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赫菜伯威茨先生是美国艾奥瓦大学教育学教授,具有丰富的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从1995年起,他就开始参与了几个大规模的课程开发项目。本书是其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作者在书中首先探讨了影响课程设计的教育现实,并针对这些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随后,作者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高度构建了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方针、目的和目标的形成,从宏观课程和微观课程两个角度明析了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还专列一章讨论了其他课程设计者容易忽略的课程评价问题。最后,利用具体的例子认真总结了课程执行问题,特别提出了课程小组审议的重要性。这本著作对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和课程理论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广大的课程专家、研究人员、一线教师认真研读此书,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本为校长而撰写的专书,具有下列诸项经过检验的信念。其一,课程的实务并无所谓惟一的正确作法。本书所提供的乃是一些曾经经过实际检验过的实用指引,而非一些呆板的处方。作者强烈地建议校长们应该弹性地运用这些指引。其二,课程的发展与实施乃是一项合作的志业,学区的、学校行政人员,以及班级的教师皆必须朝着一项共同的目标相互合作。虽然这本书的重点在校长,但是,全书是把校长当作一个团队的看待的。第三项强烈的信念是,校长必须发挥主动而积极的领导角色。不幸的是,在教育领导的文献当中,此一角色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我们让学生能精熟某项高品质的课程,那么,校长就必须在各个层次和的过程当中,扮演积极的领导角色。
大学学科建设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本书基于平衡视角和系统视角,构建了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三维坐标分析模型和四维体系分析模型。认为大学学科既是一个由宽窄度、关联度和认受度组成的三维架构,又是一个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组成的四维系统。本书采用历史研究法,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时间为节点,梳理了大学和学科关系的历史演变历程,归纳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学科建设模式的主要特征。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美国30所大学作为世界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分析样本,从学院和学科两个层面对世界大学的学科建设模式进行了剖析。运用比较法,选取我国早建立研究生院的30所大学作为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分析样本,指出了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模式缺陷,并在生态学和战略学指导
首先是提纲关。提纲是一本书的骨架,决定着一本书的基本内容。提纲四易其稿,每一稿都有几万字。编写组多次向在北师大学习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征求意见,还专程到中山市与当期的校长们多次专题研讨,在对提纲多次修改并在校长们满意后,才开始正文的写作。 其次是正文关。初稿完成后,多次征求校长们的修改建议,并根据建议进行多次修改,前后总计六易其稿,许多章节与初稿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个别章节甚至是完全推倒重写。写作过程的艰辛,非亲身经历者很难体会。 最后是文字关。正文基本完成后,编写组邀请《中小学管理》杂志编辑部孙金鑫主任对于文字进行了深度加工,以使本书更加符合校长们的阅读习惯。书稿送交出版社后,出版社又组织专家对内容进行了修改,责任编辑又进一步对文字进行了加工。
本书案例的特点:客观性——不以主观意识丽存在,案例是对某一特定事例或情景,做客观的书面描述或介绍;应用性——案例为学习者提供示范,可模仿、移植、使用;综合性一一案例反映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能够说明许多问题;研究性——案例提供学习者和研究者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选拔高水平的大学校长是大学成功的关键。高水平大学校长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怎样选拔?怎样评价?高水平大学校长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国大学校长制度建设的核心命题。本书从全球化对大学校长角色提出的挑战出发重新架构大学校长的角色理论,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来探讨现代大学校长也即高水平大学校长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应该承担的职责,进而对大学校长选拔过程、评价过程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最后对大学校长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除绪论部分重点探讨大学校长制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视角外,共分六章:章探讨全球化与中国大学校长的使命;第二章探讨大学校长的角色理论及其角色错位状况;第三章探讨大学校长的基本素质与职责要求;第四章探讨大学校长的选拔过程;第五章探
近代中国饱受屈辱与压迫,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屡遭重创;然而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却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乃至抗日救国等方面都成就卓著,泽被后世。在这令人赞叹的成就背后活跃着一批至今仍然令人耳熟能详的大学校长,如蔡元培、胡适、竺可桢、茅以升、严复……《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收录了50位有影响的中国近代大学校长,评述了他们的办学业绩、教育思想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
近代中国饱受屈辱与压迫,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屡遭重创;然而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却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乃至抗日救国等方面都成就卓著,泽被后世。在这令人赞叹的成就背后活跃着一批至今仍然令人耳熟能详的大学校长,如蔡元培、胡适、竺可桢、茅以升、严复……《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收录了50位有影响的中国近代大学校长,评述了他们的办学业绩、教育思想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
瑟谷学校,一个教育传奇。 瑟谷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实践与今天全世界大部分学校所通行的教育目标和实践之间存在一种巨大的分歧。 瑟谷学校是美国一家正式得到政府认可的“自主学习学校”,渗透在这所学校以及其他根据相同原则运作的同类学校各方面的重要概念是信任。简言之,学校相信,也让家长相信,孩子们在不停地努力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我们发现,孩子们的世界每年都在极大地拓展,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孩子都会探究他们的世界中对他们重要的部分。我们也相信,当孩子们内化了他们真的很自由这个事实以后,所有人都能努力发挥出他们的高水平。 多年以来,人们对瑟谷学校的毕业生做了一系列研究,想看看瑟谷这个如此漂亮的成长环境能否为孩子们的成年生活做好漂亮的准备。 我们想了解关于我们的毕业生的各种问题: 他们在就业市场上表
瑟谷学校,一个教育传奇。 瑟谷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实践与今天全世界大部分学校所通行的教育目标和实践之间存在一种巨大的分歧。 瑟谷学校是美国一家正式得到政府认可的“自主学习学校”,渗透在这所学校以及其他根据相同原则运作的同类学校各方面的重要概念是信任。简言之,学校相信,也让家长相信,孩子们在不停地努力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我们发现,孩子们的世界每年都在极大地拓展,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孩子都会探究他们的世界中对他们重要的部分。我们也相信,当孩子们内化了他们真的很自由这个事实以后,所有人都能努力发挥出他们的高水平。 多年以来,人们对瑟谷学校的毕业生做了一系列研究,想看看瑟谷这个如此漂亮的成长环境能否为孩子们的成年生活做好漂亮的准备。 我们想了解关于我们的毕业生的各种问题: 他们在就业市场上表
约翰·I.古德莱德是美国当代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的者,他一直怀着坚定的人本主义教育理想,努力推进学校角色和功能的现代化。在古德莱德看来,公立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公民责任感,帮助儿重成为民主社会中自由全面的参与者,这个目标与我们现在应付标准化测验的学校教育系统格格不入: 《学校罗曼诗》是约翰·I.古德莱德的自传体专著,他走出学者的身份,主张公立学校系统应致力于提供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价值。古德莱德娴熟地将美好的个人叙事与他整个人生中一直探索的教育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编织在一起。 约翰.I.古德莱德早期正式的教育经验遭遇的是加拿大大萧条之前简陋的北极星学校。从这里,将我们带回到他60多,年的教育历程之中。从约翰的份教育工作作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个农业社区中的只有一间教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