小数除法 的教学,在 数的认识整体性和数的运算一致性 问
种子课,即关键课,处于学生思维发展重要节点的课 特级教师俞正强的种子课,从1.0生长至2.0至3.0。 详解什么是种子课,如何教对种子课。 顾明远先生作序推荐: 俞老师的经验,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俞正强种子课系列图书》既写给老师,也写给家长。 《种子课3.0 对话深度学习(俞正强和郭华对种子课的深度剖析)》: 双减 政策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孩子。但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如何才能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继《种子课2.0 如何上对数学课》,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以课说法,和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学论学者郭华教授强强联合进行对话,精选10节种子课,通过论课的形式,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切入,呈现和剖析什么样的数学课是好课,为一线教师如何上好数学课做
1.《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经验 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在阐述健康领域的教育价值、目标、内容、关键经验、获得途径及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结合《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关健康领域的内容,具体分析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动作发展即身体素质、生活习惯及生活能力、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关键经验,及如何围绕关键经验设计、组织并指导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为了能够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每个部分的教学要点和关键经验,又从关键经验的发展和影响因素、获得途径、保教要点以及活动的设计和指导几方面展开了具体描述。 2.《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经验 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作者以有关文件为指导,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价值、影响因素、特点,以及幼儿教育的目
《教育的彼岸》三卷本以现代精神为价值导向,对基础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加以剖析,力图以深邃的思考、通俗的语言为基础教育实践者提供一份可以澄清教育困惑、明晰实践方向、探寻教育理想 通俗教育学 。三卷副书名分别为 走向现代教育 培育现代人 建设现代学校 ,分别从宏观战略、人才培养、学校建设的角度阐释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及实践路径。三本书涉及基础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多个议题,包括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宏观教育公平与微观班级公平、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英才教育、校长和教师领导力、教育治理、学校治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规划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本书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师生的生命成长与专业发展,为基础教育实践者描绘了一幅满怀希望的现代教育图景。
本书是从事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编写工作达30多年的王永春老师的最新力作。 本书以核心概念为出发点,通过模块形式对小学数学12册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强化知识之间的关联,构建起关系与结构,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让读者能够跳出教材从整体视角审视数学,助力读者掌握并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达成核心素养目标。 希望对数学感兴趣、有自学能力的同学从三年级开始阅读和学习本书。倘若一次未能读懂,那就继续坚持学习,不断钻研,逐步领会数学本质,掌握学习与思考的方法。同时也期待年轻教师和家长能够从本书中获得启迪,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孩子学习数学。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绘制一张流程图,就能更好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进度,便于全面管理;画出学习主题的结构,就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从而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学习内容。 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效果?认知科学家是如何说的?教师又该如何运用它来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呢?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本书介绍了信息组织图(Graphic Organisers)背后的认知理论,展示了30余种图示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呈现了50多位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的真实案例,以及将图示与其他教学策略结合使用的指南。 本书图文并茂,轻松易读,助力师生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实现高效教学和有效学习。
《吟诵概论 中华传统读书法》是徐健顺老师多年吟诵研究的实践经验总结之大成,阐述了吟诵由现象到内在理论的追溯过程。全书分七章:一、二章主要是吟诵的现象研究,阐述吟诵的概念及方法;第三至五章专门探讨吟诵背后的道理,分别从语言学、文学、音乐三个方面切入;第六章探讨了吟诵与教育的关系;第七章提供了一些研究吟诵的材料,如历史、现状、学术史、吟诵采录等,供大家研究所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可以留给历史、影响现在、启迪未来,它可以跨越时空、穿透教育、浸润心灵。在我国教育改革迈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社重新策划、重榜推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精装本),在内容的专业性、语言的精准性和生动性等方面精益求精,并以二维码链接多种免费数字出版资源,以期传承苏霍姆林斯基伟大的教育思想,启迪广大教育工作者走进大师的教育现场,与大师共同思考、共同感受对教育的追求、对学生的热爱,为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和谐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本书由亲近母语研究院从朱爱朝、蒋军晶、徐世赟、张学青、吉忠兰等全国优秀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挑选出极具代表性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交流课教学设计等内容,按照学生的接受水准,和教学难度,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精心编选著作而成。这本书直观、详实地记录了在语文课堂上,优秀的教师们是如何通过用心编排的教学活动,铺陈递进式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活动并使其有所收获。所选取的整本书阅读对象来自学生课外阅读,从科普到文学,包罗万象,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参考为用。
2大主题系列,9本独立手册,43节结构化微课 聚焦PBL 6大关键问题,解构PBL核心环节 助力教师成为PBL教学能手
《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往往并不缺少这样的理念和意识,只是缺少方法和工具, 苦于找不到具体途径。 针对教师面临的困惑与困难,立足课堂实践,本书通过数十个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具有素养目标承载力的核心任务、如何根据学科大概念重构单元;解释为什么要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学习、为什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阐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应提供的资源,以及进行学习诊断、评估的操作要点。 在提供落实核心素养操作框架、流程和方法的同时,书中还特别提示了应着力避免的典型误区。 本书适合教师培训与阅读。 《从教走向学2:大单元设计的方法与案例》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中,实施大单元教学成为重要方式。 大单元设计中的 大 体现在
《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技术与工程在STEM教育中的作用》(STEL)是国际技术与工程教育协会(ITEEA )2000年出版的《技术素养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STL)的修订版本,阐明了技术与工程在STEM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试图强调技术与工程学习具有更广泛的跨学科属性。全书描述了基础教育中技术与工程教育的内容和实践要求,以提供给教师基于本标准制订适合本地的课程。 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着重阐述修订《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的必要性;第二章对《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的整体结构、特点、基本结构、核心学科标准及其格式、基准、技术与工程实践、主要用户、使用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章则按照年级段(学前至2年级、3~5年级、6~8年级、9~12年级)详细阐述了8个核心学科标准;第四章分别用概述和案例呈现了8个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第五章则按照概
本书是一本关于幼儿园STEAM教育活动如何开展的参考用书。书中共收录了3~6岁幼儿STEAM教育主题方案3篇,专题案例15篇,活动案例15篇。其内容以 追随兴趣,探究生长 的教育理念,围绕生命与科学、技术与发明、环境与气候、物质与空间、人文与艺术等五大类别展开,每个项目根据探究活动内容的涵盖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将活动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主题探究活动和专题探究活动;又结合幼儿学习特点与发展顺序,每个项目的开展按照 问题导向 和 项目导向 两种探究模式完整地呈现STEAM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应用,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师和参与幼儿STEAM教育研究的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高质量发展是学前教育领域目前及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发展总目标,涵盖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学前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管理的高质量发展、学前教师的高质量发展、幼儿的高质量发展。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呢?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虞永平教授二十多年来,从学前教育领域宏观、微观、中观的不同视角,从课程、教学、游戏、管理、教师、幼儿、家长、体制机制、立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不论是学前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一线教师读起来都会受益匪浅、常读常新。 本套书系包括《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聚焦质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思考》《聚焦普惠:学前教育管理改革的思考》三本。
绘本的每一页都充满了能够提升孩子读写能力的细节。那么,如何利用这些细节设计富有吸引力的优质绘本课呢?在《上好一堂绘本课》中,作者系统阐述了老师应该怎么做,包括: ?如何选择与孩子的学习目标相匹配的绘本; ?如何在绘本课上教授读写技能; ?如何在绘本课上与孩子交流绘本内容; ?如何在理解绘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 《上好一堂绘本课》涵盖101个精讲课例,200多本用于群文阅读的绘本和读写课堂上常用的要点图,这些教学材料可以帮助老师在绘本课上: ?营造愉快的班级氛围; ?让孩子与书产生积极的互动; ?扩充孩子的词汇量; ?提升孩子的阅读技能; ?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增强孩子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成长型思维。
数字教育的深化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引擎和创新动力。扎根中华大地,教育领域全方位探索数字教育,一系列生动鲜活、极具特色的实践在身边持续涌现。乘数字教育变革之东风,汇各方之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面向国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学成果奖有关获奖者以及代表性地区,征集数字教育创新实践案例,从全国范围遴选一批代表性案例,全方位展示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成果,从区域整体推进、数字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创新、育人模式探索、教育评价改革等多个维度,呈现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为数字教育深化发展引路。
《数学提问力:促进儿童提问的活动设计》:本书基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课题组近十年的实践,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例的观察,梳理出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不足与困难,并针对不足与困难,就如何提升学生的问题力,设计了系列专项活动,并结合丰富的实例,从 提出你的问题 丰富提问的思路 一直想下去 三大部分进行系统、具体的介绍,架构了 提升学生的问题力 的体系与模型,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提问的角度,增强了学生提问思考的系统性,丰富了现有对于 提升学生问题力 的研究,给老师以借鉴。 《问题引领数学学习:内涵与实践策略》:本书基于北京市小学数学教研员张丹老师带领的课题组近十年的实践探索,对问题引领数学学习的内涵、价值以及具体的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介绍。 问
《美国中小学数学教师实践手册:第10版》从当代的教育视角出发,聚焦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根据数学不同内容领域和不同领域中具体的数学主题,在数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相融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组织策略、教学方式的选择与实施、真实教学现象的重现、教学工具和技术的运用等等,分析探讨中小学生如何学习数学,以及教师如何基于具体的数学内容,正确的理解与合理的运用相关教学概念和要求,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 本书针对中小学阶段的各个数学课程内容主题,详细说明了如何规划该主题的学习进度,以及如何通过有价值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理解该主题的内容。手册中有大量真实的学生学习示例,对常见问题和挑战进行归纳与总结,可以帮助教师直观地了解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和评估策略。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7版)》是一部为一线教师和课程理论工作者、实践者量身打造的经典图书。重点阐释了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估的原理和方法。本书的第7版吸取了当前课程领域前沿研究成果,系统阐释了课程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的内在联系,重点探讨课程方式方法中人的作用因素。本书所涵盖的教育教学理论、全面细致的观察和深邃科学的视野,对国内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