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各不相同的意蕴。本书作者,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借助于听课、评课的亲身经历,透视了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身心表现,并将这些细节加以理论阐释和学理说明。郑金洲所著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个专业研究者的听课杂记》所选取的50个细节,在当今的课堂上司空见惯,许多行为在一些教师看来理所当然,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在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捕捉问题,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险与理论含义,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是本书的旨趣所在,正所谓“见微知著”。
本书精选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2001—2010年间代表性的课堂实录,并从“课品综述”“课堂品评”“课程反思”等角度来呈现、审视王崧舟老师这十年来不同阶段的经典课堂。 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本书虽以课堂为核心,但读者读完此书,不仅可以获得教学上的启迪,而且可以从“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诗意语文与实践策略”“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等方面求索语文的真谛。
作者借鉴大量外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扎实的研究实践,建构了比较独特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和分析框架,分析了认知与技能类目标达成的观察、个体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观察、合作学习过程的观察、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和社会关系的观察,对每一类的观察都创造性地提供了课堂观察分析单和观察实例,详尽地展现了如何充分利用观察分析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为广大教师呈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进行教学重建的全过程,使教师和研究人员都能从中获益。
本书精选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2001—2010年间代表性的课堂实录,并从“课品综述”“课堂品评”“课程反思”等角度来呈现、审视王崧舟老师这十年来不同阶段的经典课堂。 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本书虽以课堂为核心,但读者读完此书,不仅可以获得教学上的启迪,而且可以从“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诗意语文与实践策略”“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等方面求索语文的真谛。
本书是国际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从事教育研究工作20年,在日本、美国近万间教室进行实践观察研究的总结。 作为行动的研究者,作者拜访了世界各地的幼儿园、中小学和护理学校,和老师们一道,探讨对课堂和学校进行改革。他推动着教室里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的实现,促进着学校里老师们互相成长、同事性关系的构建,推进着学校和社区合作,并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不断推动学校从自身入手进行改革。 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带给教师诸多有益启发,对众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更能加深教师对课堂的理解。 本书适合于中小学幼儿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人士阅读。也特别适合中小学幼儿教师和校长培训。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 部分“故事分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一路走来,我们有着太多的艰难、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喜悅。故事不仅记录了我们的旅程,也能让读者理解我们的旅程和课堂观察本身。为此,我们收录了课堂观察大区域合作体——浙江余杭、北京海淀、于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与读者分享。 第二部分“问题解答”。我们相信,专业行动不仅需要经验积累,而且需要知识基础。我们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范式创新”。拆除听评课的“旧房子”是件容易的事,但重建听评课的“新房子”就不容易了。我们在崔教授团队的强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