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转型,是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 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和诉求是什么?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进行课程改革? 伴随着知识社会的进展,学校的功能与作用在发生变化。学校不再是 知识的配给所 ,学校的首要课题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今日的学校必须为明日的社会造就拥有主体性觉悟的探究者。因此,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转型,是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 钟教授认为,瞄准 核心素养 的学校 课程 、基于 课程 而实现的 教学 ,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的 学习 ,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本书中,作者聚焦课程文化的创新和课堂教学的重建,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策略、课程评价、课程政策以及教师角色等范畴的问题,旨在回答我国学校课程改革进程中直面的一系列课
《周国平论教育(修订版):守护人性》是*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的修订版。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教育哲学》重点阐发四个教育原理,这四个教育原理构成本书的灵魂。 首先,社会转型必导致教育在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之间重新作出选择。乱世必重视 奖励耕战 之刚性教育。第二,有效的体育要么依赖于劳动要么依赖于运动。第三,有效的道德与法治(德育改革)总是立足于情理冲突并由此走向情理交融。第四,有效的知识学习(智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心物冲突并由此走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尊德性而道问学 的兴发教学。
本书是节选的蔡元培1912任民元教育总长后到1937年之间发表在《民立报》、《教育杂志》、《东方杂志》等杂志上面的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学、读书、文化、宗教、科学等方面的文章,还有一部分是在教育会议上的开会词,在浦东中学的演说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词等一些关于教育的演讲词,其中所张扬的 学术 与 自由 之思想, 独立 与 民主 之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和文化仍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改善教育的质量,不应仅仅基于教师们的学科水准、价值观和职业目标,还应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对此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教学中的心理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应用。本书尽管特别强调 教 的心理学原理,但是关于 学生 学习 的心理学论述占据了近四分之三的篇幅,充分体现了 以学生为中心 学是教的基础 的思想。 从《教学中的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就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三个领域的专家集体努力的结果。编写者之间的这种良好的学术结构搭配,或许是本书 有活力 、 接地气 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教学中的心理学》在编写的过程中,始终秉持了 实用 定向。正如作者在序言部分所指出的, 教育心理学教材一直饱受诟病,读
《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系《周国平论教育(修订版):守护人性》的姊妹版,是作者写给中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集,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关于教育的思考和探寻的文字。提倡教师(父母)应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把自己的文化底蕴带入所传授的知识中,对学生(子女)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人性中的高贵成分得到发展,使人类臻于美好和完善。
教育是通向未来的护照 。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别无他途,出路就是改革。 面对急剧变革的21世纪社会,我们的教育面临着革命性的挑战。我们需要认清教育发展的大势,出色地回答我国的基础教育如何从 量的扩充 转入 质的提高 ,以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 从 应试教育 向 素质教育 的教育制度的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而从 技术熟练者 向 反思性教育专家 的教师形象的重塑,则是实现这种教育制度转型的根本条件。 在这本书中,钟启泉教授从 素质教育 和 重塑教师形象 两个维度,秉持 国际视野,本土实践 的理念,对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诸多改革困惑与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学理性思考和回答,如: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它在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中又该如何实施?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了什么样的挑战和改变? 重点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 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开始自省,从此改变态度,因而改变了教育方法。 1999年,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 五个一工程 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教育学会 东方杯 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喜爱,《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伍尔福克的《教育心理学》是目前国际教育心理学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材,也是一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使用范围广泛、长期畅销的教育学经典著作。被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诸多高校采用,已有十多种语言译本。其内容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研究成果和基本理论,涉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重要领域和核心主题。 《教育心理学》历经14版的不断修订更新,愈臻丰富和完善。本版为新中译本,作者敏锐洞察研究前沿动态,及时跟进新的研究成果,将神经科学发展、信息技术与虚拟学习环境、文化和语言多元化、学生和课堂多样性、共同核心等新主题、新概念和新理论纳入本书,并以开放态度探讨当前热点论题,呈现多方数据和不同观点,体现探索的复杂性和面临的挑战。 本书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案例、课堂片段、个案研究、应
学校变革的根本原理是寻求 平等 (Equality)与 优质 (Quality)的兼得。 学校为何要变革?学校变革的原理和重心是什么?学校如何变革? 学生 知道什么 不等于 问题解决能力 。社会所期许的是,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任何知识、技能,能够在其人生途程中充分地得以运用,并且借此促进其基础学力与健全人格的成长。因此,学校教育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转型,是知识社会时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学校变革的根本原理是寻求 平等 (Equality)与 优质 (Quality)的兼得,基于 核心素养 的学校变革的本领就在于,培育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学校的变革》分 核心素养与学习模型的研究 、 有效学习 :学校变革的主题 和 教师教育:寻求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 三编,从国际教育界 学习论 演进的视角,以 新能力说 为中心,瞄准新时代学校变革面临的
一线教师如何接近教育大师,如何与他们建立没有隔阂、没有阻碍的沟通渠道,如何从中汲取教育滋养,是一个至关重要却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 “常青藤·一本书读懂世界教育家”丛书秉承“共读”的编写理念,我们不以任何既定的理论框架去“框”教育大师的经典作品,而是回到经典作品本身,挖掘教育大师本人试图传达的东西,以“挖掘”出来的东西和原初的东西(即经典作品中的原文)一并呈现的方式,不仅说明挖出了什么,还说明挖掘之前的样子,让教师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再挖掘”——犹如面对面就某教育大师的经典作品一起阅读讨论,作者就有所感处谈看法,教师就有所动处谈所见,共同理解,共同提高。面对面的对话方式,贴近大师深入共读,影响您的教学人生,从此刻开始! 对中国的教师而言,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人
此书包括朱永新关于阅读的100句精句和精选的若干阅读小故事、国画名家王绍昌创作的朱永新阅读观的主题国画,语画和鸣,让读者充分享受沉浸式阅读体验。此书分为四大主题,分别为精神之美、氛围之美、成长之美、经典之美,系统展示了全民阅读与个人、社会、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
【新华书店总店旗舰店】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育人系列名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 佚名 原价 ¥77.00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1-01
蒙台梭利是幼儿教育史上一个影响很大的教育家,她在“儿童之家”的实践基础上创立了她的教育法。史称“蒙台梭利教育法”。包括:肌肉训练、感官训练、实际生活练习、初步知识教育在内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世界幼儿教育界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反映了新的儿童发展观和儿童教育观。
本书收载了中国中草药和部分外国药用植物名称共10116种,合并归类为9585条。是迄今以汉拉英三种文字收载中草药名称最多的一部工具书。谨供药学、医学、生物科学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以及翻译、编辑和外贸工作者参考。
《教育的挑战》旨在把脉教育转型的大势,勾勒我国学校教育变革的图像。针对我国的教育现实及其发展愿景,展望学校变革中的实践性、理论性、政策性的课题,围绕改革实践中困惑的教育现实问题,展开理论探讨,提供种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