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二十讲(增订版)》二十讲均由 英语原文 参考译文 和 翻译讲评 构成,选文典型,翻译考究,讲评细致。另附九讲,包括《中国翻译》 新人新作 栏目的两篇点评和历届 《英语世界》杯 翻译大赛的七篇译文评析。各讲内容均来自作者多年的翻译与教学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对英语专业师生和翻译爱好者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 笔译篇》是作者在多年翻译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主要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意在通过国家各类翻译考试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本书共安排十二天内容:前七天主要讲解英译汉,后面五天主要讲解汉译英。整本书以简单句和长难句分析相结合,并在课后配有少量的练习,让广大学生可以在短期之内对英汉笔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英语语法历来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十二天突破英语语法》是作者在自己多年英语语法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希望尽快入门英语语法、顺利通过各种英语考试等需求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为十二天:*天突破英语语法的基本知识和名词,第二天突破英语的代词和冠词,第三天突破英语的数词、形容词和副词,第四天突破英语的动词及其两种时态,第五天突破英语的时态(一),第六天突破英
PACCEL语料库光盘的总体结构包含三个部分:口译语料库、笔译语料库以及检索工具。口译语料库包含语音文件和文本文件,文本文件包含学生的完整英汉、汉英译作和经过句级对齐的平行语料,平行语料又进一步分为生文本和经过词性赋码的文本。笔译语料只包含文本语料,其分级格式与口译部分相同,同时笔译平行语料也包含生文本和词性赋码文本。本手册共四章,章为绪论部分,对PACCEL进行了总体介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PACCEL的口译语料库;第三章详细介绍PACCEL的笔译语料库;一章对PACCEL检索工具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这本集子收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所发表的讲话和文章,其中有些论点和部分例证有所重复。为了保持发表时的原样,除个别地方有所改动和删节外,未作重大修改。 我长期从事政治论著和文件的英译工作。空隙间,想从大量翻译材料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多少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希望能对有志于翻译工作,特别是汉英翻译工作的青年同志有所启发。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列宁在他的《黑格尔一书摘要》中指出:“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现实性品格。”英国有位翻译学者也认为:“翻译中的例句往往比翻译论点本身更有意思。”
叶子南等的《(汉英翻译指要——核心概念与技巧》为从事汉英翻译的工作者、学习者提供了全面的技能指导和配套练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Partone)综述汉英翻译中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PartTwo)介绍了十项实用汉英翻译核心技能;第三部分(PartThree)讨论了汉英翻译中的特殊问题,诸如比喻、习语的使用、文本分析等;第四部分(PartFour)提供六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及译文范本,并对文本和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用以指导学习者的翻译实践。全书内容包括技巧讲解、练习及答案解析。《(汉英翻译指要——核心概念与技巧》是汉英翻译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参考学习用书,对翻译工作者、口译员及高等程度的英语学生都有指导意义。
本书为指导翻译研究的入门丛书,旨在向初次进行该领域课题研究的学习者(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介绍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全书共分十章。章概括了翻译学的十二个研究领域,旨在帮助研究者确立研究课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指导研究者对课题如何进行总体规划,具体包括反复推敲初始观点,确定研究范围、查找资料、进行批判性阅读、详细记录参考文献,与导师密切交流等。第三章至第七章讲述了进行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详细介绍了研究的多种理论模式、研究类型、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阐述观点、如何构想假说、如何确立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选择和分析数据等。第八章与第九章指导研究者如何以口头及书面形式描述个人的研究。一章作者就翻译研究的评估,尤其是论文评估,所通常采用的标准作了介绍。
英文合同的写作与翻译是应用类翻译领域的重中之重,从词义辨析、句型分析到篇章架构等环节,无一不要求高度严谨、规范。本书以大量真实的翻译语料逐条研究这些通用条款的写作规律。对容易误用的单词、难点句型的处理、合同文本类型的整体把握等都进行了细致分析,为MTI翻译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权威、可靠的教科书,是一部应用翻译中最为重要的合同翻译教科书方面的力作。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往往遇到人名、地名的翻译问题,包括中国人名、地名的英译与西方人名、地名的汉译。《中英人名地名的特点与翻译》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本书相当大一部分是本书作者们在长期学习中的积累,如中国地名的翻译、人名和地名的缩略形式等,所以,本书应该有其独到之处。本书由胡芳毅、熊欣主编。
《文化移植与方法》为学术论文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板块的内容:训读与汉字文化圈;翻译与翻案;东亚文学与文化越境。论文集核心问题明确,围绕东亚儒家和佛教为主的文化大背景下,中日朝三国文学中存在的相互翻译、相互影响展开论述,全面地涵盖了各种文学现象。既有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也有对翻译中的本土化尝试进行的分析,或者对某个历史事实来龙去脉的梳理。对于希望了解东亚——尤其是中日之间——文学互译和影响关系的读者来说是一部很好的专题研究。
《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全书分为五部分:引论部分:介绍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等概念;宏观篇:深入探讨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宏观结构的关系;中观篇:重点研究文学翻译与文学系统之间的关系;微观篇:具体分析社会文化与译者、翻译文本等要素的关系;结论与余论:总结研究结论,指出研究局限。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开始依据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等从文化层面研究翻译本质、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与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等理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运用实证描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深入探讨了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文学翻译工作、翻译教学及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