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立足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泽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 本书对生态翻译学做出了全景式的描述与诠释,探讨了“翻泽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等核心理念,并对翻译生态体系、翻译本体理论、翻译文本转换等研究内容进行了解读与示例,构建了生态翻泽学的理论话语体系。 本书适于翻译理论研究者、翻译实践工作者、高等院校翻译学院系所的师生,以及其他对翻译研究感兴趣的人员。对从事语言文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师生等也都具有参考价值。
这是一本以翻译理论、翻译史、中西文化比较和中英语言比较、翻译实践、翻译工具为“五脏”的“小麻雀”型的学术图书。章,力图消除对翻译的误会,说明翻译理论和翻译史“是什么”。第二章,从宏观上探讨翻译与文化、语言的关系,以及中西文化和语言的种种差异,解释翻译“为什么”难背后的原因。第三章,从中观上探讨语法、逻辑、修辞与翻译的关系,从微观上讨论翻译入门指津的技能,说明“怎么译”。第四章,把语言的“奇葩”挑出来,各个击破,继续从微观上说明“怎么译”的问题。第五章,则提供一些翻译工具,包括常用句型、缩写、主要翻译证书考试、翻译网上词典、翻译学习网站等。
《中华翻译研究丛书·第2辑(1):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是“歌曲翻译”,因此,凡与其他文艺样式(如小说、诗歌等)翻译共通的问题(如:探讨外语的理解和表达、对某些特殊句型的处理、修辞艺术、外语结构的分析等等)就略而不议,只围绕着“歌曲”翻译这一特殊的、个性的课题展开讨论,着重研讨译文和音乐的关系,例如译文的顿挫和音乐节奏的关系,译文的字调和旋律走向的关系,译文的风格和音乐形象的关系,等等。本书希望成为有志于从事外国歌曲译介工作的后来人的入门书,因此本书以相当的篇幅介绍了歌曲翻译的一些基础知识,传授歌曲译配的一些技巧。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有关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几个重要个案研究,尝试处理当中一些长久以来没有受到注意的课题,例如通事、外交语言、使团国书翻译问题等,目的是展示翻译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案研究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的中西原始资料及前人研究,通过充足的讨论来表述独特的个人观点。
《翻译概论》以知识梳理为主,以具体实用为纲,以简洁易懂为本,将翻译与其它领域的关联进行概括性介绍,内容涉及翻译与语言、翻译与哲学、翻译与当代中国、翻译主体性、不可译性、翻译理论、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技术等,希冀使其成为翻译相关学科的小“百科”。全书共17章,书后有思考题,以便读者加深理解和掌握。《翻译概论》供翻译专业本科、翻译硕士及外国语言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使用;助其轻松自如地走进五彩斑斓的翻译艺术殿堂。
本书是一部关于翻译学的一个新范式——语用学翻译研究的著作,它从语言哲学、语用学和译学相结合的视角开展跨学科翻译研究,内容涵盖了中西语用学哲学思想、中西语用学翻译观、语用学和语用学综观视野的翻译研究、语用学对口译的解释力以及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多元视角探索,其视角新颖,反映本领域外研究成果,从微观和宏观建构语用学翻译研究体系,在语用学哲学思想、口译理论与实践、语用学翻译美学以及语用学翻译研究走向等领域作了新的思考与尝试,在充实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内涵,克服结构主义、文化转向等翻译研究学派带来的混乱,促进翻译学理论建设和发展等方面均提出较新的见解。本书具有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学术性、系统性、前沿性、可读性,兼顾理论建构性和批评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广泛的适用性,适用于翻译理论研究者和
孙海琴、杨瑛编著的《口译基础》遵循口译要以传递信息为宗旨的原则,以信息处理的要求来编排章节,由口译实践者和从事教学的口译教师共同编写。全书共14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5个部分:口译原文及任务(1),口译原文及任务(2),口译点评及参考译文,口译点津和课外精练。《口译基础》语料符合实际口译教学场景,体现口译入门阶段的学习规律,以信息处理为主线,凸显口译本质,符合学习规律,是一部实用的口译入门阶段引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