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国际上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保卫儿童、关心儿童的成长、重视儿童的教育工作,是她一生思想和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她繁忙的社会活动之余,她将自己丰富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领导和发展了我国儿童教育事业。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称她为“全体中国少年儿童的慈爱祖母”。 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她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充实了我国教育思想的宝库。《宋庆龄论教育》一书,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编入宋庆龄论述教育的文章、题词、讲话、书信等223件。这是一本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的教科书,将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重要的指导。 本书书名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胡启立同志题写。
《教师人文读本系列: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分“先秦时期”、“封建社会”和“近代”三个历史阶段来展示中国教育家的风貌。对于外国教育家,也是按照历史的进程,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阶段来展现他们的教育智慧。 《教师人文读本系列: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真实地再现中外教育家的历史面貌,客观地评价他们的历史贡献,尤其是把他们在当时的理论创新、思想创新作为研究的重点,凸显他们在人类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辉煌贡献。
我们中国人经常宣传每一种职业的辛苦,诸般不易,而往往忽略了职业在“进乎技矣”的境界中的幸福与乐趣,这也造成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种种顾虑。而教育是陶冶人之心灵的职业,它应当有比一般职业更多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订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也应当是教师自身的追求。如果教师不敬重自己的职业,没有自觉的进德修业的意识,他能有职业幸福感吗? 这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
本书介绍的和青年校长的这些谈话,曾发表于1965—1966年的《国民教育》杂志。这些材料引起了学校领导人的兴趣。作者在把杂志上的文章整理成书时,增加了关于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一章,对其余各章也补充了一些新材料。本书涉及的问题,包括对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施行领导的下列几个方面: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和教师的个人创造,课堂上的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的教育学修养,怎样指导教学过程,怎样分析课,怎样做学年总结,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怎样教育难教的儿童等。之所以挑选这些最重要的问题来谈,首先因为本书的主旨就是要探讨与教学过程以及如何指导教学过程有关的各种问题。因此,对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特点也将加以阐述。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在教材内容的编选上,我们仍希图搞得全面一些,完整一些。这对于公共课的教学来说,份量无疑多了一点,但回旋余地却也大了一些;教师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讲授。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本书为《中外教育名著导读书系》其中之一
《学生实用中外名人名言词典》选材广泛,包罗万象,根据人生所处的各个阶段以及所要面临的各种事物分成19类,采撷了数以百计的中外名人的名言近万条,可谓社会与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本词典可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涉猎更多的珠玑名言,获得开卷有益的良好效果。
《陶行知教育名篇》节选了陶行知先生从1919年到1940年发表的关于教育、教学、教师的文章以及陶先生在学校的演讲稿和演讲记录,还有一部分是书信。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是“生活即教育”,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脱离实践经验的知识是伪知识。 《陶行知教育名篇》选编的文章较全面地体现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关系、平民教育、如何做师范生、儿童教育、民主教育、职业教育等都有所论述。该书条理清晰,挑选清晰,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书的独特性在于,作者不是一般性地谈论一所声名显赫的大学,而是深入到个人经历的矿脉之中,去寻找最珍贵的化石。 因其鲜明的个人性,本书展示了一幅幅撼人心魄的画卷;既有对事件的目击,也有对一已之私的挖掘;既有对精神世界的穷根究底,也有对儿女之情的沉吟回味。 在此,沉静者讲述了他们的骚动,世故者目睹了自己的死亡。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本书为《中外教育名著导读书系》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