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为5组译者的《红楼梦》英译本(共7版)副文本翻译(英译汉)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副文本比较研究。正文包含6个章节,在副文本视域下针对《红楼梦》各英译 本副文本内容展开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副文本信息与翻译接受、文学翻译中的修辞意识等问题。附录为5组译者的《红楼梦》英译本(共7版)副文本的翻译,这7版英译本分别是:亨利·本克拉夫特·乔利(Henry Bencraft Joly)译本、王际真(Chi-Chen Wang)译本两版(40回版和60回版)、麦克休姐妹(Florence McHugh Isabel McHugh)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ys Yang)译本两版(三卷本版和四卷本版)、霍克斯(David Hawkes)和闵福德(John Minford)译本。副文本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标题、副标题、前言、跋、附录、注释、说明、插图、插页等内容。 本书适合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生,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专业人士,
本书为“语料库翻译学系列”丛书之一,是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成果,结项获评优秀。本书通过构建新型语料库,运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分别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60年代、90年代三个时间段的文学翻译文本在语体、词汇和语法上的语言表征,并对英语源语文本、汉语翻译文本、汉语原创文本以及未受翻译影响的汉语原生态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进一步探究了翻译与原刨汉语语言发展间的关系。本书为翻译与目标语语言发展的考察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适合各高等院校的语言学教师以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学习使用。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是对参试人员口译或笔译方面的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与认定的一项职业资格考试,与职称直接挂钩。CATTI在2020年改革推出新版机考后,对考生的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具有针对性的备考材料就成为考生的一大刚需。本书由“翻译国家队”、联合国长期语言服务供应商——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编著,适用于新版机考改革。编写人员从考生痛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了4大主题、常考笔译文本的精讲,旨在帮助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取得证书。
《论语》翻译研究不乏哲学、文学、历史、语言学等研究视角,然而,仍然较少研究选择从普通语言学,尤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入手。本书力求为《论语》研究、典籍研究、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参考。本书采用功能语篇分析的程序模式,分六章内容逐步展开功能语篇分析步骤,包括绪论、文献综述、理论框架、《论语》英译版本的变异连续体考察、《论语》四英译本变异的功能语篇分析、结论等方面,有理有据,力图说明功能语篇分析方法能有效探索语言形式变异和意义变异的关系;通过对《论语》译文的功能语言学探讨,能更好理解译文本质,并揭示译者动机、翻译策略和通过语言选择对意义的操纵。
本书作者林巍教授以其长期从事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经验为基础,以数十篇英译汉、汉译英翻译实例为文本案例,辅以讲解点评,每篇文章都由原文、译析、译文三部分构成。这部翻译实践指导类著作对翻译专业师生及从事英汉汉英翻译的人士具有实用指导价值,也是翻译考试、翻译比赛实用备考备赛图书。
本书集中研究翻译学元理论,通过剖析不同时期西方翻译学背后的元思维,将翻译学元理论的建构支点归结于认知,并阐发出一种介于实有性与虚无性之间的居中元认知思维;这一思维促使翻译学的学理认知秉承正念,既不离虚实,又不为虚实所缚,从“心为论转”的窘迫走向“心能转论”的自在;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中国哲学的相关传统与中国翻译学的发展历程,基于中庸与心学传统提出相应的元理论建议,以丰富和彰显翻译学的中国特色。
本书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军教授主编,是一本面向外语专业或翻译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层次使用的翻译学教材,不仅介绍翻译流派和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性,还特别注重实用性,适合课堂教学或自学。本教材不仅收录了翻译学中的经典理论,还专门选收了翻译实证研究、翻译辅助工具、视听翻译与互联网翻译等翻译研究的热点,以及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内容全面且实用。
欧盟翻译协会前会长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1956-)是当今国际翻译理论界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的多语言能力、丰富的多类型文本翻译经验和跨多国学习工作经历,以及长期以来的翻译研究活动,成就了他丰硕的学术成果。他的翻译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广,视角宏阔、见解独特,值得研究。在《翻译与文本迁移》中,皮姆把翻译与迁移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必须在符号和物质的层面都得以描述的复杂现象,并从因果、经济、话语、数量、政治、伦理、认知以及翻译层面探讨其关系。《移动的文本·本地化、翻译与分布》 再次从文本迁移的角度深入探讨国际化、人性化、本地化的概念并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研究本地化与翻译。在进行多项翻译史研究实践的基础之上,皮姆著述了《翻译史研究方法》,继而把他的方法用于西班牙翻译史研究。在《什么是翻译史——一种基
本书针对直译、意译、音译、形译等“现有译法”在术语翻译实践中的不足,提出了新的翻译理论,即“找译译法”。“找译译法”是一种适用于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的翻译方法。采用“找译译法”在译语专业文献中找出与其相对应的译语术语,能够实现译语术语与原语术语在概念内涵和语用效果上的优选等值转换,较大程度地减少术语误译现象。全书共6章,提出了“术语命名特征选项”“术语最终命名特征选项”等系列概念;分析了“现有译法”在解决翻译问题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可以弥补这种不足的方法——“找译译法”,用于翻译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通过大量实际案例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找译译法”开展术语翻译实践工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外语院系和翻译院系用书,更可供翻译爱好者自学和一线译者参考。
本书共20课,涉及30个实用话题,100次全译实践,180篇比悟回译,约400道思考题,6000条专题术语。全书以专题为单元,以翻译实践学得为主,以翻译基本知识和方法习得为辅,通过72学时的汉俄互译实践,实训至少?20000字翻译量,培养学生的汉俄互译技能与翻译意识,奠定行业翻译基础。
俄汉双向全译,即俄汉、汉俄完整性翻译。全书将信守一条全译极似律,采用直译与意译两大策略,遵循对应、增减、移换与分合四大机制,灵活运用对译、增译、减译、移译、换译、分译、合译七种方法,基于语言学、符号学、逻辑学等学科理论充分论证,创建俄汉双向全译方法论体系。本书的读者对象以一线从译者与在校习译者为主,兼及全译教授者、研究者及翻译爱好者。
《中国译学史》由陈福康著
本书从多模态视角重新审视图画书翻译,探讨图画书翻译中的文字、图像与视觉艺术表征,结合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提出图画书图像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将系统的图像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从语际翻译、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的多维角度解读图画书翻译。本书提出一个多模态分析框架来考察图画书中的图像,这不但降低了传统图画书图像阐释的主观性,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阐释图画书中的图像和图文关系,从而帮助读者理解和发掘图像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本书不仅能为多模态研究、翻译研究和图画书研究领域的学生和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也能为图画书译者和插画家提供理论指导。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西方叙事学前沿理论的翻译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当代西方叙事学前沿理论译丛”坚持以“基础性、权威性、前沿性”为首要选择标准,既注重学科建设的根本价值,又力求引领国内叙事学研究的潮流和走向。 《媒介间性与故事讲述》收录的14篇论文将叙事分析运用于图画小说、摄影、电视、音乐歌舞片、电脑游戏和广告等媒介,探讨了叙事学媒介转向所带来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叙事意义如何在语言之外的媒介中得以实现?不同类型的符号如何在所谓的“多模态作品”中进行互动?数字媒体的出现能催生怎样的叙事新形式? 希望译丛的出版能厚植国内叙事学研究的史料性、前沿性和学科性,进而深化叙事学研究在国内的发展,为中国叙事学的建构和发展提供借鉴,在守正出新、博采众长中推进中国叙事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
语料库(Corpus)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可视化等技术的融入,现代意义上的语料库已经成为智能语言服务的重要资源。语料库中存储的数据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化语料资源,更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多语种语料库应用价值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在推进多领域智能化与国际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语言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本书梳理了语料库技术的衍生发展进程,提炼了多语种语料库应用的典型案例,阐释了多语种语料库建设的关键技术,深入挖掘语料库在商业服务、翻译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方面具有的应用价值,系统分析了多语种语料库在数字时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书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名称翻译的原则及方法。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名称翻译所涉及的语用学理论及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各类具体名称的译文实例分析。理论部分主要探讨了“名从主人”原则、“约定俗成”原则、“目标语倾向”原则等翻译原则以及译者主体性、译者身份、语言模因语境化等理论内容。本书中名称翻译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法和实验研究法,翻译实例涵盖文艺作品名、商品名、品牌名、地名、高校名、学位学历名、职称职位名、科研项目、书籍名(包括古籍名、现当代文学文艺类书名等)、头衔翻译(包括学衔名、官衔名、军衔名等)以及各类文化名称(如十二生肖、中国各大菜系及菜品名)等多类名称的翻译。 本书可供对语用学及翻译感兴趣的学习者、研究人员及翻译相关从业人员阅读和使用。
《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解析及习题详解》由翻译硕士考试研究中心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