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解析及习题详解》由翻译硕士考试研究中心编著
本书集中研究翻译学元理论,通过剖析不同时期西方翻译学背后的元思维,将翻译学元理论的建构支点归结于认知,并阐发出一种介于实有性与虚无性之间的居中元认知思维;这一思维促使翻译学的学理认知秉承正念,既不离虚实,又不为虚实所缚,从“心为论转”的窘迫走向“心能转论”的自在;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中国哲学的相关传统与中国翻译学的发展历程,基于中庸与心学传统提出相应的元理论建议,以丰富和彰显翻译学的中国特色。
本书为2024年上海市重点图书,由傅敬民等翻译界知名专家撰写,着眼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大类的翻译史实和史论,兼顾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心理学、地理学、翻译学等重要学科,对我国上述知识系统形成过程中翻译的史实、作用和翻译先哲近贤作了描述,凸现了翻译构建中国现代学科的重要学术意义,把应用翻译史的研究带入了广阔的天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应用翻译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范例。
本书以“克罗齐美学在中国”为核心,重点内容包括:1)克罗齐美学如何进入中国,其在中国的译前传播如何影响与促成了克罗齐美学文本汉译的发生;2)克罗齐美学中的具体概念在跨语际翻译中意义的增殖与缺省,以及如何影响克罗齐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接受3)克罗齐美学思想在不同接受者的理论建构中,发生了怎样的跨文化变形与异化。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彰显克罗齐美学在中国美学、文学批评以及书画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在“知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价值与影响;探讨克罗齐美学如何激活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被弱化的表现主义元素,并促使传统美学思想发生现代性的转化与更新;以及克罗齐美学思想本身在中国本土的增殖、发展和变异,从而凸显中西文化之间的深层冲突与融合,参照与互鉴,并以此反思当今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如何进行西方
本书由翻译硕士考试研究中心倾力打造,主要收录2021~2024年翻译硕士英语考试真题,内容权威,体系完整,紧贴命题趋势,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与实战意义。全书共分为“真题分册”和“解析分册”两部分,结构清晰,便于使用。真题分册精选23套院校真题,涵盖上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同时囊括多所地方性及专业性高校的真题,覆盖范围广,帮助考生了解不同学校命题风格与重点。除纸质真题外,另附赠57套在线题库真题,支持扫码刷题,随时随地练习自测,进一步提高备考效率。 解析分册内容详实,逐题精解试题,剖析命题意图与解题思路。每道题均附有准确答案及重难点项分析,不仅让考生了解“选什么”,更帮助考生明白“为什么选”,深入理解命题逻辑,从而总结方法、举一反三、有效提升应试能力。通过纸质练习与线上刷题的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来,我国功能语言学界对该理论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著述频出,但鲜有从同一理论视角同时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书籍。本套丛书每个主题都有两个分册,分别对英、汉语言进行描述,希望既有益于英语学界读者,又有益于汉语学界读者,也有益于从事两种语言对比研究的学者。 《英译汉翻译研究功能途径》与《汉译英翻译研究功能途径》是姊妹篇,主要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本书包含七章,在阐释、析理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方面面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论述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翻译研究范式的可操作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必须经过翻译实践的检验,因此,
《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解析及习题详解》由翻译硕士考试研究中心编著
《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解析及习题详解》由翻译硕士考试研究中心编著
本书从多模态视角重新审视图画书翻译,探讨图画书翻译中的文字、图像与视觉艺术表征,结合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提出图画书图像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将系统的图像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从语际翻译、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的多维角度解读图画书翻译。本书提出一个多模态分析框架来考察图画书中的图像,这不但降低了传统图画书图像阐释的主观性,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阐释图画书中的图像和图文关系,从而帮助读者理解和发掘图像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本书不仅能为多模态研究、翻译研究和图画书研究领域的学生和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也能为图画书译者和插画家提供理论指导。
《翻译硕士(MTI)英语翻译基础真题解析与习题详解》由翻译硕士考试研究中心编著
欧盟翻译协会前会长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1956-)是当今国际翻译理论界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的多语言能力、丰富的多类型文本翻译经验和跨多国学习工作经历,以及长期以来的翻译研究活动,成就了他丰硕的学术成果。他的翻译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广,视角宏阔、见解独特,值得研究。在《翻译与文本迁移》中,皮姆把翻译与迁移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必须在符号和物质的层面都得以描述的复杂现象,并从因果、经济、话语、数量、政治、伦理、认知以及翻译层面探讨其关系。《移动的文本·本地化、翻译与分布》 再次从文本迁移的角度深入探讨国际化、人性化、本地化的概念并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研究本地化与翻译。在进行多项翻译史研究实践的基础之上,皮姆著述了《翻译史研究方法》,继而把他的方法用于西班牙翻译史研究。在《什么是翻译史——一种基
熊式一是第一个将中国戏剧搬上英国舞台,并形成持久广泛影响力的中国籍导演,也是全世界第一个《西厢记》的英文译者。本书以操控理论和跨文化身份协商理论为基础,较为全面地研究了20世纪30至40年代熊式一离散英国期间的主要译介活动。在将其离散经历划分为三个阶段后,本书研究了他的三部代表性译作的文本表征及其与身份、控制要素间的关系,充分揭示了翻译研究的动态性、复杂性和社会历史性,对今后中国的外译研究有一定启示意义。本书适合翻译研究者阅读。
在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传播的今天,译者使用软、硬件工具搜索信息资源已成为笔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搜索因其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逐渐替代了查询纸质词典、百科辞典或其他参考资料的行为,并已融入译者的翻译全过程。搜索在翻译问题解决中扮演的协调性、策略性作用在诸多研究者的翻译能力描述探索中均有提及,本研究基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探索和描述职业译者的搜索行为和特征,比较译者执行熟悉的常规翻译任务和不熟悉的非常规翻译任务中的搜索行为,以发现译者的知识补偿机制,解构职业译者相关知识的建构行为,并对未来搜索课程或相关培训提出建议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