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19章,以疾病论、基本病理过程、器官病理生理学等传统兽医病理生理学的体系为基础,保持了该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同时打好基础,还增加了细胞凋亡与疾病、细胞黏附分子与疾病、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自由基与疾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现代病理生理学新进展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当前这方面的创新成果。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删繁就简、文字精练,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本书为中英双语,内容包括细菌学和病毒学两大部分。兽医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本书对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分子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和诊断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更新。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讲好“三农”故事,本书的相关章节中引入了抗菌药物耐药性、兽医公共卫生、绿色生态低碳健康养殖等课程思政内容。本书聚焦兽医学和畜牧学领域,以简洁明了的形式介绍了微生物形态学、遗传学、耐药性、免疫学、生物安全和疫病防控等内容。兽医微生物学的最新进展也在相关章节进行了体现。本书还提供了在线课程、彩图、视频和习题等数字资源,以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本书共十章,分为基础篇和拓展篇两部分。基础篇共五章,主要介绍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的方法和土壤学常见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第一章简要介绍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第二章讲述土壤含水量测定;第三章讲述土壤孔隙度和质地分析;第四章介绍土壤电化学性质分析;第五章讲述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测定。拓展篇共五章,主要拓展介绍一些在农业、生态环境和全球变化等当前土壤学热点研究领域常用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分析方法。第六章介绍土壤水势和水分特征曲线测定;第七章讲述土壤有机质组分测定;第八章介绍土壤磷和钾分析方法;第九章讲述土壤微生物性质测定;第十章简要讲述土壤温室气体交换通量测定。基础篇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土壤学实验技能;拓展篇的内容供感兴趣的同学或者具备实验分析条件的院校选做,以提升学生
本教材吸纳近年来果树生理前沿研究成果,完善果树生理学的前沿知识,阐明果树在种子和芽的休眠、生长发育、生殖、坐果与果实发育成熟、果实的采后、衰老及所遇到逆境的基础生理,围绕表型影响、代谢生理、转录调控、表观修饰、基因组比较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将理论知识与科研相联系。本教材除绪论外共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果树水分代谢、果树矿质营养生理、果树光合作用、果树呼吸作用、果树激素等果树基础代谢生理;种子和芽休眠、果树生长生理、果树生殖生理、坐果与果实发育成熟、果实采后生理、果树衰老生理等果树发育生理,以及果树逆境生理。本教材系统全面、图文并茂、逻辑清晰、层次鲜明。
本书将原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三个专业的育种学合并拓宽。全书共分为13章,包括:绪论、园艺植物的繁殖方式及其育种特点,园艺植物育种对象和目标,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园艺植物引种,园艺植物选种,园艺植物有性杂交育种,园艺植物杂种优势育种,园艺植物诱变育种,园艺植物染色体倍性育种,园艺植物新品种的保护、登记和良种繁育推广,生物技术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信息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本书充分体现了园艺植物育种的基础理论和主要育种技术,抓住了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三个专业育种的共性,灵活运用了三类园艺植物的遗传与育种典型范例,使全书内容融会贯通,浑然一体。
本教材分为总论和各论两篇,分别包括15章和10章。总论系统介绍了植物基因组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包括植物基因组测序拼接、转录修饰、进化选择、育种利用,以及植物单细胞基因组、三维基因组和合成基因组等前沿研究,同时兼顾植物群体基因组和细胞器基因组等主题。总论提供了植物基因组的总体概貌和共性知识。各论着重介绍了代表性植物物种(如模式植物、重要农作物和进化起源相关植物)的基因组。各论展现了植物基因组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本教材系统介绍了果树栽培领域的基本理论、现代化生产模式和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等内容,对学生掌握果树栽培学知识、指导我国果树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教材共计31个部分,包括绪论、果树分类、果树生长发育、果园生态与环境调控、果树苗木繁育、建园技术、果园管理、果园机械化、果园的信息化管理,以及苹果、梨、山楂、石榴、枇杷、桃、杏、李、樱桃、枣、杨梅、葡萄、猕猴桃、柿、香蕉、蓝莓、板栗、核桃、银杏、柑橘、草莓、荔枝等果树的栽培技术。本教材系统全面,层次分明,能充分体现果树栽培产业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是一门研究海水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应用科学。本书以贝类学、遗传育种学、细胞生物学、水生生物学、海洋生态学、组织胚胎学等为理论基础,全面概述了海水养殖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习性、遗传性状、繁殖和生长等特点和基本规律,总结了我国海水经济贝类养殖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吸收国外的新成就,详细阐述了贝类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工厂化室内人工育苗、土池人工育苗、育种和增养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加工技术等,是编者团队30多年教学经验、生产实践和科研成果的系统整理与总结。 作为新形态教材,读者通过扫描各章节知识点二维码即可开展个性化教材阅读,学习多模态教学辅助资源,并实现线上和线下内容结合。
《中国农业史概论》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农业起源、发生与发展历史过程的教科书。本书从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到夏商西周粗放农业的发展,再到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传统农业产生及其发展,以及近代农业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变化,从农业土地制度、农业税赋、生产工具、农田水利、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农作结构演变、园艺生产、动物养殖等多角度介绍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从而全面展示中国农业发生发展历史过程和面貌。
本书重点阐述了木材的解剖、化学、生物、物理、力学和环境学特性及其与加工利用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介绍了木材改性、木材与林产品检测、木材科学保存、制造新型木材、现代波谱分析和计算机视觉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技术及最新进展;评说了我国的林木资源及当今世界木材科学研究等内容。
本书是为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地质与环境、土木水利等学科专业研究生编著的教材。岩体力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和边缘性学科,重在研究岩体地质特征与力学性质,用于解决土木建筑、地下工程、水利水电、铁路公路、海洋工程、地质、采矿、地震等众多领域中所涉及的岩体工程问题。岩体力学的应用领域广、发展迅速,有着强大的社会需求与科学研究价值。 本书分3编20章。第1编主要介绍岩体地质学特征与基本力学性质;第2编主要介绍岩体力学研究的学科分支与新进展;第3编为岩体力学的研究方法总结及在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地基工程与石质文物保护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本书力求内容系统、概念准确、条理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注重学科基础,又展现研究进展,既有研究内容的介绍,又有研究方法的总结,可以适用于不同背景的研究生学习。
本书在系统阐述植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既结合了大量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实例,又将国内外植物化学研究的重要成就和最新进展贯穿全书的始终。全书分三篇,共15章。上篇为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植物化学研究的历史、现状、进展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化学成分基本提取技术和方法,以及核磁共振等新技术在其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中篇为各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植物各类典型化学成分的存在与分布、结构和性质、提取分离工艺、结构鉴定、药理及生物活性;专门开设了一章介绍其他类型天然化合物如?类等。下篇为生物技术与化学合成在植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概论部分,主要涉及两者在植物源活性成分研发中的应用。
本书共分10章,系统介绍了国内外配合饲料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配合饲料原料及品质鉴定,饲料添加剂及品质鉴定,配合饲料产品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同动物的饲料产品配方设计,配合饲料生产加工工艺,配合饲料的质量控制与管理,配合饲料标准与法规,并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主要介绍了设施农业育苗和作物生产的作业机械与设备,设施农业温度、光照、湿度、气体等环境调控及灌溉与水肥一体化设备系统,设施农业装备与机械智能化管理系统。系统阐述了设施农业装备的主要类型、基本组成、工作原理、主要功能、安装方法、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与维修,以及设施农业装备与智能化作业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使读者掌握设施农业常用装备、机械、智能作业系统的主要设备类型、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 本书依据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针对性和系统性地阐述设施农业装备与智能知识与技术,填补国内设施农业智能农机装备教材的空白,具有广泛的认可性和较高的使用价值,充分反映了设施农业装备及智能化的研究成果,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第一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出版,2014年再版。本书为第三版,由全国28所农业院校长期从事“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专家共同编写和修订,入选了首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 全书分水稻病害,麦类作物病害,玉米、高粱和谷子病害,薯类作物病害,棉花和麻类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烟草和糖料作物病害,果树病害及蔬菜病害九章。各章系统地介绍了各类作物重要病害的病原学、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对重要病害增加二维码资源进行补充,对次要病害也以二维码的方式进行简要叙述。章末附有复习思考题,书末列有相关参考文献。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分为两篇:第一篇为“储藏物昆虫学”,讲述储藏物昆虫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行为学、生态学及重要的储藏物害虫;第二篇为“储藏物害虫综合治理”,讲述储藏物害虫的综合防治原理与技术,包括虫情检测、管理防治、检疫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原理、储粮保护剂与熏蒸剂的应用技术及杀虫剂的毒力与药效测定。两篇相互关联又自成体系,可以作为一门课程学习,也可各自独立讲授和学习。各章开头有本章内容提要,结尾有思考题和主要参考文献,便于学生自学和复习。
《植物学(第三版)》除绪论外,共分为五章。**章植物界基本类群与分类,展现植物界不同类群的分类特征、代表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章植物细胞和组织,承前启后,是学好第三、第四章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及其与环境统一性的重要基础;第五章被子植物主要分科概述,在强调其植物典型科、属、种的识别特征的同时,更注重介绍被子植物对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与作用。此外,对被子植物的起源、进化和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也有简要陈述。
本教材是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技能训练方面编写的参考教材,涵盖了专业的基本技能、科研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师岗位技能、企业岗位见习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本教材内容分为7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训练,共计77个训练。整体布局本着从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与实际出发,沿着病虫害寄主的识别、病虫草害田间与室内诊断、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研究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研究报告的撰写、相关教师教学岗位的训练及毕业前企业岗位见习等方面训练的主线进行编写,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项目及训练内容。
全书分为植物保护学基础理论和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两部分,共计4篇21章,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融合于教材之中,系统介绍小麦、水稻、杂谷类、棉花、马铃薯等作物病虫害的鉴定诊断、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技术等。
渔业资源生物学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本书共9章,在系统介绍渔业资源生物学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概况等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以鱼类为主的渔业资源种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生活史与早期发育,年龄与生长,性成熟、繁殖习性与繁殖力,饵料、食性与种间关系,以及集群与洄游分布。最后,介绍了世界渔业资源概况,以及渔业资源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开展渔业资源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渔业资源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我国近海和世界主要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为今后从事渔业资源生物学的研究打下扎实基础。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树生理生态学知识,全书共分八章,涉及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叙述了茶树生理生态学的概念与特点、形成与发展及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六章,系统归纳并阐明了茶树的生长环境,光、温度、水分及矿质元素与茶树生理生态,为茶树生理生态理论知识的运用提供依据并奠定良好基础;第三部分为第七章,根据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和实践资料,论述和分析了逆境胁迫与茶树生理生态;第四部分为第八章,详述了生态环境与茶树次生代谢的关系。
《生态学》是一本深入浅出地介绍生态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教材,同时注重将课程思政资源融入教学中。《生态学》着重展现了中国学者在现代生态学发展中的学术贡献和生产实践,以及近年来开展的重要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及其成效。此外,《生态学》还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学途径。在阐述基本原理和概念时力求清晰明了,同时充分吸收生态学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前沿的*新成果。通过选择优秀实践案例进行阐述,强调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态问题的重要性。《生态学》为新形态教材,扫描每章*的二维码可查看本章配套的彩图、课件、视频、文档等数字资源。
本书以培养厚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为目标,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修改和补充,系统地介绍了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并通过大量例题展示了方法的应用。全书共15章,包括田间试验概述、试验资料的整理与描述分析、概率分布、统计推断、x2测验、方差分析、单因素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多因素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正交设计资料的统计分析、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分析、非线性回归、正交回归设计等内容,各章后都配备习题供读者练习,并配套有知识点讲解、拓展阅读、部分习题解答和教学课件等在线学习资源。
《生物分离工程(第二版)》属于“生物产业高等教育系列教材”丛书,由多所农业院校合作编写。《生物分离工程(第二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物分离工程原理、技术和应用实例,使学生掌握生物分离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原理、基本设备,熟悉常见物质的分离纯化过程。《生物分离工程(第二版)》共分为11章,包括绪论,发酵液的预处理,细胞分离技术,沉淀技术,萃取技术,膜分离过程,吸附与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离心技术,蒸发浓缩与干燥,生物分离技术在生物制造产业中的应用。